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
摘要:教学改革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从教育上级部门到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在说应将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很难,尤其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因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单一考试制度。本文只从课堂教学的变化来谈谈对教学改革的理解。
关键词:变化了的课堂教学;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8(S)—0052—2
1 革新教学手段
1.1教案要突出“以人为本”
传统的教案注重教学环节是否齐全,书写是否详细认真,对教学内容解释的是否全面等方面。但新课程对教案编写的要求体现出人性化的思想,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有组织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教师的基本功要强,又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1.2课堂是学生的表演舞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能在课堂上把知识完整无误的表演给学生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变成学生的舞台,还要让学生由“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要充分组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南“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研究学生、探索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上,不但知道要怎么教,更要知道学生该怎么学。
1.3采用“百花齐放”的授课方式
1.3.1注重实验,实验形式不拘一格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在讲日食和月食的产生时,让二三名同学分别表示日、月、地,然后让代表月、地的同学围绕日、地旋转,可形象的表示出日、月食的产生。同学们在老师幽默的讲述中,更好的掌握了知识。
1.3.2从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有些同学在做早餐时会发现,同样的情况下。加热一杯牛奶与同质量的豆浆所用的时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电磁炉和微波炉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小家电,它们的工作原理相同吗,对电能的利用效率哪个高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要注意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思考物理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1.3.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取长补短
例如,在“核能”的学习中,可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原子弹的爆炸和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2 转变学习方式
2.1由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学习方式转变
(1)自主性学习: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若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想法一定自己说出来。要让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点。
(2)合作性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问的讨论、互助等合作形式,互相取长补短,可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的问题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深受学生的欢迎,这时枯燥的物理课堂会变得生气勃勃。
2.2从课堂走向生活
让学生走出学校,参观考察机场、工厂、农村、电站,利用假期参加青少年科技营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新鲜的事物,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专家、学者等方法尝试解决。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快乐,还可以激发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和实践能力。
3 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3.1自我评价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谈到学生自我评价时说:“教师不承担全部评价的责任,而是鼓励儿童逐渐参与对他自己的实践成果作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该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与总结、表达与交流、反思与评价等。以上要素可以有针对的选择几项进行。
3.2多元化评价
学生之间有差别,对于不同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同样的一节课,对优差生考查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评价,即“分层”评价。这样,优生和差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而且使评价更具有真实性,也更能为学生接受。
对于善于交流的学生尽节创造条件,给他们充分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对其进行评价;对于其他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尽量创造条件,增设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在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即“逐层”评价。
家长应参与对学生的评价。笔者曾经作过调查,有90%的学生期盼得到家长的肯定,哪怕自己只有一点点的进步。所以班主任应该和任课教师、家长、该同学的朋友及时沟通,比较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即“众层”评价。大众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准确的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能自我反省、取长补短。
3.3考试制度的改革
传统的学生评价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单一的评价内容往往会导致学生畸形发展。虽然我国已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了,但在中学教学中,中高考成绩依然是评价学校和老师的标尺,学校只注重合格率和考人大学的本科人数。而我国的教育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而国外一些国家都在不同程度进行了考试制度的改革。美国学能测验(SAT)是被广泛采用的高校入学考试,是一种推理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字和数学推理能力,除了学生参加SAT或ACT考试获得的总分,主要参考资料有:高中毕业证书、大学统一考试成绩、中学成绩单及标准分、中学校长和教师的推荐信、复试情况。在录取中,美国大学更重视能够考查能力的中学资料和复试的情况,考分只是参考资料之一。英国、德国、法国、瑞典等国依据学生的全部中学时代的资料来评价并且录取,如普通教育终了资格认定考试成绩、平时考试成绩、教师评语、校长的推荐意见等。
因此,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要采取一些改革考试制度的措施。可以尝试在单一的考试中加入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质、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等方面的成绩,给予一定的奖励加分。
参考文献:
[1]普通中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栏目编辑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