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巍
走进书店,站在机场,甚至坐在课堂,似乎处处都在传送着各种“成功学”的故事和秘籍。不过,只要稍多一些常识,就会发现那些漏洞百出的选择性阐释,多半只有不着四六的价值。
我承认“成功”确实重要,我们从小到大,社会化过程最重要的成果可能就是渴望成功,学会“努力”。 它既是人生的预设,又是实践的逻辑。尽管在一条通向泥泞的小道上,真正成功的人不可能太多,但我们还是怀揣信念,披肝沥胆,准备着在一次次较量、竞赛中成为那个所谓的成功者。
然而,一个关键的技术性问题是,按照社会科学中定量研究的习惯,人们并没有在所谓成功的操作性定义上达成共识,也就无法精确测量出何谓“成功”。但几十年的生活体验好像又在告诉我们,无论在学术界有没有成功的可靠定义,现实中的“成功”已经执着地倾向于,爱情就是“宝马里的哭声”,家庭就是“Big house”,生活就是“有背景、能摆平”,事业就是“财大气粗、官大压人”。渐渐地,我们分不清“个人—家庭—组织”的个性和差异,大家只恪守一个信念,信奉一套原则,成功就只能等于“权力、名气、财富”!
我很喜欢“管理是管理者的生活”这句信手拈来的妙语。但当越来越多组织管理者连同组织的各种参与者,只看重当下最流行的成功学教条,依靠“权钱交易—编织社会网络—营造社会资本”,通过“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竭泽而渔—创造‘事业奇迹—忝列富豪排行”的时候,我们能否确信自己正在迈向一个“文明社会”?能否确定自己正在朝向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不要低估“笑话”这个比喻,我们短短一两代人所经历的历史已经有太多堪称“笑话”的片段。尽管我们可以选择性地记忆、失忆,但在一个非常态的社会里,一个充斥太多“逆淘汰”的世界里,很多所谓的“成功”, 无论霸占了多少权力、无论博得了多少眼球、无论攫取了多少资本、无论拥有多么光鲜的外表,在可预见的未来,注定会在正义、尊严、教养、格调的照耀下,显现出它的浅薄和孱弱。
在我们这个国度,许多人对所谓的普世价值不以为然,但几千年人类文明沉淀下来的常识却足以警示我们——尽量过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多么愿意看到更多的企业(组织)“有底线,讲良知,守法纪”,我们多么愿意听到更多的企业(组织)“有信念,讲道理,守信誉”。
但愿,中国有更多优秀的企业(组织)真的可以载入史册!是因为她们满足一个非常朴素的“成功”标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她们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和谐,改进社会风尚,提升社会价值!
我们是仅仅活在当下,但谁也无法逃避时间的审判!若干年前,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或许暂时地,不幸一语成谶,但历史不可能只留下流氓的光辉。当我们习惯于为那些企业(组织)的成功者树碑立传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在当下,倒下的,未必是狗熊;站着的,未必是英雄。
做一个“失败”的成功者,还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我们都可以选择,当然,更需要我们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