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2012-04-29 00:44梁晓声
党员文摘 2012年8期
关键词:小康生活梁晓声人生

梁晓声

“如果在30岁以前,最迟在35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那些成功人士。具体说,就是至少要有自己的房、车,要有一定社会地位,还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那是一所较著名的大学,我被邀办讲座。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话代表了不少学子的人生志向。

做一个平凡的人真的那么令人沮丧吗?倘若一生平凡,真的会选择自杀吗?

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一直呈现着种种文化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中国人普遍还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的人生招贴画了,这种宣扬尤其是广告兜售几乎随处可见。

而最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差不多又总是被当代文化归结为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着多少资产,社会给以怎样的敬意和地位;倘是男人,再加上娶了怎样的女人……

不夸大其词地说,此种文化倾向,是一种文化的反动倾向,是与文化的最基本社会作用相悖的,是对于社会和时代的人文成分结构具有破坏性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最远35岁以前不能摆脱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人類社会的一个真相必然永远是,牢固地将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确立在第一位置,不允许任何意识形态动摇它的第一位置,更不允许它的第一位置被颠覆。这乃是古今中外文化的不二立场。当然,这里所指的,是那种极其清醒的、冷静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能够在任何时代都锁定人类社会真相的文化,而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嫌贫爱富的、被金钱的作用左右得晕头转向的文化,那种文化只不过是文化的泡沫。

一个许许多多人恐慌于平凡的社会,必层出如上的“不平凡”之人。

而文化如果不去关注和强调平凡者们第一位置的社会地位,那么这样的文化也就只有不遗余力地去为“不平凡”起来的人们大唱赞歌了,并且在“较高级”的利益方面与他们联系在一起。

这乃是中国文化界、思想界的一种势利眼病……

(摘自《悦读》2012年第6期 图:雷磊)

猜你喜欢
小康生活梁晓声人生
原来这就是“小康”
原来这就是“小康”
锦句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我们的小康生活 水红铁路:“90度”的危险“360度”的幸福
小康生活一定是健康生活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