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最后的日子

2012-04-29 00:44鄢增华
文史月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何香凝汪精卫宋庆龄

鄢增华

1924年,孙中山抱着和平统一中国的目标到北京与段祺瑞、冯玉祥等共商国是。由于疾病缠身,孙中山此次北上成为他最后一次北京之行。他同肝癌作着斗争,也争取着国民会议的召开。但终究回天乏术,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一、医生随即对孙中山的肝组织活检标本进行了化验,最终得出结论:孙中山患的是肝癌,而且已经处于晚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为了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北上。孰料,此次北上之行,孙中山竟然一病不起,并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与世长辞。

孙中山为了宣传他的主义和主张,此行特地绕道香港、上海、日本,12月4日抵达天津。12月份的天津天寒地冻,前往大沽口迎接的孙科、汪精卫等人用了三个多小时,小火轮才靠近了北岭丸,并以绳索软梯攀登而上。

孙中山登岸后,乘马车至张园行馆,刚刚上楼,就感觉到腹部剧痛。

由于疾病缠身,孙中山在天津停留了28天。在天津期间,孙中山一边同病魔进行着斗争,一边不断地向各界宣传演说,与段祺瑞政府进行着周旋,频繁地与中外友人会见。稍有余暇,他还像健康时一样读书、看报,思考着国家建设大计。

过度疲顿和多年的忧愤积劳使孙中山的病体积重难返。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孙中山的病毫无起色。出于治病的需要,加上北京各方的催促,孙中山于1924年12月31日扶病入京。

入京前,孙中山发表了《入京宣言》,再次强调此次进京不是为了争夺地位和权力,而是为了救国。到北京后,由于病体不支,孙中山只发表了简短的书面讲话,就径直入住北京饭店。

1925年1月2日,经美国、德国、俄国及北京协和医院7位医生会诊,认为孙中山“患有肝部慢性发炎及肝部肿胀之急性病,故感异常痛苦……病势现仍严重,但此病并非绝症”。当时,协和医院美国医生建议用外科手术探查病状,孙中山自觉病情并不严重,所以认为无需开刀治疗。

医生不断地对孙中山的病情进行观察。自1月21日起,孙中山病势骤然加重,体温升降失常。23日,德国克礼医生发现孙中山的眼球中有黄晕,意识到肝脏中的脓将侵及身体的其它部位,非施行手术不可,于是立即会同中国、德国、美国的医生,共同商讨手术方案。

1月26日,在宋庆龄的陪同下,孙中山由北京饭店转入协和医院。6时30分,由外科主任邰乐尔为孙中山主刀,施行手术割治。代院长刘瑞恒、王逸慧等作为手术助手。德国、俄国的医生及汪精卫、孔祥熙、孙科等人则在一旁观察。宋庆龄在邻室坐候。

当邰大夫将孙中山的腹壁切开后,眼前的情况让所有在场的人吃了一惊,只见孙中山整个肝脏表面、大网膜和大小肠面上长满了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的结节,结节发硬,整个腹腔内脏器已经粘连在一起,根本无法进行手术。邰大夫从肝上取出小块组织作活检标本后,就将伤口缝合了。整个手术进行了25分钟。

手术结束后,国民党特聘俄国医生根据他所看到的手术结果向几位国民党要员报告:先生今天手术的结果,据肉眼看到的判断,应该为肝癌。

医生随即对孙中山的肝组织活检标本进行了化验,最终得出的结论与俄国医生的判断一致:孙中山患的是肝癌,而且已经处于晚期。

二、百法皆用,回天无力

据医生分析,孙中山的病起于大约10年前,当时孙中山经常胃痛,许多人就认为这是孙中山肝癌的肇始。

经过了24小时最危险的时刻,孙中山终于挺了过来。随后,主要以调养为主,病情也是时好时坏。

2月2日,孙中山体温骤然升高,脉搏加快,人也极为烦躁。2月3日,克礼、泰尔及刘瑞恒等医生经研究,决定将孙中山病症的真实情况告诉他本人。也许孙中山早有预料,所以他听后异常地平静,而且战胜病魔的精神也倍增。

2月6日开始,协和医院开始用镭锭治疗,以减轻孙中山的病痛。镭锭治疗是西医能采用的最后方法,而且使用时间以48小时为限,到了2月15日、16日,协和医院对孙中山使用这种治疗方法40多个小时后,没有见任何效果,至此,西医治疗宣布无望。孙中山抱有最后一丝希望的镭锭放射治疗没有显示任何效果,他自己也知道西医已经对他的病没有任何办法了。他的家属和在京的国民党党员就建议他改用中医治疗。孙中山学西医出身,而且认为自己身处西医院而暗服中药不合适,多次拒绝了家属及党内同志的建议,此时为了安慰大家,没有再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2月18日中午12点,孙中山在夫人宋庆龄、孙科、汪精卫、孔祥熙及德国医生克礼和医护人员的护送下,乘坐协和医院特备的汽车,移居铁狮子胡同,改用中医治疗。

孙中山安顿好后,就口述于行馆秘书处,发表专心养病、不谈军国事的启事:

此次迁入行辕,专为养病,一并宾客,概未接见。凡到访者派员接待,惟以询问病情为限,关于军国之事,暂时停止谈话。

亲友及在京的国民党党员为了医治孙中山,曾经请京、沪、粤三处的著名中医为孙中山治病。

移居铁狮子胡同后的第一天,京、沪名中医陆仲安、唐尧钦分别为孙中山进行了诊病,后来他们二人所断脉象及开的处方有所不同,经孙中山家属和国民党人讨论,并征求了孙中山的意见,决定先让陆仲安诊治。

陆仲安是张静江和胡适极力推荐的中医,之前,陆大夫给胡适治疗蛋白尿症和心脏病都有奇效,为张静江治疗脚疾后,张静江竟然能够自己站立走路。亲身的体验让张静江和胡适对陆大夫的医术刮目相看,因此极力向孙中山推荐。

陆仲安诊断孙中山为郁伤肝经,血沸气滞,致使肝变硬、硬生痈脓。根据这一诊断,陆仲安开出了“参芪方”。

陆仲安的处方很快发挥了作用,在孙中山服用第一、二剂中药后,不仅睡眠很好,而且脚肿全部消退,气色也变好了。家属和国民党人看到这种效果都由衷地高兴。但从服用第三剂药开始,孙中山2月22日起开始腹泻。陆仲安宣布束手。

在采用中医治疗的同时,孙中山仍没有放弃西医,每天仍由克礼实施西医治疗。

德国医生克礼坚持自己的诊断,认为孙中山病状虽有所改善,但不能太过乐观。根据他的判断,孙中山肝脏日益肿大,服用中药只能减轻痛苦,没有根治的希望。在21日对孙中山进行了检查后,克礼出具了病情报告:肝癌之扩散并未因服中药而停止。中药只可有益睡眠,减轻痛苦。肝肿日大,家属等勿存奢望。

不幸被克礼言中,2月24日,孙中山头身发热,脉象洪大,舌乏津液而且颜色鲜红,为肝血大亏之证。因为陆大夫的药没有了明显的效果,所以转请唐尧钦、周树芬为孙中山会诊。

当天下午,两位中医怀着希望回春于万一的心情,给孙中山诊治,诊断为肝血大亏,阳盛阴衰,施以养血补肝、佐以行气疗法,并开出“三物汤”,秦当归一两、生白芍药五钱、川穹一钱、缕砂仁钱半。孙中山在服用了唐、周的合剂后,不仅没能止住腹泻,反而小便短赤,排泄困难,心情苦闷,没有了食欲,因此,从26日起,停服中药,仍由克礼医生用西药止泻利尿。各地名医所寄来的方子也都没有再用过。

中西医都宣布束手无策,孙中山亲友在百急之下又请来来自上海、毕业于德国精神医学的葛辛慈医师,为孙中山施行精神治疗法。在短暂的效果后,3月5日,停止了按摩。

当时有一位叫王纶的山东医生,写信到北京说日本医学界新发明了一种驱癌药液——卡尔门。情急之下,孙中山亲友及家属急邀王纶到北京,经检验他所携带的驱癌药液,确系日本医学界新发明的药剂,主要成分为沃度和海莴苣。第一次至第五次使用,卡尔门显示出了效果。自孙中山住院以后,呼吸、脉搏每天的升降都不一样,相差都在十度以上。自注射了卡尔门以后,脉搏、呼吸都渐次平均,大家都以为是好现象。然而克礼则坚持认为孙中山的情况不容乐观,病人腹水一直在增加,恐怕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王纶也说腹水是肝癌最末期的征兆,且试试看药液是否能够将癌细胞消灭掉。第六次注射后,众人发现腹水没有任何变化,经过了第七次的注射,腹水增加没有遏制住。王纶颓然失望,说药力不敌病势,宣告停止注射。

三、“生死本不足惜,但是数十年为国民革命所抱定的主义不能完全实现,这是不能无遗憾的!”

孙中山的病情不断恶化,请求孙中山订立遗嘱之事迫在眉睫。遗嘱由汪精卫起草,并经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讨论通过。

2月24下午3时,汪精卫、孙科、宋子文、孔祥熙等四人一起来到孙中山病床前,并由汪精卫将事先准备好的《国事遗嘱》和《家事遗嘱》逐字逐句地读给孙中山听。孙中山听后觉得很满意。遗嘱准备好后,汪精卫等本来想请孙中山当即签字。但在这个时候,孙中山听到宋庆龄在室外哭得很伤心,很不忍心,就对汪精卫说:“你且暂时收起来吧!我总还有几天的生命的。”汪精卫一听,不敢再请孙中山签字,立即将遗嘱稿折好放入衣袋中,离开了孙中山病房。

3月11日上午8时左右,何香凝进病房探视,突然发现孙中山的瞳孔开始放大。她赶快跑出来对汪精卫说:“现在不可不请先生签字了。但顶困难的是,有什么方法使孙夫人能忍耐些时呢。因为先生平时是最仁爱的,他若见了夫人在旁边哭,他一定是不肯签字,致令夫人伤心的。”

汪精卫同意何香凝的话。

何香凝又找到宋子文,对他说:“遗言中尚有致孙夫人者,今日不签,迟恐不及。”

于是,何香凝和宋子文一同找到宋庆龄,向她表达了请孙中山马上签署遗嘱的意思。宋庆龄深知孙中山遗嘱的重要,她忍痛含悲说:“到了这个时候,我不特不愿意阻止你们,我还要帮助你们了。”于是,汪精卫就将孙中山的家属和在京的国民党员一起召唤到孙中山病榻前,这时已到了中午。

汪精卫将两份遗嘱呈给孙中山,孙科把钢笔递给孙中山。但此时,孙中山连签字的力气都没有了。看到孙中山握笔有些颤抖、不能自持的样子,宋庆龄含着泪托着孙中山的手腕让他签字。孙中山所写的字虽然腕力很弱,但“孙文,3月11日补签”几个字却非常清楚。

孙中山签过字后,汪精卫在笔记者下签名,在场的其他人员宋子文、邵元冲、戴恩赛、孙科、吴敬恒、何香凝、孔祥熙、戴季陶、邹鲁等九人,也都在证明者下面签了名。

签完国事、家事遗嘱后,陈友仁将致苏俄遗书呈给孙中山,由宋子文念了一遍,孙中山听后,用英文签上了名字:Sun Yat-sen。

签完遗嘱后,孙中山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他也清楚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在遗嘱上签过字后,他对身边的人说道:“我这回放弃革命根据地的广东,来到北京,是为谋和平统一的。我所主张统一的方法是: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建设一个自由平等的新国家。现在为病所累,不能痊愈,以致主张未能达到!生死本不足惜,但是数十年为国民革命所抱定的主义不能完全实现,这是不能无遗憾的!我希望各位同志努力奋斗,使国民会议早日开成,不平等条约即得废止,达到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目的,那么,我死了也是很瞑目的!”

下午开始,孙中山出现了神志昏迷,并嘱咐宋庆龄说,他死之后希望能像列宁那样用防腐药品保存身体,并希望“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孙中山又连连呼叫“廖仲恺夫人”,何香凝闻声赶紧赶到孙中山病榻前。何香凝边哭边对孙中山说:“我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先生改组国民党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此后我誓必拥护孙先生改组国民党的精神。孙先生的一切主张,我也誓必遵守的。至于孙夫人,我也当然尽我的力量来爱护!”孙中山听到何香凝的这一番话,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说:“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

晚上,孙中山又召子孙科、女婿戴恩赛到病床前,嘱咐他们要“顺事”夫人宋庆龄。当晚,孙中山还讲了许多话,或中文,或英文,频频反复地说:“和平、奋斗、救中国!”

3月12日凌晨1时30分,孙中山突然频繁辗转,气息越来越微弱,医生见此情景,就让家人和国民党同志围绕在孙中山病榻前。此时的孙中山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不能连续讲话,只是断断续续地不断重复着“和平”、“奋斗”、“救中国”、“国民会议”、“同志奋斗”。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一代伟人孙中山停止了呼吸。

猜你喜欢
何香凝汪精卫宋庆龄
宋庆龄,三城记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汪精卫叛国后中共“拥蒋反汪”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何香凝
宋庆龄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颜控”陈璧君倒追汪精卫:彪悍的爱情不需要解释
我画何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