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健
2012年7月14日晚上,央视播出的《寻宝走进晋江》中,一位藏友展示了让人震惊的明永乐青花热水瓶。此瓶从形状上看,与我们现代的热水瓶酷似,从材质看却是青花瓷样。
这位藏友对大家介绍说:“明代的时候没有胆,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工艺,装开水进去用棉被包起来(用以保温)。”他还称这是郑和下西洋装开水用的。之所以该藏友对这个青花热水瓶信心满满,他的证据来自于青花热水瓶底的文字:“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他觉得如果这是真品的话,市场价值应该至少在一百万元以上。
只是这位藏友的话音未落,就把现场的专家和观众都逗乐了。专家认为青花热水瓶的破绽就在瓶底的字上,“一般来说,没有把皇帝的帝号写上去的,明成祖,清世宗,没有这么写的。”专家还调侃说:“感谢陶瓷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如果郑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喷嚏。”“对中国历史和中国陶瓷史全方位的突破,太有才了。”……
对此,从事陶瓷研究的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蔡路武介绍说:明代陶瓷以日常生活用品、室内装饰摆件、祭祀礼器居多,形状上以盘、罐、坛、杯、香炉等居多。明代有温酒、保温用的瓷器,也只是简单的壶和杯子组成,绝对没有似现代热水瓶的形状。从事中国古陶瓷研究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贺世伟介绍说,明代官窑的青花瓷直接写年号,不会标注年份,如“永乐年制”、“万历年制”等。
节目播出之后,迅速引起不少观众和媒体的关注,并把这件事情发布到了微博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转发,纷纷对此事进行评论:
“现在的古董制造商越来越有穿越时空的想象力。好吧,接下来我期待着战国出土的爱疯5代青铜器了。”“谁又有明末清初的金丝楠木的电脑桌,求收藏!”“难道我家出土的一架春秋战汉时期青铜平底双握尼康单镜头反光相机也要告诉你吗?”“我的青花瓷热水器表示不淡定了……”“我的历史观完全爆了……”“我们造的不是假,是创意,晓得哇……”
与此同时,被逗乐的网友们纷纷在自己的微博吐槽,晒出了他们各自“收藏”的那些“古代青花”,青花冲锋枪、青花电视机、青花苹果等等。
当下,人们对造假都习以为常,这件造假品却给观众带来的是哭笑不得,这期节目不但在网上疯传,而且不经意间又触碰到藏界“做假”这块总也不能愈合的伤疤。
荒谬藏品为何有人接手
方翔
在央视播出的《寻宝——走进晋江》栏目中,惊现明永乐青花“热水瓶”,底款: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当有关专家指出这件所谓的官窑瓷器是“造假”时,持宝人还不愿相信。在目前全民收藏热的市场环境下,许多初学者一开始为利所动,没有重视书本知识,盲目投资,许多较为低级的赝品,甚至是一眼就能看出是真假的东西,被一些人视为“国宝”而收藏。
造假者抓住的是人们“捡漏”的心理,因而在编造故事的时候,往往希望能够将自己藏品的身价提高,除了在“热水瓶”底下加款之外,在没有办法为藏品本身“美容”的情况下,还会为其制作美丽的“衣服”。
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所谓“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封条以及专用盒子放置的玉器、瓷器。虽然这些玉器、瓷器一看就知道是赝品,但因为有了漂亮的“外衣”,许多涉世不深的收藏者往往会为其埋单。近年来有关故宫以及故宫文物迁移的纪录片非常多,其中就涉及了“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及迁移中使用的包装盒和封条。于是,造假者看重了许多收藏者也在观看这些纪录片的“契机”,纷纷推出了这些带有精美包装的藏品。这些盒子和封条基本上都采用了做旧的手段,看上去十分逼真。这些盒子和封条并非没有漏洞,在文字的使用上虽然参照了当年的历史,但在表述上有差异,如“故宫善后委员会”实际上并没有最终的称呼,在一些文字和标志上,基本上都是采用电脑打印,一看上去就与当年的有差别。
收藏者最为重要的就是摆正心态,千万不能以捡漏的心态去收藏。越是希望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收藏品,越有可能被不法商家所利用。我们并不是说收藏市场没有漏可捡,但是当你发现藏品的价值大大低于其市场价格,或者低于自己预期的时候,就应该想想其中是否有陷阱。
我们都是青花热水瓶的受害者
刁博
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假若造假者稍有点专业知识,类似这样的赝品会蒙混过多少人?又有多少这样的赝品早已蒙混过关?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青花热水瓶被戳破,这是理所应当。这样的事情让人拍手称快,但还不至于疯狂到网上热传的地步。这理所应当事之所以能够在网上热传,只不过因为这是一个随处制造青花热水瓶骗局的大环境,但却很少有这样的骗局被戳穿。试想一下,假如达芬奇的天价床从来骗不到人,假如天价神奇保健水也没有存在的市场,假如天价的鱼翅、燕窝、熊掌能够被人不屑,假如你我从来都不是这种价格虚高产品的受害者,有几人能够像一个受骗者那样,去对一起骗局的被戳穿而大呼大叫呢?
青花热水瓶的骗局被人热炒,只不过是一直作为受害者的我们终于逮住了一次让造假者出丑的机会,多年的压抑和积郁终于有了一次释放的机会。在嘲笑完造假者水平低劣后,切不可忘记,青花热水瓶只是一个没有得逞的骗局,我们早已是别个青花热水瓶的受害者。
“青花热水瓶”何以如此欢乐?
邓为
在“青花热水瓶”面前,你我注定要忍俊不禁。先不说这瓷器的现代外貌,单单是底部“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之类的文字,便注定让人喷饭。这样没有常识的造假,已经是戏谑无极限。
“青花热水瓶”如此欢乐,连专家都忍不住吐槽调侃。对比藏友的振振有词,不能不有种无奈的伤感。这是一个全民爱收藏的年代,资料显示,全国收藏爱好者竟有9000万,而依附和寄生于收藏嗜好背后的造假产业,已是蔚为壮观,甚至都有造假地图陈列于世。换句话说,当收藏成为一种生态链,类似“青花热水瓶”之类,自然会应运而生,绝难匿迹。
在娱乐的江湖,有眼球就有一切。或者说,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只要能把观众吸引,博出位早已是屡试不爽的手段。而对于开遍全国的鉴宝之类节目,在红火和喧嚣之后,也难逃“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困窘,甚至有“干爹赠翡翠”这样为提高收视率公然造假的瞠目现象出现。至于颇为公众和专业人士诟病的现场估价,算是点燃公众收藏热情和提升节目收视率的不二法门,如今也被有关部门叫停。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许会恍然大悟,“青花热水瓶”这样一个让人哄然大笑的鉴宝行为,很有可能是无伤大雅但却有意为之的花边与插曲。否则,很难解释普通人都可以辨认真伪的“青花热水瓶”何以通过初审,再进入节目现场,并最终得以堂而皇之地播出。我们在讥笑他人的粗陋与浅薄,他人却在暗忖收视率提高的回报与收益。谁是谁的菜,还真说不准。
鉴宝节目之所以长盛不衰,自有其原因与需要,毕竟,在丰富电视节目同时,也是在对公众进行知识宣教。不怕节目娱乐化,就怕科学庸俗化。
“青花热水瓶”好在只是一个逗人一乐的插曲,而良莠不齐的鉴宝专家,以及将赝品鉴为宝物的事实,却俨然是这个娱乐化时代的暗疮。在宣教文物知识、提高欣赏品位日趋异化为炒作与眼球经济的语境里,科学的严肃与公正,当是所有娱乐化外壳下的内核,这一点必须理清,也是电视台和媒体必须恪守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