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父教塑成哲学家梁漱溟

2012-04-29 01:10张小平
中华家教 2012年8期
关键词:通知单无为梁漱溟

张小平

梁漱溟先生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奇人。他不但著作等身,并且虽中学未毕业,却能在北京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数年,这实在是百余年所罕见的事。他渊博的学识完全得益于自学,得益于其父的无为而治。

他在《我的父亲》一文中专门谈到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完全宽放的”。梁先生认为自己“既呆笨,又执拗”,委实“该打”,但是父亲很宽容,不仅没有打过他,而且也很少“正言厉色地教训”他。梁漱溟举过一个例子,从中我们便可以看到梁父是怎样一位慈爱、民主的父亲了。梁漱溟在九岁时,某天发现自己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一串铜钱不见了,便怀疑这个怀疑那个,胡缠蛮搅,闹了很长时间。第二天梁父在院中的桃树枝上发现了那串钱,知道他是贪玩自己忘了。梁父既未训斥也未取钱,只是写了一张便条叙述丢钱事件过程,以“小儿始自知其糊涂”结尾。在桃枝上看到钱,梁漱溟果然“自怀惭意”。这种自省教育影响是深远的,以致几十年以后梁漱溟还历历在目。

梁漱溟本人在教育子女时,也是沿袭了其父之法,无为而治,让孩子自爱、自省、自律、自觉、自重。梁漱溟的长子梁培宽回忆:父亲对我们从来不做具体的要求和指示。他认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要靠自觉、要自己拿主意。比如关于我的学习成绩,他从来没有查问过一次。从小学到大学,我的成绩单他只看过一次。那是我上初一的时候,学校发了一份通知单,说我地理考了59分,不及格,要我回校补考。我收到通知单的时候,他在旁边,我就递给他看,他一句话也没说就还给了我。

尤其反映梁父家教平等与民主的,是梁父尊重并鼓励孩子们做真我,坚持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梁漱溟回忆,他十四岁以后,对人对事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反映出来,梁父觉得对的,就鼓励,认为不妥当的,也只是表明自己个人的观点,仅此而已。正是这样的家教才培养出“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漱溟梁回忆中说,在他十岁左右,父亲主要通过三种渠道对他进行教育。

一是讲戏文。他的父亲喜欢看戏,每看一部戏,都会把戏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从中受到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国的戏曲是全面而系统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与审美心理,而戏曲的审美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的,这种润物无声的渗透教育,显然对梁漱溟日后成为国学大师、“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哲学家有着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

二是携同出街。粱父在去购买日用品、或办一些零碎事时经常带上儿子,其意是在练习孩子“经理事物,懂得社会人情。”社会是一本无字书,是一笔极其庞大的教育资源,孩子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认识到社会的纷繁复杂,由此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丰富的思想体系,及时完成社会化的进程。应该说,梁父的社会化教育是成功的,以致日后梁漱溟成为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

三是教育他们“关于卫生或其他的许多嘱咐,总要儿童知道如何照料自己身体。此类之嘱告或指点极其多,并且随时地不放松。”换句话说,就是梁父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安全与卫生的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每天四问》的演讲中,同样提出了“健康第一”的观念,这和梁父的做法是不谋而合的。

梁父的平等与民主的理念,无为而治的家教策略,在以“三纲五常”为主流的社會价值观的晚清一代是极为难得的个体觉醒,在今天也会给我们做家长的难得的启示。

责编:王敬川

猜你喜欢
通知单无为梁漱溟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两份田租通知单:慈善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两份田租通知单
国家标准勘误更正通知单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发送通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