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高层调研未公开的秘密

2012-04-29 00:44李光敏钟坚
党员文摘 2012年8期
关键词:领导人调研情况

李光敏 钟坚

下基层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执政63年来,中共领导人始终坚持不懈地走出机关的深宅大院,到群众中去。不过,中央政治局常委每次出行调研也有其特殊处,从选点、程序、接待,都需反复推敲,层层审定……

调研点选择有深意

2004年春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浙江嘉兴调研时,深有感触地对当地官员说:“我来浙江工作一年多时间,到今天已经把全省11个市和90个县(市、区)都跑遍了,其中有些市县去了多次。”

习近平此前有一个观点广为人知:当县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市县区。

但从省部级官员晋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直至政治局常委,遇到的问题不再局限于一省一市范围,关注点也更为宏观博大。领导人除了每天翻阅大量地方上报的信息材料外,有时仍需要亲自下去摸底调研。

如今,主题调研成为中央高层搜集掌握下面信息的方式。这种调研主要分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查看已出台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二是了解各自分管领域的情况,三是因应重大突发公共性事件和自然灾害。

中央领导人确定调研主题后,具体基层调研点一般由中央办公厅或国务院办公厅联系选定,也可以由领导人自选,如在选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联系点时,习近平就选择了他熟悉的浙江嘉善。

在选择基层调研点时,典型性是考虑的一个重点。比如农民工问题,首先就会想到农民工输出大省江西、河南等省,然后,省里再选择一个典型的市或者县,再往下一层层选,并结合当时的热点话题……这样上下不断协调沟通,最终确定调研方案。

如果是中央九常委集体调研,则需要内部协商、集体统筹。包括地理上东西南北中,全国都覆盖,经济发展上东中西梯次明显。领导人所调研的基层县市,人口规模往往在30万到40万之间,政情单一,相对符合“解剖麻雀”的调查原理。

从具体的点来看,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胡锦涛的联系点陕西省安塞县所在的延安地区,在中共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吴邦国联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是邓小平领导起义的地方;温家宝联系的四川省江油市,是灾区震后重建的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一直走在改革前沿的广东、经济大省山东、京畿重地河北等,每一处的选择似乎都有其深意。

调研安排异常严密

通常,中央领导人出行调研都有自己要关注的东西,工作人员做好包括调研时间、调研地点等方面的方案后,再由领导定夺。调研内容有一个系列的提纲,主要是最近的热门话题,包括领导本人关注、部委提供、专家建议及国外消息四个来源。

领导人调研,一举一动的安排会精确到以分计。这主要是因为调研时间太短,“可能去一个地方就一两个小时,要全方位了解不太可能”。所以,在调研之前,常常由相关部委负责人或被调研省份的“一把手”先前往联系点调研摸底,反复酌定接待方案,再把信息反馈给中央。

如此,领导人调研考察的村庄、具体农户、谈话内容和方向,往往事先都已由被调研省份安排妥当。如:到新村看一户农户新房建设情况,主要了解家庭收入情况、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情况,市、县扶持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及有关惠农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到旧村改造户家里了解生活情况,之后到院内与村民(约安排10~15名,主要是村党支部书记、产业大户等群众代表)促膝交谈,重点安排3~5名群众发言。

不仅如此,省市接待方案还要帮领导人推荐几个谈话主题,预设之细,令人惊讶。如:农业农村应如何科学发展、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关于“三农”政策的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当然,每次谈话也都有时间计划。据安塞县沿河湾镇方塔村党支部书记白光荣回忆,胡锦涛到安塞调研时,与他聊了足足30分钟。结果,在他汇报时,不断有人在后面拽他的衣服,意思是让他赶紧结束。领导人的“自选动作”

尽管领导人调研很多环节看似都被事先安排好的,但一般情况下,领导人还是希望看到一些问题,了解一些情况,以期对全国其他地方有指导意义。不过,在当前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可以想象的是,看問题虽是领导初衷,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尽如人意。

曾陪同朱基调研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卓元回忆,有一次,朱基到山西去视察集市贸易,等他看完了回来,就接到举报说他受骗了,朱基马上派秘书去看,那个集市已经没有了。朱基大发雷霆:“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到的东西,能作为将来经济发展思路的一个背景材料吗?”

事实上,中央领导人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也深恶痛绝。2010年纪念五四运动91周年时,温家宝到北京大学与学生交流,校方特别安排学生会主席与温家宝互动。不料,温家宝当场揭穿:“我知道你们是安排好的”,并批评校方“把学生关在楼里不让出来”。

为了了解到真实情况,温家宝搞调研有一个特点:每次下乡不是按照地方党委或政府给他安排好的路线去考察,而是随时改变路线,或随时让车在中途停下来。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2003年底,温家宝在重庆考察时路过云阳县一个小村庄,中途下车,问一位叫熊德明的农妇,对政府有什么意见和要求。熊德明说到在外打工的丈夫有2300元工资被拖欠,给家庭生活造成困难。之后,熊德明丈夫被拖欠的工资很快就要到了。

针对调研的时弊,习近平去年底有段经典的讲话:“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要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送。这个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

调研之后互动频频

中央领导人下基层调研,通常多久一次呢?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统计,在2007年10月至2011年8月共计不足四年的时间里,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九位领导人在国内考察调研次数共达到386次,人均43次,其中温家宝调研次数达到84次,平均不到16天就外出进行一次考察调研;胡锦涛、贾庆林、李长春和习近平的考察调研总次数也达到40次以上,基本做到了平均每月外出做一次考察调研。

而针对调研点的情况,国家领导人虽然日常政务繁忙,但还是会通过书信往来等方式了解之后的发展变化。

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是习近平在浙江任省委书记的工作联系点,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先后去下姜村调研七次。此后,习近平辗转上海、北京任职,但仍与下姜村保持联系,基本上是每年一封书信。

2008年,吴邦国曾到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陇穷小学调研。2009年8月,陇穷小学六年级学生张玉玲就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这封用毛笔手书的信,是吴邦国给她写来的亲笔信。

(吕丽妮、牟大裕、刘名远荐自《凤凰周刊》2012年第14期)

猜你喜欢
领导人调研情况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如何成为优秀领导人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