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龙
2006年夏天,我还是浙大物理系的一名本科生,兴致勃勃地跟随着师兄们参加了北京国际弦理论大会。在那里,超弦理论各大高手济济一堂,在那里,小菜鸟我邂逅了物理学界的大神——史蒂芬·霍金。
6月19日上午,霍金来到人民大会堂举行公众演讲。当时我以为,既然霍金不能自由活动,需要借助机器发声,不如直接把演讲的录音播放出来,结束以后上台致意就行了。不料助手把轮椅上的他缓缓地推到舞台中心,直到上午的活动结束以后才下来。想想看,科学家的屁股得多么结实,才能一动不动地在台上坐一上午。
霍金是个理论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宇宙。宇宙的大舞台是时空,物质是演员,不过舞台也跟演员有互动。所以,霍金的主要研究工具之一是描述时空和物质之间相互影响的广义相对论。另一方面,组成物质的砖块是基本粒子,需要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当人们在广义相对论的咖啡中加入一点儿量子力学的牛奶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例如,上世纪60年代霍金发现,黑洞不是冷冰冰的,而是热乎乎的,会向外发出辐射。从此就诞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黑洞热力学。那一天,霍金讲的是宇宙的起源问题。当时的我还没有入门,基本没听懂其中的奥妙。后来上网一查,发现在场的中学生、本科生都没听懂,于是就安心了。学术报告和中学课堂有本质的不同。有前辈告诉我,听不懂很正常。如果都能听懂,说明这场报告可能没意义。
下午,霍金也去听报告。他坐在轮椅上,面前有一块液晶显示器,在会场中非常醒目。同行们早已见怪不怪,都在专心听报告。只有像我这样听不懂的人才会时不时偷看霍金。
显示器上不断有文字掉下来,据说如果霍金的目光在某个字上停留,这个动作就会被摄像头捕捉到,计算机也就能分析出霍金想表达什么。用这种方式进行日常交流非常慢,但神奇的是,那几年霍金还在发表论文。无法想象他是以什么样的毅力完成这些科研工作的。
霍金年轻时就被诊断出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逐渐失去了行动能力,后来经历了几场大病,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只好用计算机合成声音代替。千里迢迢来北京开会,霍金怎么吃饭呢?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霍金学术和生活完备性问题”。按照惯例,学术会议是自助餐,大家随便坐在一起,方便“勾搭”。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有几次我特地和霍金坐在一桌。吃饭的时候,助手在霍金胸前围一块很大的餐巾,然后一勺一勺地往他嘴里喂饭。他就像个孩子,一边吃一边掉,吃完时餐巾上沾满了污渍,让人看了唏嘘不已。
对于一个像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般简单、朴实、较真的理科男来说,遇见自己专业领域的偶像是多么重大多么震撼的一件事,霍金的出现足以让我的那个夏天变得金光闪耀。
后来,我经常需要引用霍金的论文,介绍他的学术成就。每当那时,我的脑海都会浮现出霍金吃饭的画面。我想,霍金的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是异常的痛苦。一般人可能会情绪低落,可能会拒绝工作,乐观的人也许会把自己的痛苦表达出来,这样心里舒服一点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霍金竟然还在研究宇宙。也许,他的肉体行动能力在全世界排倒数第一,但他的思维却能在宇宙中自由翱翔。
那年夏天,遇见霍金,成了我心里的一个热乎乎的黑洞,在我以后的成长中不断散发着魔力。
·悦读一夏电影篇·
电影:《海洋》(法)
导演:雅克·贝汉
这是一部值得尊重的电影,是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继享誉世界的《微观世界》和《迁徙的鸟》之后又一部心血之作。全片投资7500万美元,拍摄耗时4年半,动用了世界最专业的水下拍摄团队,最终将绚烂多姿的海底世界呈现在大银幕上,在视听上几乎无可挑剔。这是一部纯净如天籁般的电影,没有煽情、没有解说,只需沉下心来,安静地体会,你会触摸到那个神秘奇幻又惊心动魄,既强大又脆弱的生命世界。
电影:《本X》(比利时)
导演:尼克·巴斯阿扎
这是一部并不知名的小国电影,讲的却是一个全球共通的关于理解和宽容的故事。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少年不断遭到同学的戏弄,只有通过在游戏里充当名叫“本X”的绝世大侠来寻求安慰。当同学的侮辱超出了本的承受极限时,他愤然拿起了匕首……就在你开始揪心的时候,电影发生了出人意料的转折,看完全片会让你长舒一口气,同时深刻地领悟到:在面对各种挫折与痛苦时,只有自己才能够拯救自己。生活就是这样,总会有人让我们摔跤,幸好,也会有人来扶起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