成云康
世界海洋漏油事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发生了多起。2010年4月20日发生的墨西哥湾外海油污外漏事件,导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盖着。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围的水质受到污染,不少鱼类、鸟类,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患病及死亡等。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是节约资源或者环境治理,而且是涉及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生态文明观念的普及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青少年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在中小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增强生态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对于建设生态校园、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然而,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各地各校水平不一。很多人都缺乏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学校应如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呢?笔者认为,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应抓住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机遇,把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作出贡献。
1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由于人类长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以及无处理排放,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流失、淡水资源紧缺、野生物种剧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大气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生活。环境问题不仅仅是阻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面临生态危机,人们不得不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做深刻的反省。究其原因,是人们生态知识的匮乏,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他们必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1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将环境意识培养作为现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将环境意识作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从2004年开始的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已正式吸纳环境教育,并且将具有环境意识作为体现时代要求的培养目标。由此可见,环境意识是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生态环保教育不仅能够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而且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
中小学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凸显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两个维度,围绕绿色意识、节能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树立科学自然观、健康生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学校开展生态意识教育时,教师要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节约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共建可持续发展校园,共享可持续发展校园的成果。
2.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生态行为是指人们在环境保护意识的支配下做出的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行动表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35条规定,中学生要“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的动物和生态环境”。这充分说明了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生态学知识,反省自己的日常行为。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发布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袋。国家实行“限塑令”,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实行“限塑令”一年来,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一些农贸市场仍在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也有一部分学生购物时没有拒绝使用不合规定的塑料购物袋。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在学生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通过活动纠正他们的一些非生态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2.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联系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长期以来,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知识,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没有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衡。生物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引导学生把“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求提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认识。当学生道德体系中建立起了对生态环境行为的善恶评价标准,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持久地去克服非生态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2.4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创建生态文明校园
现阶段,创建生态文明校园的抓手主要是“绿色学校”建设。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现行的规章制度,还是长远的发展规划,都要倡导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学校文化氛围。
2.4.1切实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
加强广大教职工的生态文明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外出参观等形式,加强广大教职工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养成培育,帮助广大教职工开阔视野,提高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生态观念。要从资金、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为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并保护广大教师自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各级教研部门可以通过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教研力度,定期开展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教案及课件设计评比活动和教学研讨活动。
2.4.2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既有生态文明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更要开设研究型的环保课程,培养学生对生态环保的学习兴趣,使绿色教育进课堂,进而将绿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意识。而且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传播生态环保知识,科学探索生态文明的创新价值,使生态文明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灵,达到入耳、入脑。
2.4.3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充分利用演讲、辩论、征文、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4.4营造节能环保的绿色氛围
中小学的重要任务是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有远大志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许多中小学依靠“环保小卫士”,检查校园水电、纸张、粮食以及学习生活用品等资源使用情况,并把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在案,及时向学校报告,以便学校领导及时采取措施,制止资源浪费现象。也有学校设立班级节约监督员,其主要职责是:发现同学有浪费资源现象时,及时劝阻;对有浪费倾向性的苗子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并组织开展节约心得交流活动。
2.4.5积极发挥文明校园建设的促进作用
生态文明是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发挥文明校园建设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带动作用。在园林化校园建设中,要积极植绿护绿,美化校园,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整洁,环境育人成效更加明显。在书香校园建设中,要积极开展以“节能环保共建文明”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在数字校园建设和“绿网”校园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网络优势,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手段多样化、教育趣味性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法制校园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每年的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月活动,积极普及生态建设方面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在文化校园建设中,要将生态文明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要以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校园和谐,以校园和谐带动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生态文明与校园和谐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从学校抓起,从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