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革命与爱情的歧路人

2012-04-29 00:44:03默默
优雅 2012年8期
关键词:罗家伦爱情

默默

作为“五四运动”的首位命名者

他毕业于北大,成就于清华。

31岁,成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之后是中央大学十年的掌权者与驻印度大使。

8年柏拉图式的爱情,幸而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是那个大时代的风云人物,被历史淹没的热血青年。

跌宕的人生让他身处风口浪尖,而与政治人物错综的关系使他毁誉参半。

江西小镇走出的时代青年

在《建党伟业》强大的明星阵容里,王力宏惊鸿一瞥,出演了北京大学的热血青年罗家伦。正是因为戏中罗家伦与辜鸿铭对决辩论的短短几个镜头,让这位曾经在历史上活跃一时的风云人物又重新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罗家伦,浙江绍兴人。光绪23年出生于一个地方官宦的家庭,4岁进私塾,13岁读《周礼》《仪礼》《尔雅》,直到15岁才进入南昌美国传教士高福绥开办的英文夜校读外语。出生时,他的父亲罗传珍还是当地的知县,是位饱读诗书的学士,不仅能诗善文还工于书画,可以说是旧式文人的典范。更曾自掏腰包购买麻种5万斤给辖区内的百姓种植,以发展当地副业使平民皆能安居乐业,以致20年后罗传珍辞官养老寓居南昌都还能收到该县老百姓寄来的麻布。

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罗家伦对时政一直抱有很大的热情。进入南昌英文夜校学习的经历让他终于告别了刻板的旧式教育,也让他一步步从小城镇走到了大上海。1914年,他进入由革民党人创办的复旦公学,由于学校与国民党人的密切关系,发展出了学生们普遍对政治的参与兴趣。

少年罗家伦不但用功读书,还将更多的热忱放在了编辑革命杂志上,这为他日后进入北大新潮社奠定了一定基础。3年后,21岁的罗家伦进入北京大学文科主修外国文学,与高他一届的傅斯年、顾颉刚等人一拍即合,创办了日后名满京华的《新潮》杂志。这本由北大才子创办的杂志,强调用近代人的语言表达近代人的思想,提倡学术自由民主,呼应了胡适与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倡导的新文学革命,两本杂志无独有偶地都倡导白话文运动。

进入北大校园的罗家伦很是活跃,常与年轻教授胡适等人往来辩论,对外国文学与西方思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1919年,中国代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会上传来了美国总统威尔逊答应日本提出的“山东二十一条”的消息,由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利。5月4日,十多所高校的几千名学生齐集天安门,预备走遍东交民巷的欧美诸国公使馆举行游行示威,时年23岁的罗家伦被选为了4名学生代表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便由他独立起草。“五四事件”一个月后,罗家伦以笔名“毅”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的精神》,首次用“五四运动”命名此次事件并载入史册。

1920年,24岁的罗家伦从北京大学毕业,时任校长蔡元培请上海纺织业巨子穆藕初出资赞助了5位优秀毕业生赴美留学,罗家伦也名列其中。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辗转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之后又游学至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罗家伦用6年时间,走遍美、英、德、法,读过6所世界顶尖学府,遍修文史哲、教育、民族、地理、人类等学科,虽未拿过一个文凭,却也堪称一代学人。

爱情发生的一瞬间一个月,六年与一生。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1920年,上海正值隆冬,却不得不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当时的社会气候。“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在最繁华的南京路上举行,作为“五四”骄子的罗家伦作为主要演讲者在南京路上摆开了舞台,8千多名学生齐集台下。一时间,外表平庸的罗家伦在掌声鲜花中被自己的思想和言论赋予了青年才俊的光环,成为当天最耀眼的明星。

台下的学生里有上海女子学校的校花,张维桢,她专注地盯着台上“传说中”的罗家伦,他的激情演讲深深打动了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敲击着这个年轻女子的心。她不顾人山人海的观众,奋力而又大胆地挤到了会场前台,大声对罗家伦做起自我介绍:“我叫张维桢,请你今后多指教!”并将写有联系地址和姓名的纸条递给了他。

一向口若悬河的罗家伦面对热情美丽的张维桢却害羞起来,忙答道:好的!好的!

就是这短暂的一面,让罗家伦和张维桢都陷入了爱情。未免唐突,聪明的罗家伦第一次给张维桢寄去了两张风景明信片,忐忑地等待着张维桢的回应。没想到大方的张维桢直接回赠了一张她个人的小照片以表心意。从那一天起,身处异地的两个人开始了他们漫长的通信交往,爱情从思想的碰撞火花开始,慢慢延伸。

刚刚开始恋爱,却没有办法相聚一处培养感情——那个时候罗家伦刚好拿到了赴美奖学金,只好匆忙地抛下佳人赴美求学。其间两人也曾想过见面,无奈总是意外错过,直到罗家伦学成回国办学,才有了期盼已久的第二次与张维桢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幸而长期通信的了解没有让彼此觉得陌生,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也终于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

一生追寻渐落幕

6年后,31岁的罗家伦荣归故里,被聘为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并同上海文人张钧丞的女儿张维桢顺利恋爱成婚,证婚人是当年的大学校长蔡元培,一时间可谓是春风得意。

张维桢在沪上的名媛闺秀中也是有些名声的。同学中就有嫁了总理熊希龄的毛彦文,还有嫁给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余雅琴。而她自己不仅家世好,还先后毕业于沪江大学政治系和美国密西根大学,是实实在在的才女加美女。反观罗家伦,虽然其貌不扬,却因为“五四运动”而名扬海内,成为青年才俊中的佼佼者。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一时便成为了沪上小报的八卦头条。

前后8年的爱情长跑,辗转数地累积下一百多封情书,少年时南京路上的一面之缘与最终的喜结良缘——这样精彩的爱情故事难免被传得走样。一时人们都说,样貌平常的罗家伦为了苦追沪江校花张维桢,不惜苦读留学、飞鸿传情。据说张维桢当时开出了愿意出嫁之人的3个条件:一便是要留学取得洋博士学位的才子;二学成后回国要能上任大学校长之职;三夫妻出门不可公开并行,要保持相当距离。后来,两人的女儿长大后听说了当年的传闻,还专门向母亲求证。

回顾罗家伦的前半生,早在学生时代便已锋芒毕露,担任最高学府校长时励志改革,亦能识才爱才提携后辈。这成功部分得益于蒋介石的支持,使他在特殊年代史上留名;却也因为政治气候的改变,早年出名以及自我张扬的个性,而一直四处树敌备受争议。

相比青年时代的光芒四射,步入中年后的罗家伦更多了一丝保守圆滑。长期以来与政治党派间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让他最终告别学术教育的身份,转而赴台。期间虽被国民党授予一定职务,但他在党的资历甚浅,始终游离于核心领导层之外。相比早年同他一道成长起来的自由派文人,步入政途后的他是否依旧如鱼得水,不得而知。也许诚如他生前所言,“伟大的人,到死后才能被人认识。”

猜你喜欢
罗家伦爱情
罗家伦给“对手”机会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30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罗家伦:登门求贤彻夜不眠
罗家伦的倔劲
幸福·悦读(2016年8期)2016-10-21 12:18:20
罗家伦的倔劲
幸福(2016年23期)2016-09-01 09:10:20
跟尼赫鲁较真的中国大使
爱情来了
意林(2011年1期)2011-05-14 07: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