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融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研究

2012-04-29 05:30胡逸闻王淋
时代金融 2012年9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资本融资

胡逸闻 王淋

【摘要】金融发展表现为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延伸与完善,涵盖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全部方式。区域融资能力是一个地区内金融发展水平的直观反映,对区域内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都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区域融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进行定性分析,认为区域融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遵循一条路径,依托两个市场,通过对资本投入的控制来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研究背景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劳动、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中,货币资本一直是一种最为稀缺的资源,只有解决了产业部门的资金瓶颈,才能推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持续平稳的增长。区域融资正是以保证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路径筹集劬的资本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区域融资对地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

自熊彼特提出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管理能力的论断,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两者联系的讨论就未停止。戈德史密斯在定义金融发展概念时,强调能否有效配置资金是金融发展的核心方面。而对资金的配置正是融资市场对产业部门发展最为重要的影响手段。陈峰(1996)将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路径概括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应先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张旭、伍海华(2001)总结了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制,分别是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信用扩张机制、产业整合机制以及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在定量分析方面,也出现了大量假设模型对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进行实证。约瓦诺维奇(1993)通过OLS模型论证了股票市场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其一是经济增长效应,其二是产业升级水平效应。拉杨(1998)通过在世界范围内选取20个国家的十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检验,得出金融发展降低了企业实施外源融资的成本,使得产业增长与企业创新得到较明显的积极效应。在国内,大多数学者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做出了实证,并肯定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正面作用(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张立军,2006,陈聪,2008)。

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路径分析

(一)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路径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依赖于金融市场所具备的金融服务功能,具体包括投融资服务、流动性供给、风险分散、价格发现、信息传递以及企业监控等。其影响路径可概括为:金融发展——影响市场融资结构——影响资本流量结构——影响产业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产业资本存量——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遵循此路径,可以发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作用于融资市场的资本流量,通过对资本流量的引导与分配,进而控制各产业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导致产业生产水平的差异,最终利用市场规律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二)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两种方式

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是存量结构调整,以既定的总存量体系为调整对象,或遵循市场供求关系、相对价格水平等内生因素的变动发生常规调整,也可能是依据一定的规划目标对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主动积极的适应性调整。其二是增量结构调整,一般是在一定的存量结构基础上对流量的结构、变动幅度、速度以及方向进行调整和控制。

金融发展带来融资市场的扩展与深化。更多更专业的金融中介会提升间接融资的资金汇集力和贷款甄别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而直接融资市场的完善,将减少融资方与投资方的沟通成本,降低市场投资风险,使市场流动资金快速高效的进入需求企业,推动潜力企业乃至相关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因此金融发展的水平越高,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越迅速有效。

三、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间接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以银行业为首的金融中介机构,构成了整个间接融资市场。间接融资市场主要是通过资金汇集与再分配机制、投资导向机制以及信用创造机制影响产业发展中的资本存量,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1.资金汇集与再分配机制

在市场中总是不缺乏资金盈余者和资金匮乏者,两者在市场中分别扮演了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色。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双方难以顺利完成资金的流通。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能够有效地解决交易不对称问题,凭借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信誉背景,金融中介能够汇集单个投资者的闲散资金,并投资于有价值的产业部门,一方面解决了产业发展所遇到的资金瓶颈,另一方面也补偿投资者借贷资金的机会成本。高效的金融中介能够明显的提高储蓄与投资的总水平,增加产业部门的要素投入量,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

2.投资导向机制

影响间接融资市场的主要因素包括以金融中介为主的商业性金融和以国家政策为主的政策型金融。前者遵照市场规律形成的利益竞争机制,配合后者所具备的校正、监督和倡导机制,共同掌控了金融市场流动资金的投资方向,即形成了市场投资导向机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以银行机构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根据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原则开展货币经营活动。凭借自身具备的专业素质与信息优势,能够有效的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定价,合理配置储蓄资源。经过商业性金融的再分配,储蓄资金按照市场规律在各产业部门间进行转移,从低效产业转向高效产业,影响各个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金融中介机构自身利益与投资项目的收益相挂钩,形成了其监督融资方道德风险的有效激励,减少了资金配置中的短期行为和部分投资风险,提高了产业发展的平稳性和资金运用的效率。对各项投资项目的严格甄选评估,也显著刺激了企业间的实力竞争,引导资金从落后产业流向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策性金融一般出自国家宏观层面的有目的的调控。运用一般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提哦啊正市场中的货币流动性,达到影响产业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创造条件。一方面,政府可利用利率优惠政策或信贷选择政策,直接干预市场资金的流向,引導其投入鼓励发展的产业,回避限制发展的产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搭建官方或半官方的投融资平台,或者以政府财政担保等方式,向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投资的公共项目、创新产业等领域进行投资或贷款,以实现对市场选择机制的补充。

3.信用创造机制

信用创造的实质是扩大货币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流动成本。信用创造机制可以加速资本的形成,将潜在的资源现实化,充分开发资金运用的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的增长。在信用创造机制的作用下,金融中介机构可以进行有效的和长期投资,不再将资金只投向当期具有明显收益的产业或项目,而着重考量项目的长期总收益或远期回报。这将有助于部分具有创新性、超前性以及效益扩散潜力的产业项目获得发展资金。同时,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构建与更迭。

(二)直接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主要以股票市场为主,也成为证券市场。市场中融资企业通过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与投资者直接联系,表现出远优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资金流动效率和风险分散能力,对整个经济体的加速启动和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证券市场的资本流动性和产权明晰化,有效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资产专用性和体制进入壁垒的问题。一方面,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将物质上不可分割,移动上受时空限制的产业财产主体,分解为可进行代数加总和持续流通的财产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金要素流动的资产专用性障碍。另一方面,多种形式的证券,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参与主体,以及多种类的金融工具,都能有效调动社会零散资金,降低小额资本进入某些产业部门的规模壁垒。证券市场所具备的风险分散机制与信息披露机制,是实现其对产业部门影响和调整能力的保障。直接融资市场是将投资风险分摊在所有投资者身上,因此比金融中介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信息披露机制,使资本市场具备了信息收集和企业监控的能力,通过高效透明的信息披露,投资者更容易判断项目价值,理性投资。同时,也约束了企业行为,有助于提高产业调整的效率和效益,减少调整过程中的经济震荡。

1.发行市场对产业结构的增量调整

证券市场中流通的证券,本质上是由上市企业对自身财产权分解而来的财产单位。证券市场正是由来自不同上市企业的财产单位所构成。因此,证券市场内的证券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发行市场发行新证券,就可以看作是投资者向原有产业结构内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这种遵从市场选择规律的投资,可以调整产业部门的范围和产业间生产能力的构成。在市场信息披露机制的作用下,投资者可以有效掌握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并预测其发展前景。由此,劣质企业难以上市融资,优质企业容易获得市场认可,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本注入。发行市场的增量调整,正式拼接信息披露机制,发挥市场选的力量,汇集市场流动资本进入合适的上市融资企业,已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2.交易市场对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

交易市场本身不改变市场内的资本存量水平,但通过利用市场规律以及资本逐利性,对资本存量在不同的产业部门间进行再分配,改变产业生产效率,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1)上市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存量调整

资本在企业内部的轉移,也是存量调整的一个构成。上市企业为追求鼓动利益最大化,会根据市场走势自觉调整自身的经营产品和经营策略,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市场供需的约束下,企业会将资本投入利润最高的部门,实现资本的存量配置。

(2)上市企业间相互投资实现的存量调整

上市企业在证券市场中既可以作为融资方,也可以作为投资方。由于劳动力约束和技术瓶颈等原因,企业并非能在任意生产要素配比的情况下进行生产,资本存量过量的情况较为常见。通过交易市场,企业可以利用过剩资本对其它企业或者产业部门进行投资。企业间相互参股,不仅有助于提高彼此的资金运用效率,更有助于形成跨部门跨产业的资本结构,并带来规模收益。同时,相互联系的网状投资结构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有助于相关企业的共同发展,并将为相关产业带来联动效应,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3)企业破产倒闭所导致的存量调整

交易市场本身具备的资本转移机制,为破产企业的股票资本提供了交易平台。当企业出现资不抵债,或面临破产清算时,其股票价值缩水,其中被吸纳的资本很容易被收购者接受,即股权转移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流动和重组,避免了破产企业退市对市场资本存量的减量影响。

四、我国区域融资现状与问题

我国目前的区域融资主要还是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各级政府或企业大都依赖于银行的贷款来进行实物投资和部门生产。这种融资模式有助于政府引导资金进行公共事业建设和贯彻政策目标;由于银行贷款不影响企业的所有权,融资企业容易与贷款银行形成稳定的合作——监督关系,有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银行受制于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所能提供的贷款难以满足国内各地区政府和企业的融资需求不断高涨。

以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为主的区域融资在部分地区已不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产业的推动作用明显减弱。一方面,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市场还未建立,地方政府主要的融资手段是利用间接融资模式,这使银行的大量贷款进入周期长、收益低的公共事业,加快了银行呆坏账的风险累积,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银行在贷款活动中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使其贷款审批门槛较高,部分创新企业或中小型企业在没有有效担保的情况下难以获得银行放贷,导致了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影响了资金运用的效率。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间接融资市场具有绝对优势,限制了市场的有效竞争,影响了其它存贷款机构的发展。而且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会压制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资本流动效率。

五、结论与建议

区域融资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都建立在区域内金融市场稳定高效的基础之上。合理的市场竞争,良好的道德法制环境都有助于地方融资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为了避免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带来的诸多负效应,加强金融发展对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力度,需要从多方面改善区域内的融资结构与环境

(1)政府应加强对小额信贷公司等金融中介的支持,鼓励间接融资市场的竞争。在为融资市场注入新资本的同时,有效改善区域的融资环境,为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提供多渠道的贷款支持。

(2)对地区内的优秀企业提供政策优惠,鼓励企业上市。地区内上市企业越多,越有助于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增强地区的资本吸纳能力,有助于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

(3)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试点,为政府公共事业支出增加融资渠道,缓解银行的政府债务压力。由此释放的可贷资本将进入生产部门,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贷款回报效率。

(4)完善地区的融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建设,提供良好的城市支撑平台。有助于增强整个地区的资金吸引力,在地区融资市场的帮助下,将引致更多的优秀企业入驻,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宝明,谢汉立,李兴伟.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金融功能观的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3).

[2]陈峰.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作用[J].金融研究,1996(11).

[3]高静文.金融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内在机制研究[J].现代财经,2005(7).

[4]陈聪.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9).

[5]张旭,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机制、模式与政策选择[J].当代财经,2002(1).

作者简介:胡逸闻(1989-),男,汉,湖北荆州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王淋(1985-),女,汉,黑龙江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城镇化与城市经济等。

(责任编辑:赵春晖)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资本融资
融资
融资
资本策局变
7月重要融资事件
第一资本观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VR 资本之路
5月重要融资事件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