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的经济实力评价

2012-04-29 08:11:52朱蕾
时代金融 2012年9期
关键词:实力长三角指标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长三角地区各类经济指标数据,对十项指标进行测算,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6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排序,并通过聚类分析法按相似性分为三类。结果表明:上海和苏州的經济实力最强,三类城市间的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各类城市内部的经济实力也有较大差异。实证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最为繁荣、参与国际贸易最为频繁的经济板块。“长三角一体化”是入世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汪如钢,2010),外包服务使长三角地区的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然而,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间发展并不均衡。上海作为全国的领头羊,经济发展迅速;泰州、镇江、舟山等地区虽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劲头,但由于底子差、基础薄,部分地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国家相关部门为了一些特殊地区能够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就必须找出各城市不平衡的原因,客观且准确地分析出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从而促进整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二、评价方法

(一)评价方法

怎样科学而综合地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如许启发(2004)、刘喜波等(2001)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魏丽、刘林(2006)提出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也在很多文献中被用来进行评价,如张宏培、杨大成(2001)和任向华、刘菊红(2002),另外还有聚类分析法,如夏冬(2003)。本文作者采用了“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先做了主成分析,再取若干主成分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并总结得分排序,从而针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作出定量的综合评价。

(二)指标选取

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都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靠一个单项指标就去概括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更不能反映这个地区经济的整体结构、规模以及效益。目前我国开展的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标准主要有:一是国家统计局自2002年9月至今采用的10项主要经济指标;二是2003年第三届全国百强县评选中建立的2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三是由《经济日报》和《经济》杂志推出的2003年中国31省级区域经济实力排行榜采用的五大类15个指标。

经过分析和比较,本文认为国家统计局的指标更具有权威性,故选用国家统计局的10个指标进行评价

三、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先将16个城市的10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 的原则,原来10个指标可以综合成2个评价经济实力的主成分F1和F2。F1在前9个变量上的荷载值都很大,主要反映全社会经济效益;F2中X9和X10的系数远大于其他变量,主要反映收入水平。

结合各主成分得分,通过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两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求出综合得分F。以F的大小进行排序,可得到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排序,依次为: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宁波、无锡、常州、嘉兴、绍兴、台州、南通、湖州、舟山、镇江、扬州和泰州。其中,上海的综合得分为23.194,苏州为7.207,南京、杭州、宁波、无锡综合得分均大于零,分别排在第三到六位,其他城市均小于零。

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上海;第二类为苏州;其他城市为第三类。

四、结论

(一)各类城市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第一类城市上海。在构成要素的l0个指标中,上海有8项排首位(占70%),其第一主成分得分很高,而第二主成分城市间相差不大,从而在综合得分中的比例较小,所以上海的综合实力排列第一。可见长三角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上海,故应推崇上海发展模式,为周边地区起带头作用,辐射并带动周边地区一同发展,致使整个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范围高速发展。

第二类城市苏州,其综合得分不到上海的三分之一。这类城市虽然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应利用已有的经济基础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并大力发挥其技术优势,发展新兴产业,来提高其实力。

与第一、第二类城市相比较,第三类地区的主成分聚类平均得分更小,仅为-2.171。这说明这类城市经济基础弱,综合水平低,要想赶上前面两类城市,必须把这些比较薄弱地区的政策扶持起来,并将这些城市的自身优点加以综合、归纳,政府给予支持并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充分利用自身优点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提高其整体经济水平,缩短与前两类城市的距离,甚至与之持平。

(二)同类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第一类和第二类城市都仅包括一个城市,不存在地区内的差异问题。在第三类城市中,南京综合得分最高,远超过本地区平均得分。南京在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个指标排在长三角地区的前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指出两个指标排在第五位。泰州各项指标基本都低于其他城市,各方面发展均滞后,故其综合得分远低于其他城市,排在第三类城市的末位。

参考文献

[1]汪如钢.长三角区域创新经济能力的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0(2).

[2]许启发.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04(11).

[3]刘喜波.安溪县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乡镇经济,2001(1).

[4]魏丽、刘林.我国主要城市经济实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及灰色关联分析[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6(12).

[5]张宏培、杨大成.西部大开发中的各省区区位优势的多层次的主成分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5).

[6]任向华,刘菊.我国西部省份经济实力的数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

[7]夏冬.西部开发对十二省区区经济推动的差异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3).

作者简介:朱蕾(1987-),女,汉族,江苏东台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赵春晖)

猜你喜欢
实力长三角指标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软实力致胜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4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6:00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