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奶粉的食品安全经济:供求关系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2年6月29日,由澳大利亚GMP制药集团兴建的新西兰第一家制药级婴儿奶粉工厂结束了为期7个月的试生产,正式宣布开业。这家工厂的全自动生产线目前可年产1千万罐婴儿奶粉,并将在今年年底增加到2千万罐。该集团明确表示如此大量的产能是为了满足来自亚洲特别是中国对婴儿奶粉产品呈爆炸式增长的需求,并预计GMP集团来自中国的营业收入的比例将因新工厂的投产从目前的15%~20%骤升至80%。已经在该工厂加工的产品除了新西兰品牌外,也包括Yumi和高培(GoldMax)的中国品牌。可以预见,未来婴儿乳品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但这并不能改变洋奶粉价格的高企与本土奶源生产商的窘境形成的鲜明对比,也不能解决父母们面对婴儿健康与钱包的困惑与迷茫。
近几个月来,笔者看到了中国国内相关行业协会对乳品市场需求的乐观,也看到本土企业持续爆出的安全危机与丑闻,更多的是洋奶粉巨头们的高调预期与高歌猛进。其实奶粉不分土洋,眼下民族工业叫卖原装进口罐装奶粉,洋品牌使用的原料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中国元素,网上罗列的洋奶粉曾经的劣迹也有据可查,因此辩驳土洋奶粉孰优孰劣,本就是个伪命题。
洋奶粉的价格往往是学者讨论和父母们关注的焦点。的确原料成本上涨绝对不足以解释后三聚氰胺时代30%~50%的涨幅。我们在声讨洋巨头辗转托辞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研发成本和市场策略对价格的影响。婴儿奶粉因为其特殊的食用人群,虽然仍被称为食品,但必须使用特级原料并在制药级生产条件下生产。按照欧美实施的法规,配方也要经过严格的实验室和临床验证后才能推向市场。这也就导致了天文数字级的研发成本,并必将分摊到每一桶奶粉中,远远超出原料本身的成本。另一方面,在试图进入新市场过程中采用价格战略并不罕见,而因三聚氰胺事件轰然倒下的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信任足以使洋巨头们改变原来的策略,提前转入收获期,这也符合资本和市场的规则。国内奶粉厂商和消费者还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为2008年的危机买单。问题在于我们真正需要并依赖爆炸式增长的婴儿奶粉市场吗?
荷兰是个小国,牛奶产量是有限的。卖到中国那么多奶粉,荷兰货架上的美素(Friso)、牛栏(Nutrilon)也从来就不是什么紧俏商品,价格平易近人超市也备货不多。人家好几个孩子,怎么不见父母们发愁呢?笔者于是咨询了周围已为人父母的同事,答案却颇为简单:奶粉在西欧也曾大行其道,但近20年来母乳喂养已成为绝大多数荷兰妈妈的共识。除非少数因疾病不能正常哺乳而采用配方奶粉外,基本上母乳能够保证婴儿在哺乳期的需求。母乳优于所有配方奶粉,是海内外人尽皆知的道理。长期来看,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和运动锻炼增强中国妈妈们的体质,同时鼓励母乳喂养并加强对无良医护和销售人员的监管,实际上比单纯扩大奶粉市场更利国利民。
食品法典委员会近日通过了包括三聚氰胺在内的4项新国际标准
在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通常简称Codex)于7月初在罗马召开的会议上,4项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新国际标准获得了通过,并将成为世界各国设立相关规定的基石。其中最引起国内业界关注的莫过于Codex对三聚氰胺在婴儿食用液态奶中的上限明确作出了规定,每升不得超过0.15毫克。根据两年前该委员会规定的有关三聚氰胺的标准,婴儿奶粉中每公斤不得超过1.0毫克;其他食品或饲料中每公斤不得超过2.5毫克。至此Codex完善了在各个食品和饲料类别中三聚氰胺的上限设定。
同时,委员会规定为降低由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导致疾病的风险,预先切好的鲜甜瓜产品(pre-cut melon)要在4℃以下包装和冷藏后再出厂;在无花果干(dried figs)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应低于10毫克/公斤及相关检测方法;以及在贻贝和牡蛎产品中控制甲肝和轮状等食源性病毒的一系列措施。
肖英华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后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接受食品安全的系统课程培训,并先后于荷兰食品安全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完成科研课题。2008年获得食品安全硕士学位后继续在荷兰乳品研究所从事致病性厌氧芽孢杆菌的相关研究。长期关注并分析探讨欧洲食品安全动态,并担任荷兰食品谷使节,致力于增进中荷食品业界的技术交流。
欢迎广大读者就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参与邮箱:fsg@cnfoodsafe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