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广顺
海洋有广袤的空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世界贸易的通道,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陆地资源日渐衰竭的今天,海洋将为缓解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发挥巨大作用。中国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沿海地区用不到20%的陆域土地,承载着占全国4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吸引了80%的外来直接投资,生产着80%以上的出口产品。中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看,这种经济形态将长期存在并不断深化。
海洋经济的基本概念
按照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的定义;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从产业分类角度,海洋经济包括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海洋相关产业是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与主要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产业。
中国海洋经济涉及范围很广''涵盖了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各个重要领域,涉及了国民经济的20个门类、70个大类、300多个小类,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成绩显著。
一是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3.5%,持续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力引擎。
二是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一些新型的海洋服务业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随着海洋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海洋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海水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以海洋高技术为支撑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20%。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构成为5:48:47,基本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格局。同时,邮轮、游艇、休闲渔业、海洋文化、涉海金融及航运服务业等一批新型服务业态初露端倪,成为“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海洋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凸现,涉海就业人员不断增加。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沿海地区创造了千万就业岗位,据测算,“十一五”期末中国涉海就业人员达到3350万人,比“十一五”期初增加涉海就业人员570万人,单位涉海就业人数创造的经济价值从2001年的4.5万元/人,上升到2010年的11.5万元/人。2011年中国涉海就业人员继续增加,已达到3420万人。
四是沿海区域新的增长极不断涌现。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产业空间布局趋于优化。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三大区域海洋生产总值之和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88%。“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强了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从北到南,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沿海地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增长极不断涌现,一批临港临海产业园区快速崛起,产业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加快了东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五是沿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期间,中国港口设施大型化、规模化、专业化和航道深水化水平大幅提升,青岛海湾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等一批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开工或建成。重大海洋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快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促进和支撑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六是部分海洋产业在国际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海洋经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取得初步成效。中国海运能力不断提高,超过亿吨的港口20个,货物吞吐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海洋油气生产跨入大国行列,2010年海洋油气产量超过5000万吨油当量;造船能力全面提升,2010年造船工业的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承接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船舶出口覆盖全球169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海洋产业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的“三重”与“三轻”矛盾比较严重。产业园区建设雷同,产业结构趋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型产业少的“两同、两多、两少”问题比较突出。
不断夯实海洋经济管理和服务基础
按照国务院赋予的职责,我们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不断夯实海洋经济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先后建立了海洋经济核算体系,颁布实施了一项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和两项海洋行业标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海洋高技术产业分类》。另外,国家海洋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建立了“全国海洋经济信息网”,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涉海部门(集团公司、协会)和11个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此基础上,从2003年起,国家海洋局每年都向社会发布《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并自2006年开始发布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真正实现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接轨;同时,还先后完成了首次全国涉海就业和全国海岛经济两项专项调查,基本摸清了海洋经济创造的就业情况和海岛经济状况。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印发《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海洋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新三定”方案,赋予国家海洋局“承担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发布的责任。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优化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建议,组织实施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核算工作,组织开展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等职能。这些标志着中国海洋经济管理工作进入了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宏观经济综合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进的运行轨道。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结合海洋领域的具体实际,我认为未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任务:
一是完善海洋经济布局。统筹陆海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推进三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建设,积极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广东横琴岛重点海岛开发建设,推进沿海地区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
二是改造升级传统海洋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巩固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海水利用业,扶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文化产业,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和海洋公共服务业,保障海洋经济健康运行。
五是提高海洋产业创新能力。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中核心技术的创新,积极引导和鼓励创新型涉海企业发展,加强创新型海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六是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大力推进海洋产业节能减排,切实增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