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 美丽的孤独
读诗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即使我搞不懂大多数诗歌在讲些什么。但仍然有一种侥幸,期待短短的几个字如闪电划开天幕般,让固有的世界在一瞬间真相大白。
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译者李笠1987年第一次拜访这位诗人时,提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被问到一位瑞典的知名小说家,特朗斯特罗姆回答说:“他去中国三个礼拜,回来写了一部长篇,假如我去中国三年,我会写一首短诗!”这固然说明了诗歌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的金贵,却也不小心暴露了诗歌如今失语的特征。
“我听见我们扔出的石头/跌落,玻璃般透明地穿过岁月。山谷里/瞬息迷惘的举动/叫喊着从树梢飞向树梢”。从诗句里一瞬间迸发出的真相是:美丽的孤独。
《医学伦理》 关心、思考、懂得
这是牛津通识读本里的一本小册子,主题是关于医学伦理——既专业又哲学,听起来可能让人望而却步。其实,书里探讨的问题值得每个人关心:被动安乐死与主动安乐死的争议;像拯救大兵瑞恩一般用N条人命换取一条人命是否值得;国家医疗保障到底该用来延长一个肾衰竭病人的5年寿命,还是用于降压药物,降低更多人在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些议题让人联想起《公正》公开课,事实上,书里也确实说到火车呼啸而来,你是否愿意让它改道撞死一个人以救下五个人。值得一提的是,托尼·霍普在书里除了举例子之外,特地推出了“推理工具箱”,对复杂的问题以理服人。每个案例中他都遵循了“逻辑、概念分析、一致性与特殊性、基于大原则的推理”这样的分析路径。读完一章,你不得不感叹“确实有道理”。
《可操作的民主》顺口溜政治学
这是一本政治学著作,这也是一本社会学著作。但会让人感觉很亲切,它有一个副标题,叫“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全纪录”。光是一个下乡,就能让你闻到廉价彩电、民歌手的味道。这一次,下乡的是洋货,是民主。
《罗伯特议事规则》不是中小学生守则那样整整齐齐的十条。当修订到第十版的时候,这是一部超过700页的辉煌巨著。所有的纸张都为了一件事情:更好地开会。
民主是天赋的人权,应该被内化为生活方式。但同时在中国现实中,也是一种学习和锻炼。事实证明即使在农村,人们依然有领会和实践这种生活方式的极高悟性与能力。700页怎么样?农民照样可以将其变成顺口溜精华版:“……首先表态,再说道理;就事论事,不能攻击;话都说完,才能决议;正反算数,弃权没戏;多数通过,平局没过;萝卜青菜,开会顺利”。
《绿皮火车》 看清这个世界
周云蓬现在算是火了。当年《中国孩子》一曲唱出,虽然大家击节赞赏,老周仍然主动或被动地待在暗处。
但火了之后的民谣诗人老周活得还是那么明白。《绿皮火车》是他2011年至2012年初的歌游记合集。包括“一路”、“二歌”、“三人”三个部分,其中不少文字出现在他的为报纸写的专栏里。老周的文字好,没有矫揉造作或者扭扭捏捏的酸腐气,当然这也是因为他活得够明白。
在微博上他说,小时候刚得眼疾,母亲带他到上海治病,得知医治无望后,母亲说:孩子,没希望了,咱娘俩跳黄浦江吧。老周说:要跳你跳,我还得活着。看他在书里写“一盘油豆腐烧肉、一盘茭白,还有一盘芋头、两碗米饭、一碗黄酒,结账二十五元,不是美元”,你会觉得这人是真爱活着,而且敞亮、干净,不油腻。
《过于喧嚣的孤独》
这本我最钟爱的书最近出新版了。博·赫拉巴尔显然是“巴比代尔”——这是他另一部集子的名称,意思是“钻石之眼”。一个睿智的人,从不愉快或蕴含荒谬的生活中,看到了光亮和美好的东西,就是巴比代尔。
诚如书名所展现出的不协调,喧嚣的是沸腾的灵魂,孤独的是并非高帅或白美的躯体。一个在废纸回收站里的打包工汉嘉,如何看待作为自己工作对象的字纸?而他与这些字纸以及文字背后的故事、理论、价值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赫拉巴尔自承,他为这本书而活,他为这本书推迟了死亡。字纸被压缩为干瘪的包裹,但墨香仍然从中散发出来,一个人蓬头垢面躺在思想的河流上,端庄神圣如国王。
摘录:
“我的学识是无意中获得的,实际上我很难分辨哪些思想属于我本人,来自我自己的大脑;哪些来自书本。因此三十五年来我同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处和谐,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
“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当我开动机器处理那些美丽的图书,当机器哐啷作响,最后以二十大气压的重力把图书轧碎时,我仿佛听到了人骨被碾碎的声音,古典名著在机器中被轧碎恰似头颅骨和骨骼在手推磨中碾磨一样,我仿佛在轧碎犹太教法典中的词句:我们犹如橄榄,唯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
《焚舟纪》
在《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之后,出版社大概觉得不过瘾,顺势推出一套五册的《焚舟纪》。对于喜爱安吉拉·卡特的读者而言,看到女巫再一次起身离席,为自己展现无上的魔法,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光看看这5个册子的名称:《烟火》、《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黑色维纳斯》、《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和《别册》,未免会心生畏惧:自己到底是不是安吉拉·卡特的理想读者?在她的故事里,没有历史,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只有故事和快感。当故事讲完,她撇撇嘴说:“故事讲完了,我不能再瞎编了”,读者又该如何自处?
据说卡特身怀癌症之前,投了一笔巨额保险。死亡让她恼火,但保险公司即将付出的赔偿却让她无比愉快。于是,她所有的故事,只是让你发现庸常以外难得一见的快乐。
摘录
“他发现自己的天赋志业是猎杀动物,从此便浪迹天涯,远离温带,直到不知餍足的非洲烈日侵蚀他的眼瞳,晒白他的头发,黧黑他的皮肤,使他与原来的模样恰为相反负片:他变成白色猎人,在模仿死亡的放逐中流离,一种出于自我意志的剥夺失所。看见猎物临终抽搐,他会随之销魂喘息。他杀,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爱。”
“非洲远比我们古老得多,但他对那片无邪质朴的大陆始终抱着优越感;等非洲大猫宰得差不多,他决定探索新世界的南部区域,打算猎杀身披斑点的美洲豹。于是他来到世界的潮湿偏远裂缝,一处宛如孤寂隐喻的地方,时间在这里周而复始,丰饶大河本身就是个蛮女:亚马逊。在那巨大植物的静谧国度,一层无可违逆的绿色沉默笼罩住他,惊慌之余,他紧抓着酒瓶不放,彷佛那是乳头。”
“他有个改不掉的旧习,走在街上总有一种期待感,仿佛随时转个弯会碰上命中注定的邂逅遭逢;只要在外面待得愈久,发生特殊事件的机会就越大,而就算什么都没发生,那种有事可能发生的感觉也能暂时缓解他甜闷无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