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田水利法是体现王安石理财思想的一项重要经济措施。本文从王安石农田水利法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其基本精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水利改革,提出其借鉴意义。
一、农田水利法的历史背景
农田水利法(即农田利害条约)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最能体现其“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的思想的一项重要经济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专门规定农田水利的全国性行政法规。
农田水利法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北宋是历史上有名的积贫积弱的王朝:对内,由于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的土地政策,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加上豪强地主具有免税免役的特权使得大部分的税负落到平户和民户身上,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产生了深刻的阶级矛盾;对外,北宋面对北辽、西夏的边境威胁采取了消极妥协的态度,每年以大量的“岁币”敬奉只求暂时的安稳,这种消极的军事政策加深了“积弱” 的局面,致使北宋饱受严重的外敌忧患。在这种局面下,北宋统治者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并滋生出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数量,出现了“冗费、冗兵、冗员”的现象。“三冗”现象耗费巨大,是宋朝财政状况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王安石向宋神宗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意图通过变法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走上富民、富国、强兵之路。农田水利法正是王安石新法中有关发展生产的重要经济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农田水利法的基本精神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接受王安石的建议,正式颁布实行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的颁布和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基本精神:
(一)确定兴修水利、发展经济的思想
“三冗”现象导致了北宋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王安石认为如果只增加税赋而不发展经济,是“阖门而与其子市”的方法,会激发更尖锐的社会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就要利用好自然资源、增加社会财富。受时代的限制,当时人们认为,农业生产就是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最主要形式。因此,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就成了王安石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也是农田水利法立法的思想所在。
(二)制定百姓、官员的奖惩制度
为了调动百姓和官员的积极性并确保农田水利工程顺利完成,农田水利法制定了奖罚分明的制度。农田水利法中规定,对于提出农业耕作和水利建设意见的人,按照功利大小奖励,并可以量才录用,而对于故意阻挠工程修建、不出工料的人,则加以惩罚。熙宁四年时又补充规定,对兴修农田水利有功的官员,按灌溉顷亩千顷以上、五百顷以上和百顷以上三等分别予以奖励。
(三)制定水利工程的审核、监督制度
在调动人民积极性的同时,水利农田法也规定了严格的审核制度。一是在确定工程之前,各级官员要对百姓的意见进行调查,工程量大的要上报朝廷决定。二是,各州县在施工之前,要求绘制成图、阐述具体的实施方法并呈报上级机关。熙宁三年八月,根据吕惠卿的建议,宋朝实行了差官察访制。由此建立了从意见采纳到工程施工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审核监督机制,确保工程完工质量。
(四)规定人力、资金来源机制
为保证人力和资金的充沛,农田水利法在实施中还规定了相应的来源机制。人力来源主要有居民按照户等出工、军队出工和募饥民兴水利。其中,募饥民兴水利的办法既给灾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又保证了各地水利工程的兴建。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提供和私人提供。农田水利法規定,财力不足的,官府贷以青苗钱,即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私人提供,分为有偿贷款和无偿捐款,对捐款兴修水利工程的个人,官府还会给予奖励。
三、农田水利法对当前水利改革的借鉴意义
农田水利法虽然存在着官员邀功害民等弊病,但从其基本精神和取得的效果来看,其实施是成功的。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问题。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制约着我国进一步发展。在此情况下,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一号文件即《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借以扭转我国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回顾北宋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中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和相应措施对于当前水利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重视农田水利发展
王安石提出农田水利法,在于他深刻意识到到农田水利于国于民的重要性,以其兴修农田水利才能长远的发展经济、国富民裕。我国在一号文件中提出将农业与水利结合,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文件更是“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二)保证公共财政支出,吸引社会资金
兴修农田水利的资金主要来源自政府贷款和私人提供。以现代眼光来看,农田水利是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会使得广大人民受益。因此,保证水利建设中的资金来源,首先要保证公共财政的支出,即文件中提到的“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和“从土地出让受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其次,为吸引社会资金,实行“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对私人提供公共品的行为予以补助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整个社会福利更大化。
(三)建立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
农田水利法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制定了奖惩制度和审核制度并形成了制度体系。文件中提出以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建立起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会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农田水利法出现弊病在于对制度缺陷没有进行完善,对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的更正。在当前水利改革中,提出了“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在创新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对已有体制的有效评价机制,并不断完善、及时更正才能弥补制度缺陷和避免制度变形。
参考文献
[1] 漆侠.王安石变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 李华,石变瑞.王安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胡雪(1990-),汉族,四川自贡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研究方向:税务。
(责任编辑:赵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