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洋
摘 要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实践中,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可以使学生(运动员)学会自我培养意志,并积极的自我调整心理状态,使之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本文根据心理训练的原理,对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用心理训练,消除心理障碍,加速掌握和提高动作技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运动心理 训练动作 技术迅速提高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The Role of Mental Trai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raining
LAN Yang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In sports teaching and training practice,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methods and means, so that students (athletes) learn self-cultivate the will and positive self-adjust the state of mind, so that in the best state of learning.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make some useful discussions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psychological barriers, accelerated master and improve the technology of action.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 training action; rapid increase in technology
1 运动训练中心理训练的目的
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心理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一定要领、技巧,对运动员心理施加影响,发展心理品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过程。心理训练的最佳目标就是使运动员对运动训练达到相对较高的训练水准,学会在紧张的训练和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完成各种学习和训练任务。。瑜伽功是现代心理训练的原型。心理训练的注意力集中训练与气功中的“意守功”是相通的,意守功的作用是使意志达到自守,从意守功的意守丹田,发展到心理训练上的视觉守点,视觉守音。心理训练的呼吸调节与气功中的调吸功或者吐纳功也是相通的,都是强调采用腹式呼吸,强调呼吸的节律,目的都是达到“吐故纳新”,达到息调则心定,心定则身定。
2 心理训练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学生)的心理训练是对运动心理素质一个针对性的训练过程,因此,训练的效果取决于是否执行一系列的一般的教学原则,其中包括自觉性主导原则、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个性化原则、全面性发展原则。这些原则适合用于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是最合理地形成运动员心理特性(个性品质、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基础,而这些心理特征又是运动员在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的条件下,能够顺利完成动作技术所必须具备的。
2.1 自觉性积极性主导原则
自觉性要求运动员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心理素质对提高运动成绩的意义,学习心理学知识对自我认知和分析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学习和检查这些品质,了解经常克服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意义。积极性决定了运动员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心理状态方面有明确的目的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实现这个原则与培养积极的训练意识和比赛动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发展运动员自我认知学习的主导意向是在训练比赛方面实现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的重要结果。
2.2 全面性原则
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是提高运动技术的基础,心理训练是使运动员对最大限度的意志努力形成最优准备状态,以便克服训练比赛过程中的一切困难,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自身的技术和能力。全面训练必须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或心理和心理活动过程,并和其他方面的训练如身体、技术和战术训练、管理教育工作紧密联系贯穿于专项训练中才能有效的实现。
2.3 循序渐进性和重复性原则
循序渐进性和重复性原则在心理训练中,不断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对运动员施加心理素质强化的手段和方法,并且逐渐增大训练力度,才能受到最大的效果(如训练过程中增加困难度,训练课上加大专门的消极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模仿比赛场景现场气氛、在运动训练中人为制造干扰)。
3 心理训练的方法
3.1 提高心理活动水平
对于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的学生或运动员来讲,心理因素使他们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技术动作发挥的主导因素。如果实际心理素质水平低下,对其技术动作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自身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也不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来。甚至有时越是身体素质较好、精力旺盛、运动技术水平高的人,期盼越高反而失常的越厉害。反过来,通过很好心理训练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有很好的心理状态,使其动作技术稳定,身体潜能充分发挥,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在比赛中容易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教师(教练)应根据所学动作的难易程度,采用“分解练习”,“诱导练习”循序渐进的加大动作难度,心理训练贯穿于专项训练计划当中,使之达到能进行自我控制的水平,更好的掌握所学技术动作,不断提高运动成绩。
3.2 控制运动训练、比赛的心理活动强度
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强度。强度不足,无法实现对身体素质与技术动作相互配合的主导作用,过于太强,会对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的调节造成偏差,因为技术动作要领的完成,要求身心及力量、速度的平衡,所以要不断通过心理训练对其使心理活动的强度在训练比赛中达到适宜。例如,一个田径运动员,在还没有开始比赛时,由于比赛愿望过于强烈,希望超过所有的对手,取得好成绩,结果事与愿违,由于动机超强,情绪高度紧张,造成起跑抢跑犯规,或体力分配不当,使比赛成绩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平时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教会他们进行比赛时的心理控制,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和急躁情绪,使其心理活动水平适合本身比赛的需要,维持身心力量、动作技术的协调一致。
3.3 消除心理障碍
体育训练中的心理训练作用,不只是局限于对心理活动水平的提高和降低的调节,还有可以消除某些在原有的训练比赛中已经形成的心理障碍的作用。在体育教学和比赛中,由于技术动作的重大失误,往往会使运动员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如比赛情绪失衡、心理过度疲劳、动机不足、运动感觉迟钝等等。这些心理障碍是由于训练比赛中的运动性挫折直接引起的心理创伤,一般需要采用专门性的心理恢复或治疗方法,不能只是通过身体或技术训练的方法来修复。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克服。
综上所述,心理训练的目的是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以及训练、比赛等不同时期的运动员心理特点,训练规律,有针对性地采用心理练习手段,充分发挥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效地利用神经活动中的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使意识对肌体和内脏控制更为有效,从而更好地发挥人体的潜在机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季浏,张力为等.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全国体育教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