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辽兹《罗马狂欢节》赏析

2012-04-29 00:52张成康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年9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

张成康

【摘要】《罗马狂欢节》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作曲家柏辽兹在完成他的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之后,又重新为该剧第二幕而加写的一首序曲。柏辽兹在这部作品里,采用了意大利传统而热烈的舞蹈“萨尔塔列罗”来烘托狂欢节的欢腾景象。同时,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切利尼爱慕苔蕾莎,焦急地等待着会面时的内心活动。作品中新颖、明澈的乐队配器效果和戏剧化的处理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是一首著名的浪漫主义经典管弦乐曲。

【关键词】柏辽兹;浪漫主义;《罗马狂欢节》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继承了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

在音乐结构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七和弦和九和弦以及半音技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能,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形式。

一、作曲家生平与创作

路易·埃克多·柏辽兹(Loius Hector Berlioz 1803—186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十八岁时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创作的决心。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莱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Moore,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二、《罗马狂欢节》赏析

《罗马狂欢节》序曲是在柏辽兹完成了他的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之后,才想起来为该剧第二幕加上的一个序幕,于1843年在巴黎完成,1844年二月在巴黎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作品选取歌剧的中心场面—狂欢节的主题素材,集中反映了狂欢节中在街头和广场聚会庆祝的人群和他们的欢乐情绪。乐曲从一个炽热的短小乐句开始,这是第二幕狂欢节场面中的萨尔塔列罗舞曲的旋律,也是整首乐曲中最重要的基本主题。(谱例一)

六小节的乐队全奏以后,出现一个大停顿,在圆号和单簧管轻奏一个持续音之后,转为行板。接着在弦乐恬静的颤音和木管乐器的经过句背景下,引出了一段哀伤的英国管独奏,这段温柔而深沉的抒情旋律,其主题源自歌剧中切里尼与苔蕾萨演唱的咏叹调《爱之二重唱》,在弦乐用拨弦轻声为之伴奏下,音乐非常优美,扣人心弦,是本乐曲的基本主题。(谱例二)

该主题逐渐发展,转由中提琴奏出,木管以一些对位乐句不断地伴随它,小提琴接过去之后,全体管弦乐队一起伴奏,达到富丽堂皇的高潮。由弦乐各声部交替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乐声逐渐减弱,木管在打击乐的配合下掀起一串32分音符的快速经过句,小提琴奏出舞蹈性的简短乐句把音乐带入急速快活的“萨尔塔列罗”舞曲。它先是由加弱音的小提琴以极轻奏出,此为第一副主题。在转入第二副主题时,全部打击乐突然加入,引子中出现过的主题此时以完整的形式强烈奏出,而且重复数次。(谱例三)

在这个热闹的背景下,原先由英国管代表的爱情旋律由大管奏出,紧接着便交给强有力的长号,其他乐器如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也或单独出现或自相轮奏,直到它们被齐奏的管弦乐淹没。(谱例四)

之后“萨尔塔列罗”的主题再次压倒一切,随着整个乐队狂热的合奏突然中断,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以赋格形式依序出场,一直发展到爆炸性的巅峰。(谱例五)

音乐的发展因铜管樂器的加入而越来越光辉焕发,其中的打击乐器,包括铃鼓,三角铁和钹等,也发挥着比《本维努托·切里尼》第一幕序曲更为有力的作用。这里,完全体现了歌剧第二幕节日舞蹈中人们所歌唱的情景:“小号,吹起来吧!风笛,奏起来吧!铃鼓,也敲起来吧!”人们就是在这样疾速如飞的音乐声中此起彼伏地狂舞。

音乐进行中,萨尔塔列罗舞曲始终统领着整个乐曲的步调,在将近结束处,萨尔塔列罗舞曲似乎逐渐消失,听上去很遥远了,只剩下它的节奏在第二小提琴中轻轻浮动。不久,舞曲又重新出现,比前面任何一次都更加奔放狂野,不断变换的节拍和绚丽的乐队色彩交相辉映,壮丽无比。最后,音乐以其越来越灿烂的光辉和充盈的欢乐奔腾不已,强而有力地结束了这一狂欢节的场面。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探析
克制的宣泄——钢琴家普列特涅夫:浪漫主义、现代审美和个人风格的混合体
对《双城记》中对立特点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再次探讨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