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在湘江源

2012-04-29 00:44杨杰妮刘颖
国土资源导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陵区三湘当地政府

杨杰妮 刘颖

在湘江的上游和源头,依旧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沿岸环境因开矿遭受破坏的景象。

近年来,湖南开始了一场湘江重金属治理行动。但截至今年7月中旬,记者随同2012年三湘环保世纪行第三组溯流而上抵达郴州、永州,在湘江的上游和源头,依旧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沿岸环境因开矿遭受破坏的景象。

湘江不能承受之“重”

湘江从西南入境,首站流经永州,再穿过郴州。在永州和郴州,采选矿产业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当地政府GDP组成的重要板块。据当地政府介绍,号称“湘南锰都”的永州零陵区,每年涉锰税费收入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50%以上。在零陵区政府提交给三湘环保世纪行考察采访团的一份报告中提到,由于“锰产业特别是锰冶炼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是我区湘江流域污染的主要根源”。而另一份由永州市政府提交的汇报材料中则显示,永州湘江水系水土流失面积达0.42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9.4%。

在郴州,矿区环境同样陷入窘境。三湘环保世纪行期间,记者在郴州甘溪河畔看到景象,至今记忆犹新。甘溪河是湘江的二级支流,它的上游就是著名的三十六湾香花岭矿区。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形容甘溪河的现状,那一定是“触目惊心”。

7月18日,三湘环保世纪行第三组乘车前往甘溪河。尽管在这之前就已听闻当地遭受破坏程度严重,但直到汽车停在跨河而过的大桥上,记者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在眼前,已经俨然找不到“河”的影子。

由于尾砂沉积而被抬高的河床凹凸不平,只剩几处低洼地带积攒着一些浑浊的泥巴水。一度,在汽车驶上桥面之初,满车的记者都以为前方是修建高速公路的施工工地。直到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家才恍然大悟。

其实,甘溪河也曾经有过辉煌年代。香花镇镇长周晓慧介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床最宽有上百米,最窄也有几十米,两岸都是优质玉米基地。近年来,随着临武三十六湾香花岭矿区采矿、洗矿的泛滥,矿渣、尾砂不断排入河中,才有了如今的景象。

湘江治污启动艰难

永州零陵区的锰矿埋藏浅,分布呈鸡窝状分散,开采要求的技术含量很低。即便是普通农户,只要有一个水泵,用水一冲矿就出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家允许个体采锰后,采锰热潮更是发展迅猛,直接导致矿区部分山体滑坡、少数田地受损、洗矿浑水污染河流等情况。

要治理,首先要从整顿小选厂开始。为此,零陵区政府从去年开始启动整治行动,并成立了零陵区锰资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整合了当地的9个采矿权,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永州市已投入2000多万元,先后对112平方公里面积进行了治理。但是,这仅占永州湘江水系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不到。

对此,永州市政府在提交的这份报告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由于地方财力薄弱,投入不足,市、县、乡三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欠账”,治理恢复的任务依然很重。

资金问题同样成为导致郴州重金属治理项目进度缓慢的瓶颈。2011年3月,全国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出台,郴州三十六湾作为七大重点区域之一被明确列为工作重点。为此,郴州共有25个项目被纳入“2011年湖南省计划启动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但截至7月16日,当地政府材料却称“截至今年6月30日,25个项目中,尚无竣工验收通过的项目”。

据介绍,所有2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9.8亿元,目前已到位约10.8亿元,资金到位率54.39%。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4.14亿元和重金属专项治理资金7400万元已全部到位。计划由地方配套投放的近15亿资金,却只到位了5.9亿余元,到位率仅为35.9%。当地政府在回答三湘环保世纪行考察采访团提问时坦言,由于国家专项治理资金比例小、地方筹资压力大,项目单位资金投入不足,“地方政府要做到100%配套资金到位不可能。目前只能是把上面到位的资金用好”。

治本仍需制度变革

资金遇难的背后,隐藏着多方利益纠葛的现实。但究其根本,政策不够“硬”、制度弹性空间过宽才是问题源头。在永州,带队的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李意云曾当场质问永州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在对采矿权进行招拍挂的同时,是否对竞标企业提供的各项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查?这位负责人坦言“没有做到”。

零陵区锰资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所在的珠山镇的矿区,虽然当地政府表面上是对采矿权进行了整合,并对当地私自开采的散户进行了取缔,但公司又将开采权“承包”了出去,采取与外地公司或当地农户签订合约的形式,准许他们在公司矿区范围内开采。三湘环保世纪行考察采访团在走访矿区时,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杨月祥介绍,目前,零陵区锰矿公司下面一共有300个机组,每台机组收取2万元/年的环境治理备用金,用于环境治理。另外,区矿管办也会不定期抽查机组是否按要求开采。

对于这种“公司+农户”的操作模式,随行的另一位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彭根南直言完全是在“走形式”。他表示,零陵区锰矿公司的做法虽然整合了权授却没有整合项目,规范了资源管理却没有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现在这样的模式实质上仍是分散开采,各搞各的,采选工程完全没有整合起来。”

同时,他指出,矿区也明显没有进行开采设计,尾矿库一看就知道没有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建设。彭根南认为,现在这样的方式只是将污水堵在了山里,暂时解决了尾矿污染,但由于山体植被已被严重破坏,只要暴雨、地震等灾害发生,尾矿库的水就可以溢出流入从山脚流过的石期河。石期河是湘江一级支流,在下游东安县内,灌溉农田面积1.6万公顷,直接饮用人口1.4万余人。

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却获取了9个采矿权,成为当地的“官方”锰矿开采公司。

李意云认为,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无序开采的乱象,需要从根本上对采矿权的“招拍挂”制度进行改革,必须要严格审批,企业的竞标材料不仅要包括工程建设方案,也要包括环评等资料以及今后的复垦方案。只有把好这道关,才能真正保证治污项目不变成新污染源。

猜你喜欢
陵区三湘当地政府
英国的“鲨鱼屋”
无人机测温
召陵区
“共享村落”萌芽——高陵区开发闲置民房资源
中国游客在普吉翻船
西夏陵区帝陵陵主新探
召陵区
声东击西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研究
——以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为例
我眼中的周新平和大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