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红
当然,我会这么跟他们说:创新是件难事,不过你们要写的论文还是要体现出不同。这个不同不见得是和以前相比有了多大进步本质差别,也许仅仅是角度不同而已。但是一定得体现自己的思维与别人的思维在这一问题上有所差异。
随后我也开始反思,我们国家的学术氛围是否把“创新”提得太频繁太重要了,才在这些孩子中形成这么大的影响?创新对于学术发展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呢?
我们国家每年毕业好几万博士,几十万硕士,还有很多在职的各类名头硕士,早已世界前列,而如果每篇论文都创新,肯定早就是创新国家了。即便在论文的创新比例上比不过人家,创新总量总还是能抢个第一第二的吧。而糟糕的是,在科研大国里面,我们目前恰恰是最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尤其是科学创新方面。
我在国外做研究的时候,看过合作教授的两个标书,都是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三百多万美金的大课题,但我估计这样的课题拿到中国,大概几十万人民币的自然科学基金都申请不到,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创新”。这两个课题都是关于美沙酮项目中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减少HIV(艾滋病)风险的,美沙酮本身并不是新药,美国六十年代就开始用了,在戒毒中用了几十年,心理行为干预也并不新鲜。为什么这样的课题可以拿到NIH几百万的基金呢?这和西方人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有关。作为一门科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其结果能够被验证,被重复。因此,科学研究除了一部分需要最原始的创新之外,还需要有大量的研究是做次创新,甚至是不创新的验证工作。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做同样的研究,如果都能得到相同、相似的结果,那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准则,否则,不可称之为科学。在生命科学尤其是医学、心理学领域尤其如此。
科学研究中新发现的理论,新治疗方法,无论如何都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考验,才能真正成立,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就是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都是老态龙钟的科学家,他们得奖的研究都是几十年前做的,但是不能即刻获奖,即便是划时代的发明与创造,因为一切都需要时间验证。这期间,大量的验证、前进性的重复工作是非常必须的, 缺少这些工作,即使再有创新,也无法得到验证,用之于实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的原则都是研究有创新,甚至必须是原创,但做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诺贝尔对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遥远的梦。按照评诺贝尔的标准,即使现在有一个真正值得获奖的研究,至少还得等上三四十年的验证期。
科学研究的宗旨就是创新,这肯定是没错的,只有创新,才能进步。但创新不是科学的唯一宗旨,做科学研究,还需要其他很多基本的条件:比如严谨的逻辑,正确的研究方法,准确的阐释,可验证性等等。当我们还处在研究初期的阶段时,首先要培养和建立的应该是科学的精神。我们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首先懂得科学的实质,我们做学术,不仅仅是为了发明新奇的东西,提出新颖的理论,创造财富,而是用认真的态度,严谨的逻辑,正确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怀疑现存的理论进而再去做踏实的研究。这不仅是一个理念,更是实践中需要履行的。
读研的过程中,可以暂时把我们对于所谓“创新”的追求收一收,首先要做好技工式的改进改善改良类的工作,做好了这些,才能进行真正的创新。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