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500年:中国海洋大国的没落和崛起

2012-04-29 00:44者宗
党员文摘 2012年8期
关键词:马六甲海权海军

者宗

近来,随着日本个别人士倡议购买钓鱼岛,以及黄岩岛等事件的不断发生,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领土再次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事实上,黄海、东海以及南海的种种问题,并非一时一地之争,也非一船一兵之争,而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待海洋的态度和海洋政策的累积性延续。

马六甲曾在中国掌控之中,

南海曾是中国的内海

虽然华夏文明一直多以土为尊,但中国从未停止过出海的努力。特别是自唐宋航海技术大发展以来,中国一直是西太平洋区域最重要的海上势力,中国商船频繁往来于黄海、东海、南海,甚至印度洋的各个港口。作为南海出入印度洋的咽喉——马六甲,也在中国掌控之中,因为中国是这里的宗主国。

但大明王朝的建立,断送了中国强大的海权。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的一纸禁令,使延续了1500多年的民间航海和自由贸易趋于窒息。在以后的岁月里,朱元璋不仅多次下诏彻底禁止民间海洋贸易,甚至连渔民出海打渔都在被禁之列。因为朱元璋是赤贫起家的皇帝,他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好在出了一名“逆子”朱棣。公元1403年,刚刚登上皇位的朱棣向28个国家派出使节。两年后,郑和率领一支由200多艘船、2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船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沒有任何一支船队的规模可与之相提并论。

每到一国,郑和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书,举行隆重的册封典礼,赏赐宝物。除了建立藩属关系外,他还奉命调解海外各国之间的纷争。

但是,随着公元1424年朱棣的病逝,反对“下西洋”劳民伤财,继续遵循“开国禁海”祖宗旧制的声音开始高涨起来。

1430年,郑和率领船队最后一次来到马六甲。七次下西洋,他六次造访这里。此时的马六甲王国,被中国称为“满剌加”。在朱棣登基的初年,他就派遣宦官尹庆往谕“满剌加”,并赠送其国王礼物。此后的一个世纪中,马六甲与明王朝维持着密切的关系。那时的南中国海,真正成了中国的内海。

三年后,在海上漂泊多年的郑和死于古里(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这年,明宣宗朱瞻基敕令漳州卫指挥同知石宣等,“严通番之禁”。自此,明王朝再也沒有派船远洋航行。

因担心有人在海外建立

抗清基地,康熙下令“海禁”

然而,当中国从大海上消失之际,欧洲航海家们却向富饶的东方一步步逼近。1511年,马六甲这个大明王朝的藩属国被葡萄牙人攻陷。失去了马六甲的明朝,使帝国最南端的海上大门大开,从此再也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先是葡萄牙人,再是荷兰人,接着是英国人……

令人振奋的是,虽然封闭的大明王朝像死水一样走向腐败,但是曾经被打压得奄奄一息的东南沿海民间海商,又积聚起了重出大洋的力量!

公元1633年10月22日清晨,金门料罗湾,九艘不可一世的荷兰战舰突然遭到来自中国水师的袭击。这是一场争夺制海权的战役,它的指挥者是有“海上国王”之称的郑芝龙(注:郑成功的父亲)。

料罗湾大捷彻底摧毁了荷兰人在南中国海建立的贸易霸权。1640年,荷属东印度公司与这位中国“海上国王”达成航海与贸易的若干协定,并开始向郑芝龙朝贡。这是自郑和之后的200年,中国重建远东水域的海权,赢得抵御西方扩张、挑战外洋、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竞逐富强的机会。

但遗憾的是,这最后的一线光明也将被扑灭。1646年,郑芝龙作出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抉择:叛明投清。清政府并沒有兑现让他成为“三省王、闽粤总督”的承诺。1661年,康熙皇帝登基,郑芝龙被处决。

就在这一年,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亲率两万余人的大军,300艘战舰,从金门起航,浩浩荡荡,收复了被荷兰人盘踞37年之久的台湾。令人扼腕叹息的是,1662年6月23日,这位民族英雄就去世了,年仅38岁。

1683年,康熙成功收复台湾后,一度解除“海禁”。但开海之后,沿海居民与海外交往日益频繁,到南洋生活、经商的华人群体不断壮大,这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担心这些人如当初的郑成功一样,在海外建立抗清基地,聚集反清队伍。于是,1716年,清廷再次下令“海禁”。

排名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师

败给排名第十六的日本海军

事实上,清政府并不是沒有意识到海防的问题,康熙在晚年曾告诫孙子:“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需安不忘危。”但除了增加几门岸炮外,清政府三次颁布“迁海令”,把沿海30里的居民全部迁往内地,并禁止人民出海贸易。

但是,浩瀚的大海沒有抵挡住坚船利炮。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的军舰呼啸而来。

堂堂天朝,为数万里之外的蛮夷所败,一批有头脑的士大夫意识到了中国海防所潜伏的危机。魏源用十年时间,编成了百卷巨著《海国图志》,一反“重陆轻海”的陈旧观念,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宏大的海洋蓝图。魏源指出,国家应创设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以推动贸易的发展……

50年后,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海军就是为一个国家的商业利益服务的,并将海军舰队、商船队和遍布世界的殖民地,归纳为“海权”的三大组成要素。

魏源的《海国图志》以及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在日本得到空前重视。

日本政府曾特别命令,将两书译本分发给陆军、海军、政治领袖和学校。但是,在清朝,《海国图志》却一直被束之高阁。直到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染指中国领土后,清政府才如梦方醒,匆忙筹建水师。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立。这时的清朝虽已病入膏肓,但余威犹存。北洋水师的巡航范围除了中國沿海港口,还远航至今天韩国的仁川、釜山,俄罗斯滨海,以及南洋群岛各地……仍然稳稳掌握着西太平洋的制海权。

1891年,英国《伦敦武备报》在详细评估之后,认为中国海军排名世界第八位,而日本海军则名列第十六位。因此,当1894年日本为争夺黄海的制海权,主动向大清开战后,世界并不看好日本。但最终北洋水师却全军覆沒。

日本用武力将我南海诸岛统统纳入囊中,

战败后一一奉还

甲午战争的惨败,令国人感到异常愤怒,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民间迅速传递到清廷,由是,清政府被迫正式迎来庶民参政的高潮。海防、海权终于成为上下共同的目标。中国人开始了艰难的重入海洋之旅。

1901年,日本商人强行据守了东沙岛。经过漫长而艰难的交涉,1909年11月19日,清政府和日本在东沙岛举行了庄严的交接仪式。随后,清政府相继成立了“筹办西沙岛事务处”和“管理东沙岛委员会”,一改过去仅标注在地图上的做法,政府开始对南海诸岛实行实际管辖。

1933年4月,中国军队正在长城各口奋勇抗击从东北汹涌而来的日军时,从遥远的南海也传来警报:法国人侵占了我南沙九岛!对此,疲于应对的国民政府并沒有示弱,立即向法国发出了严正抗议。但荒诞的是,在中国政府抗议的同时,日本政府也向法国提出了抗议。并且,随着太平洋战争的进展,日本最后以武力将我南海诸岛统统纳入了自己的范围。

多行不义必自毙。战败后,日本政府被迫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将之交还给中国。

1949年,在中国大陆还未获得全部解放时,毛泽东的目光就已经转向了海洋,他奋笔疾书:“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可能的侵略。”

“过去帝国主义侵略大都是从海上来的。现在太平洋还不太平。”1953年,毛泽东在巡防“长江”、“洛阳”、“南昌”、“黄河”、“广州”等舰后,留下了同样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四天内,同样的内容书写了五次,这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是绝无僅有的。

重回海洋,

谁也无法阻挡中国的步伐

1970年,“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提议,用“长征二号”作为动力火箭,试射一枚洲际导弹,只有这样,中国才算真正拥有了战略武器。但试射洲际导弹,要选定靶场、靶点,需要很多条件,对海区的自然环境,比如说海底地形、水深、水文气象、生物化学及周边的环境都要了解,这就必须要有一艘比较大的海洋调查船。

“长宁号”是当时中国交通部运输公司中船龄最短、性能最优越的万吨级远洋船舶。国家海洋局耗时28个月,将之改装为一艘远洋科学调查船,并起名为“向阳红五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远洋科学调查船。1976年3月30日,“向阳红”编队向大洋深处驶去……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国家海洋局明确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战略目标。陌生的海域一天天变得熟悉,一个新的时代正乘风破浪而来。

事实上,即使中国不主动打开国门,“蓝色圈地运动”的刀光剑影,也早已逼来。而撬动地球的,正是“流动的黑金”——石油。当然,南海的背后,不仅仅是东南亚诸国觊觎海底石油的问题。因为在这些国家的身后,也常常可以看到美国、日本,甚至印度的身影——控制了这片海域,便有了扼人咽喉的战略要地。

面朝大海的中国,究竟有沒有能力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呢?答案是肯定的。

现在,中国已经认识到海权、海防以及蓝色海洋的重要性,并已拥有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力量,正向着海洋大国迈进。

(邱宝珊荐自《新周报》2012年第21期)

猜你喜欢
马六甲海权海军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五彩斑斓马六甲
2018国际郑和大会“江苏文化周”在马六甲成功举办
油画《马六甲古树》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马六甲山羊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封面人物·杨海军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