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国
近年来,引进人才的“软环境”建设或称为“软设施”建设越来越引人关注。与薪酬、福利、资金、住房、设备等硬件条件相对,软环境是指适宜外籍人才创新创业和定居生活的社会条件。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试点的《中国城市引才引智综合环境评估》项目研究报告,从目前来看,针对外籍人才引进的法制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文环境等是软环境建设中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
一、关于法制环境
法律和制度的完备与稳定,特别是关于外国人入境和定居的法律法规,是外籍人才决定是否迁居的重要环境因素。在当今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各国竞相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外籍优秀人才,其主要措施就是更新完善外国人人境和移民的法律规定,为外籍人才引进提供法律保障。从这一点看,我国目前引进外籍人才的法制建设与独具特色的优惠政策和项目还不相适应,还不具备竞争优势。一是好的政策应当尽快上升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法规,以解除外籍人才可能存有的疑虑。二是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相比,优惠政策实施过程随意性较强,实际保障不够。三是一旦发生某种纠纷,依法依规解决比较容易且符合国际惯例。最近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对外籍人才入境作了特别规定,这是我国引进外籍人才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必将对我国吸引外籍人才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必须看到,仅仅有了外籍人才入境的法律规范还远远不够,与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需要尽快出台,外籍人才的认定标准需要尽快制定,外籍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机制需要尽快建立,引进外籍人才的执法机制需要尽快形成。更重要的是,我国尚未建立引进外籍人才的长效法律机制一技术移民法及其管理机制,没有这样的法律作为保障,集聚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实际上非常困难。目前,外籍人才在中国长期居住和工作的许多尚无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许多是通过“特事特办”的办法解决,办理起来不但十分繁琐,也易出现不公平,给以后立法带来困难。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在引进外籍人才的法制建设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引进外籍人才的法制环境建设,特别是技术移民法律体系的建设。
二、关于公共服务
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公共服务是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服务,当然应该包括依法来华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向外籍人才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应是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外国专家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外籍人才提供公共服务比提供项目资金支持更加重要。
从当前看,针对外籍人才的公共服务内容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统一外籍人才在华工作的薪酬标准,建立针对外籍人才的医疗和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尽管薪酬的确定应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但是政府部门有义务根据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适时对各类外籍人才的薪酬提出指导性标准,以利于外籍人才的公平合理使用。在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险方面,政府应依法允许外籍人才进入我国医疗和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并解决好国家间社会保险衔接互认问题,使愿意享受中国社会保障服务的外籍人才能够方便地享受到在华的公共服务。此外,根据不同外籍人才的情况,政府还可以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外籍人才提供相适应的商业保险服务。二是为外籍人才子女教育和配偶就业提供应有的服务。中外文化差异和教育体制差异较大,外籍人才子女在华接续教育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政府有义务在外籍人才聚集和硬件设施较好的地区建立国际学校,也有义务在其他地区鼓励民间投资建立适于外籍人才子女的国际学校。此外,在现有的公立学校专设国际班,增加外教师资等也是可以考虑的措施。至于外籍人才配偶家属就业,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杠杆的作用,利用人才市场机制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服务,辅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三是统一国际化城市建设标准,完善适宜外籍人才工作生活的社会环境。外籍人才来华工作生活,遇有认知社会、克服语言障碍、熟悉文化习俗、安排家庭生活和追求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目前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有语言、习俗、交际和文化娱乐等问题。国际化城市应当注重公共设施、大众传媒、文化娱乐活动的国际化建设,特别在语言和文化上充分照顾到外籍人才的需要,把他们的异国他乡的感觉降到最低,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另外,政府应当提供或鼓励社会提供一些针对外籍人才的特别服务,如跨文化交流合作的培训、认知当地文化习俗的特别节目以及外籍人才可以相互交流的网上特区等等。总之,在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凡有利于外籍人才引进的服务项目均应考虑在内,并作为国际化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
三、关于人文环境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令世界瞩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各国人民钦佩羡慕,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吸引外籍人才的重要文化内涵。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人文环境在吸引外籍人才中的作用。从目前来看,一是需要加强对外籍人才的宣传交流,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实现在思想和感情上的融入。二是充分认识中外文化差异,给予外籍人才个性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合作实践中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外籍人才与中国人才一样,其个性因家庭、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乃至宗教信仰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理念、思路和认识,这些个性在合作相处当中难免出现冲突甚至矛盾,沟通、理解和包容是实现相互认同的关键,是长期合作共事的基础。此外,外籍人才不仅具有本专业的优势,还有很多新颖独到的理念和思路。尊重和重视外籍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不仅可以很好地改进完善各项工作,更是加深感情、凝聚共识,发展良好人文环境的有效措施。三是在建设国际化城市中需要有意识地去掉社会风气中存在的不文明和不健康成分。特别在社会公德、公共卫生、公共安全、职业道德和工作场所多样化等方面,弘扬公正、公平、和谐、友善、诚实、礼让等优良传统,去除徇私、偏见、霸道、粗俗等糟粕陋习,维护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人文环境建设的公共意识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