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一些与旅行有关的电视记录片或纪实类节目,常常在西藏卫视、旅游卫视之间来回换台,四岁多的女儿小薏米也耳濡目染,对什么苗族、藏族、俄罗斯族了如指掌,对什么雪山、草原、布达拉宫也熟悉万分,以至于每次看到布达拉宫的图像,都会大喊“我要去布达拉,我要去西藏”。但问她去布达拉干嘛时,她就会略带茫然,然后回头思索片刻,问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而问得最多的就是诸如“布达拉宫里有王子和公主吗”之类,如果你回答“有”,小家伙就兴致高涨,嚷嚷着要去看王子和公主,然后问什么时候去,现在就去好不好之类;如果回答“没有”,通常结局很糟糕,因为小家伙会提出诸如“为什么没有,宫殿里不是都住王子和公主吗”、“王子和公主是不是被坏人抓走了”、“怎么能把他们救回来”、“你能给我修个布达拉宫那样的房子吗”、“我们能搬到那里去住吗”等等无数个难题,回答完一个问题,还有无数个问题在等着,让人招架不住,于是带小家伙去亲眼看看布达拉,成为我们比较迫切的愿望。
带着小家伙到处跑的行径,在网络上经常被人批判,批判的理由也五花八门,有“不创造财富,成天只知道玩”的、有“这么大的小孩知道什么啊,浪费时间和金钱”的、有“孩子就应该在学校好好学习,这样是不务正业”的;有问我们是不是对现在的教育体制不满,所以带着孩子到处跑的,也有问带孩子出去太危险会不会遇到野兽毒蛇坏人之类的。其实在我们内心,就是对大自然的一份热爱与亲近,没有那么多原由或问题,喜欢就多走走、多看看,出门可以如此简单。
很多年前,与芝麻一起围着布达拉宫与大昭寺转了很多圈,红宫、白宫、雪巴列空、雪城、灵塔,对布达拉宫的建筑格局、布局陈列、历史故事乃至传说都烂熟于胸,却一直没有进去看看,反而对那些来来往往的人,转经的、磕头的、卖东西的更感兴趣,觉得围墙内外那些已经弥散风雨中的人与事、那些一直燃烧的酥油灯与煨桑的青烟,更令人神往。布达拉宫的建立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有关,在五世达赖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壮大,但在我们这些市井小民心里,布达拉宫却似乎与那个叫仓央加措的六世达赖合为了一体,繁荣昌盛固然令当下活着的人无比自豪,悲剧的历史似乎走得更远。那么多人流连忘返在八廓街上的玛吉阿米,或许是因为玛吉阿米少了布达拉宫的威严,也少了大昭寺的神圣;或许是因为玛吉阿米留下了布达拉宫最顶端那个模糊不清的身影;其实更多的,或许玛吉阿米什么也不是,和布达拉宫毫无瓜葛,但却丝毫不影响它延续布达拉宫的故事与传说,就如另一个走下神坛的布达拉。于是把这些扯不清理还乱的故事,没头没尾的告诉薏米,薏米却是似懂非懂地告诉我:“我知道为什么布达拉宫里没有王子和公主了,因为来了个巫婆,施展魔法,把王子公主吓跑了,等我长大了,找人去把他们救出来” !
孩子眼里永远都只有王子与公主的浪漫童话,成人眼里看到的却是权力的争斗与血腥的杀伐,美好与残酷,与年龄有关,但也似乎与年龄无关。遥远的布达拉,不管它自身是美丽的童话还是沉重历史的印记,却成为一个孩子成长路上的梦想,或者一个幻想,在看不到尽头的人生旅途中,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坐标,当小薏米某一天真的走到这里时,有没有王子,有没有公主,对她来说或许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来过,知道在来的路上,有那么多山与水的阻隔,有那么漫长的路需要走,而且知道在布达拉之外,还有更多的“布达拉”在远方,等待着她蹒跚而坚定成长的步伐,让她逐渐明白,不管是读书还是走路,都可以让自己走得更远。
绿豆
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地,常常以最贴近大地的行走方式来感知世界、体验人生、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更喜欢用文字与镜头记录所经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