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与治学,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学生作的一次演讲中,打了两个非常有趣的比方。
第一,是本钱和利息的比喻。他说:“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要还债主,赢利却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
第二,是写信人和收信人的比喻。章太炎指出,有学问的人,好比是写信的人;向这个人求学的,则是收信人。搞学术研究,应当努力争取到写信人的地位,而不是永远都扮演收信人的角色。
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关键的是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所创见,否则,书读得再多,也只不过是死读书,读死书;学问再渊博,也只不过是贩卖二手货。
(摘编自《今晚报》2012年1月12日)
点击运用
书本上的知识,若能化为己有,灵活运用,自然光芒四射,神采非凡;如果人云亦云,毫无己见,张口闭口,无非陈词滥调。读书不动脑筋,难免就会越读越傻。唯有鲜活的、有创见的、有独特价值的学问,才是照亮世界的明灯。适用话题:思考,读书,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