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之间悟人生

2012-04-29 00:44耿英年
软件工程 2012年8期
关键词:兰亭王羲之爱心

耿英年

初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定会被他那优美的语言所折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那近乎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定能激荡情怀的感觉久久不能平复,余下的似乎说不清也道不明,全因为年龄尚浅。

后来再读,情形已大不同于以前了,这篇后人不能绕过的名作,形迹优雅清逸,语言洒脱明快,比形迹、语言更有韵致的是这篇美文里流露出来的伤逝意识——天地间的事与物居然一直在古、今间不知不觉地延续着。我想,这权且算作是自己的一种进步、深邃、洗礼和感悟吧。

再后来,忽而看到绍兴兰亭的那副对联“俯仰之间已成陈迹,少长咸集畅叙幽情”,才觉得空间辽阔,时间如流穿梭,携带起众多浮沉的文人雅事过往。不同星空下人的思恋和感慨,竟有那么多的相同,渐渐启发了许多共鸣,其中就有对流逝之物的怀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常常处于这么一种状态——精神的俯仰之间,世界静了下来,心静了下来,你静了下来,我也静了下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样的高度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因而只愿从精神上在先贤达观思想的导引下与圣贤进行一番思想灵魂的交流,以期给我精神上的感悟和震撼。“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每读于此就会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同时,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幻觉,仿佛走下神坛的王羲之就在不远处看着我,看透了我,一刹那间,我忽然意识到,王羲之不是神,他也是一个凡人,有着和平常人一样的喜悦和感伤。

其实生活中这样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表达的感情和思想如同天上的月色一样,没有古今之分,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刻,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随事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

正如“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写“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大家都觉得王勃是年轻的,写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时候,才26岁,其实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时,也不老,只有33岁。但文中给人的感受是他已经悟透了人生的一切,得到时的惊喜,放手后的漠然都在他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之间,囊括了世人一辈子的悲喜、得失之状,实在令人喟叹。

也许你我的天性就有悲观的成分在,对一些欢欣的场面常常心存畏惧和悲悯,因为你我都知道这一切如此短暂,也会永远逝去。越是美好的东西失去时越让人感到生命的悲凉。比如《红楼梦》的女儿们那些花团锦簇、诗意盎然的聚会,最后都让位于“群芳流散”“断壁颓垣”。我不知道,在兰亭聚会之后,经过一番人事变迁,当初参加聚会的四十一人中,最后,是白发苍苍、形单影只的谁,去凭吊那物是人非、胜景不常的兰亭遗迹,回首当年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回想当年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该会有怎样的感慨!

时间的列车不期然地驶来,于是我们欢欣鼓舞地登上车,我们几乎不能左右今生会在哪一站台下车,这说明我们不能强加意志地延长的生命长度,但是我们有理由提升生活的质量,加宽生命的厚度,完善生命的意义。于是有朋友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享受那个过程——毕竟曾经拥有过,也许他是对的,但对独立的生命体而言,确是有些许的茫然。

只是希望,王羲之如果看到这些文字,不要太伤心、太失望,以为我曲解了他的初衷。在他感叹人生无常的背后,我还是能体味到他对当下的珍惜和对生命的热爱!

正如一则酒的广告令我在叫好之余顿生的感悟一样——人哪,青年时要浓烈——那是有所求;中年时要淡定——那是有所思;老年时要厚重——那是有所悟!

羲之有所悟,虽然并不老,那是贤人的高度;我们有所思,即使淡定不佳,可也是人生磨砺的印痕;你们要有所求,因为那才是你们青年的责任。

所以说“俯仰之间悟人生”,重心在“悟”,这正如品茶,少年,初识愁滋味的季节,成长的岁月浸透了淡淡的苦涩;青年,一段如火如荼的季节,亮丽的青春总有那么几抹灰色;中年,阅历人生的坎坷,趋向成熟的岁月,双肩扛起沉重的包裹;老年,饱尝岁月的风霜雨雪,怀念已逝的青春韶华总难免酸涩。因而我们至少要悟出三重意义:青年人要拿得起,中年人要想得开,老年人要放得下。

孟子曾提出“四心”“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仁义礼智”正如同常人的四肢,缺一不可。与仁义礼智相联系,我们似乎差得还很远,对于青年人而言,我想至少应该做到“爱心”“虚心”“信心”“专心”才好。

生命的充盈与匮乏,全在于一个人爱心的多少,爱,是一笔财富,如阳光般温暖,黑暗之中的光明。一个没爱心的人,注定他一生穷困潦倒,感受不到春天般的温暖,有的只是寒冬似的冷酷。没有光明,只有黑暗。而一个拥有爱心的人,不贪婪、不自私、不仇视、不痴狂,能以爱相待,并关爱所有的人;因此,这样的人才是富有的。谁拥有了爱心,谁就拥有了世界。因为,人最大的快乐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虚心,就是倒空自己,不能自以为是,要善于倾听和接纳别人的意见;虚心地降低自己,不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也就是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需知降低自己不是卑微,不是低人一等,不是比谁下贱,而恰恰是做人的一种风度、一种雅量,更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请记住,人能守本分,才能尽本事。

信心,能为梦想插上翅膀;信心,是人生的支撑;信心,是通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前行,其实,每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当你败北于自我时,能勇敢地站起来,你离成功也就更进了一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轨迹,专心去做好自我就行。然而,我们却常常处于各种迷惑之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偏离了自己的轨迹。今天想考公务员,明天想开个公司。在你东思西想的时候,人生路已经走了大半,最后落得个两手空空自嗟叹。所以说,专心是一项克服困难的功课,更是人生的必修科目。

而对于中年人来讲,少不了的自然是诚心与耐心。孔子的“三戒”就是在高声劝勉,中年人戒斗。因为人最根本的修养就是以诚为本,以信为用,诚信待人。

古人云,“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讲的便是交友贵在真诚。如果你对自己诚实,没有人能欺骗你。因此,诚实的第一步就是先对自己诚实。一句真诚的话语,便能够抚慰脆弱的心灵,千万不要欺骗了自己,伤害了他人。

耐心则是强调时时准备,等待时机。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哪个成功人的背后不浸透汗水和泪水?记住了,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取得成功。

让我们说说运气吧,运气就是时时刻刻准备与求真务实等待的综合体。我们常常在羡慕别人好运时,却不知道应该时时处处为自己做好准备。人生没有捷径,所谓的捷径,只不过是耐心而已。如果你没一个好的耐心,那么你就永远没有机会,如果你没有机会,就永远不会成功。

孔子提出的老年人戒得,说的就是要有清心与宽心的德行。

人的苦恼往往是来自无穷的欲望。生命如舟,而生命之舟却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你的生命之舟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要学会寡欲清心,与世无争。你可能羡慕别人家财万贯,住着豪宅,开着宝马,但你却可以做到夫妻恩爱,出双入对,儿女孝顺,家庭和睦。

造化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少一样东西。不要羡慕别人,活出自己就好。

所谓宽心,就是指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幸福的人只会记得一生中的那些满足;不幸的人却总是耿耿于怀有那么多的不曾拥有。心宽体胖,无忧人生。宽心,不是让你没心没肺,而是学会豁达;没有完美的人生,所以要学会面对必要的缺失;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别样样都想要,那是你在跟自己过不去;一个人想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心放宽,如此,人生才会处处鲜花盛开,春意盎然。请记住,当环境无法改变的时候,那就改变自己吧。

俗话说,山不过来,人就过去。较什么劲,别老跟自己过不去,美好人生,全在于自己的心态!

总括起来,不妨用四个字来概括我们的一生:贤行润身。

贤行,在洗尽铅华中寻求内心的皈依,在纷扰幻化中定位思想的高度。

润身,在素朴清简中升华自己的心灵,在物欲横流中沉淀精神的纯度。

林清玄曾说,“生活无非是由短小轻薄的片段组成的,薄薄酒,胜茶汤,粗粗衣,胜无裳。”对生活的感悟胜于一切的技巧和模式,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寻得心悦诚服的感动,这是再多的物质也无法换得的至宝。

让心灵净化,感悟生命,学得心态。因为成就我们成功的往往不是技巧和流程。在生活中,我们得到的应该是生活的本来性情,正是它们,促使我们顿悟,推进我们成功。

记住生活中的美好,珍视生活中的快乐,才是我们对自己生命最大的善待和奖赏!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没有经历过的,永远不能理解这些道理,但听听也是好的。永远不要为已发生的和未发生的事忧虑,对于已经发生的既成事实,忧虑也于事无补,未发生的凭主观臆测,又无法推断事情的走向,徒增烦恼而已。别人说的记在脑袋里,属于自己的,则要放在心里。

贤行润身,在学习中净化心灵的尘污,洗去世俗的纷杂,我们得到是恒久的感动,会因此影响我们的人生,带来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学习的至高境界无非如此,人生也由此更加鲜亮,充满活力。

俯仰之间,学得贤行方能润身,便是超脱,便是高尚,便是卓越。

猜你喜欢
兰亭王羲之爱心
爱心树(下)
《王羲之 兰亭序》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王羲之书兰亭序
爱心
《王羲之 丧乱贴》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王羲之品尝牛心
兰亭烧烤记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