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房子》中消费文化的生态批评

2012-04-29 15:06于淼
山花 2012年8期
关键词:凯瑟汤姆教授

薇拉·凯瑟是20世纪一位独具特色的女作家。在热衷猎奇、充满工商业喧嚣之声的20世纪文坛上,她显得格外清纯优雅。面对工业社会的异化,她的作品通过缅怀19世纪的拓荒品质,为堪称荒原的时世开了一剂良方。正因为其作品别具一格的怀旧情调和雅致的脱俗气息,凯瑟被誉为 “平等社会结构中传统的贵族,工业社会中的重农作家,物质文明过程中精神美的捍卫者”,在评论界一直享有盛名,她凭借自身高度的艺术成就与海明威、福克纳诸大师齐肩并立,进入了美国文学经典作家的行列。独特深刻的思想使凯瑟小说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成为美国文坛不败的芳葩。凯瑟被誉为“美国建国以来最伟大的女作家”,于1930年获豪威尔斯奖,1933年获美国女作家奖,1944年入选美国全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并获该院颁发的金奖。包括母校内布拉斯加大学在内的多所著名学府均授予她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教授的房子》中的消费文化

《教授的房子》是薇拉·凯瑟完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重要作品,被认为是凯瑟继《我的安东尼亚》之后最伟大的作品。作家本人曾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世界在1922年一分为二。”一种内在的困惑状态激发起作家探问自我乃至人类的强大愿望。凯瑟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塑造了被内外危机困扰的自我形象。圣彼得教授最好地代表了作家本人和她的同时代人在物质和精神分道扬镳的时候所面临的挣扎、选择和命运。

《教授的房子》创作于“世界一分为二”之后,呈现出浓郁的爵士时代的浓郁颓废气息。它以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为叙事主线,渗透着浓厚的商品气息。《教授的房子》反映了20世纪初期美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心态。大众不安地意识到工业化、现代科学和都市商业文化的兴起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部小说忧虑于西部拓荒精神的日渐消散和腐败的商业文明对纯美理想的侵蚀,表达了凯瑟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圣彼得教授是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孤独的精神流浪者,在现世找不到寄托,只有在远古的穴居文化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他和妻女之间的不可沟通暗指精神生活与物质享受之间的对立。一家人喜迁新居,教授却死守自己的旧屋。因为在旧屋,他得以不闻世间喧嚣,写下历史巨著《西班牙人美洲探险史》。他用笔进行着象征性的拓荒,通过描写历史维护自我意识。

圣彼得教授被女人和粗俗的消费文化所包围。“自工业革命以来, 妇女一直是消费群体的主力军。但是在19世纪,消费似乎主要局限于家用品,并受制于自我约束的观念和欲望的压抑。但从世纪之交直至2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消费革命,消费从此扩展到公共领域并召唤妇女们释放欲望,尽情满足她们的购物冲动、享乐本能和瑰丽梦想。”对物质的迷恋和追求,使教授家的客厅成为展览商品的橱窗:貂皮大衣、珠宝首饰、新款轿车、森林别墅,还有欧洲的旅游计划。这里充塞着“美国的礼节、服装、皮货、小小的野心、令人颤动的嫉妒心”。他必须逃回老屋,在他的书房和花园里获取宁静和自由的呼吸。老房子虽然简陋破败,却流淌着以关爱和体贴为基础的和谐自然的日常生活;新居里则上演着异化、变味的日常生活的闹剧。大女儿夫妇抓住一切机会炫富;小女儿夫妇则被强烈的嫉妒折磨,盘算着如何让对方倒霉;岳母左右逢源,使出浑身解数讨好两个女婿,希望尽可能地捞到更多的好处。

教授的大女儿罗莎蒙德拥有漂亮的外表,但对物品的疯狂攫取却使她变得自私、贪婪,连“她的嘴唇都呈现出刻薄的线条”。罗莎蒙德请父亲陪同去芝加哥选购西班牙古典家具,她挥金如土,好似“拿破仑劫掠意大利宫殿”,却不肯为父亲购买一张返程的卧铺票。资产阶级的消费文化把人变成了商品。资产阶级“用交换价值取代人的价值……使家庭关系降为纯粹的金钱关系”。家庭成员间的猜忌、无度的竞争和对物质财富的攫取取代了相互的关爱和体贴。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商业伦理对传统价值观的全面侵蚀将现代人推向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商业社会对利益和金钱的疯狂追求使个人被异化,人们不再有崇高的目标感,不再感觉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转而寻求一种“渺小而粗鄙的快乐”。

圣彼得教授用毕生精力完成的历史巨著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名利,却没有他期待中的精神愉悦和实现价值后的成就感。相反,他陷入了更深的迷惘和空虚。夫妻貌合神离,父女真情荡然无存,姐妹反目,亲情消失。消费社会的芸芸众生非但无法挣脱锁链,反而越陷越深。教授的妻子莉莲为追求物质享受,不惜以女人的手段讨好富有的犹太女婿。大女儿罗莎蒙德肆意挥霍,以无度的消费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小女儿凯瑟琳嫉妒姐姐的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和她明争暗斗。圣彼得教授缩在阁楼上的书房里试图躲避“卑鄙与贪婪的洪水”,但却不幸地生在一个蔑视崇高、践踏理想的时代,从而变成了消费社会的“多余的人”。

汤姆·奥特兰——圣彼得教授的另一个自我

小说第二部分以教授回忆的形式突然转述汤姆·奥特兰的故事。汤姆是教授的镜像,他到方山探寻古印第安文明是真正的拓荒。远离世俗世界的方山是伊甸园的象征。不久,汤姆发现好友已将文物出卖,被汤姆视为“祖母”的木乃伊“夏娃”在买卖途中跌落悬崖。商业毒气不可避免地侵入并终结了汤姆与好友的友谊、他的生命和整个拓荒故事,也将教授拉回了现实。小说的第三部分又急转回来,呈现了一个心如死灰的教授并预示了他以后的苍白生活。

汤姆的故事就是自然之风,吹进教授浊气环绕的蜗居。圣彼得教授和汤姆·奥特兰分处于两个世界。这位汉密尔顿大学的历史教授是文明社会的文明之子,他有身份,有地位,有家庭,有财产,白天教书育人,晚上著书立说。汤姆则是生活于天地间的自然之子,他对自己的父母、家庭背景和年龄等一无所知。这个新墨西哥的穷牛仔没有文明社会的繁复标签,普通自然得如同蓝方山(Blue Mesa)上的一棵树或一块石头。两人在教授的花园里相遇并擦出思想的火花,由此开始了一段真真正正的友谊。

汤姆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不懂商业社会的人情世故,但“他有丰富和多维的心灵,朴实而率真的性格”,和教授周围那些虚伪做作、利欲熏心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在大西南长大的男孩“富有想象力,还有那种得益于非常奇特的经历的老练和洞察力;他的口袋里装满了古老的小径、石头和溪流只会向少年泄露的秘密”。汤姆·奥特兰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教授拥挤不堪的生活。虽然有年龄和世俗施加的诸多差异,他们却有共同的情趣和精神指向。汤姆的朴实聪慧、勤奋好学和淡泊名利,让教授看到了一种久违的不掺杂质的求学精神,一种以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导向的生活。“在我整个的教学生涯中,我只遇到一个具有非凡头脑的人。如果没有遇见他,我会认为我的大半生都在虚度年华”。

实际上,汤姆并不只是他的学生,更是他的知己和密友。圣彼得教授和汤姆都对人类历史怀有特殊的感情。汤姆在发现和挖掘崖居城遗址中获得的快乐正是教授写作《西班牙人美洲探险史》时的感受。两人还结伴完成了去大西南的朝圣之旅。因为这种心灵的默契和精神的共鸣,“他们在花园里交谈直至黑夜降临。遇到刮风或是下雨的傍晚,他们就坐在屋里阅读卢克莱修”。

与彼得的交往使汤姆成熟,与汤姆的友谊则使彼得年轻。“就在这个世界逐渐褪去晨曦的光亮时,汤姆·奥特兰走进了他的生活,给他带来了第二次青春”。此前,彼得的生活是忙碌而紧张的,他一直在为成功努力奋斗:出国留学,成家立业,加薪晋级。他尽力满足社会的需要、妻子的需要、女儿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但是他的生活又是虚假和空洞的。汤姆的到来,让他回到了生命之初。“他是一个原始人。他只对土地、树木和溪流感兴趣”。对教授而言,汤姆就是他的“真实自我”,他不允许任何人用世俗的铜臭亵渎这份友谊。

汤姆的出现唤起了彼得沉睡的生命活力,点燃了他对历史的原始激情,使他在汹涌的物质洪流中重返“真实的自我”,获得了短暂的精神超越。因此,汤姆死亡带来的打击就更加难以承受,并一度使教授失去生的勇气。汤姆·奥特兰其实是彼得教授的另一个自我,是他一直想留住或试图复活的那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我”。汤姆·奥特兰死了,潜伏在他心灵和意识深处的“我”也永远地死去了。奥特兰倒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而他的理想和信念却泯灭在拜金主义的狂澜里。圣彼得教授只能躲在他旧房子的阁楼上潜心研究,并在对汤姆的回忆中寻求生存的勇气。

消费文化的生态批评

正如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主席施里达斯·拉尔夫爵士在《我们的家园——地球》一书中大声疾呼的:“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人类使用或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所产生的。”

消费文化兴起于20世纪。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生产导致产品过剩,要保证生产的持续进行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求助于大量消费和消费的持续增长。在这种增长模式下,消费开始背离自身的本质。首先是经济增长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的颠倒:不是通过经济增长来保证消费的满足,而是通过消费的扩长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次是消费与需要之间关系的颠倒:不是用消费满足需要,而是用消费引诱、刺激需要,从而引发更多更快的消费,使消费成为一切的重心。

可悲的是,在这种异化消费中,人们不仅并没有得到预期的自由,反而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经过短短几代人,我们已经变成了轿车驾驶者、电视观看者、商业街的购物者和一次性用品的消费者……一种精神空虚之风开始主宰人们的行为”。

除了人类精神深受重创,更致命的损失则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陷入空前的生存危机中,整个地球苟延残喘。所以,对消费文化的批判和对适度消费的倡导是在严峻的生态危机的逼迫下,在人类遭遇的精神伤害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经过痛苦反思而做出的一种必然选择。适度消费不是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两者的折中,而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它除了要满足物质和精神的正常需要,更要满足生态需要。消费者一方面要改变消费观念和方式,不再被生产和生产商的代理人——广告、传媒等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还要引导企业改革生产方式,进行适度的、有限的、绿色的生产。总之,消费者在行使消费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生态的义务。

结语

消费文化批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方社会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消费文化高度发达之后,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了消费文化的种种弊端,认识到了它对人类毁灭性的引导。薇拉·凯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丧失深感痛心,在《教授的房子》里,她为拥挤窒息的商业社会打开了一扇窗:古印第安人在方山上的“诗意栖居”。“他们并不是仅仅为食物和居所而活着。他们很懂得怎样生活得舒适些,而且他们追求的还不止是这一点”。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消费文化的巨大危害性。人们还在津津乐道消费的愉悦,发财致富成了多数人最主要的人生追求,攀比性和模仿性高消费之潮一浪高过一浪,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决策者还将消费当做重要的经济促进手段,各种传媒和广告为引领消费狂轰滥炸,文化工业的无数产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民众的消费观。当一个民族从上到下、从幼到长都陷入消费文化的疯狂旋涡中时,最后的危机就不远了。发展中国家要想保障自己的民族持久存在,只能现在就抛弃消费文化,发展中国家的人文社会学者应当为此付出努力。

基金项目:山东工商学院青年科研项目——薇拉·凯瑟作品中的生态关怀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1QN111)。

参考文献:

[1]Brown,Joseph E. Teaching Spirits:Understanding Native American Religious Tradition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朱炯强.薇拉·凯瑟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李莉.薇拉·凯瑟的记忆书写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

[5]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金莉. 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于淼,女,硕士,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凯瑟汤姆教授
薇拉·凯瑟地域书写中的流动主题研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贪吃的汤姆
掉钱
老师的秘密
薇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解读
从《驯悍记》看凯瑟丽娜的“悍妇”形象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