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幼梅
摘 要 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化的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章探讨了我国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有效改善措施。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诗歌 赏析 教学预设 文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Poetry
Appreciation in Reading Instruction
CHEN Youmei
(Zhejiang Shengzhou Jiaozhen Middle School, Shengzhou, Zhejiang 312476)
Abstract Poetry appreci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 is designed to train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taste of classical culture, and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poetry teaching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improvements.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Chinese; per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default; literature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主要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诗歌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最精髓的财富,堪称“国粹”。诗歌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从诗歌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上古社会的生活及人类的精神世界,非常值得我们炎黄子孙去学习。
诗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用极其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高度集中反映了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2)诗歌大都是抒情言志;(3)联想及想象的手法的运用,诗人通常借助某个物象或事件来非常隐晦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志向;(4)具有韵律美,诗歌讲究平仄、押韵、对称,所以诗歌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在古代,诗歌往往配上音律在宴会上演奏,即使在现代社会,许多古诗仍然被著名歌唱家配上曲子传唱,例如香港歌手徐小凤由李商隐的《无题》创作了《别亦难》;香港天后王菲由苏轼的《水调歌头》创作了曲调悠扬的《但愿人长久》;由李清照的《一剪梅》创作的《月满西楼》被现代的歌唱家纷纷翻唱……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赋”“比”“兴”。“赋”意即陈述某件事情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意思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例如诗经中的《硕鼠》,就是利用硕大的老鼠来比作当时社会的贪官;“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的开头借助其他的事物来引起诗人所要描述的事物。诗歌在塑造形象时又有不同的手法,例如借代、借指、比拟、夸张等等。
正是以上诗歌简练、含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等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欣赏诗歌时的艰难,我们掌握诗歌的一些基本要素,并结合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诗人的遭遇来细细揣摩,仔细分析诗人作诗的真正意图。
1 初中诗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诗歌的教学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包括诗人的情感基调、社会背景、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去赏析阅读,品味诗情诗韵。然而,在现实的诗歌教学中却常常出现教师分析得非常细致但是却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现象,所以当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学生都无法回答,形成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也无法体会到诗歌的神韵。笔者也曾在诗歌的教学中走入这种误区。下面就以著名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阅读教学为例。
按照教学要求,这是一课时的教学。笔者的教学目标是:(1)反复诵读诗歌,疏通完字词;(2)通过诗歌中营造的凄清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预设情况是这样的:首先,带着学生诵读两遍整首诗,然后点学生起来朗读,看断句及生僻单词的掌握情况。其次,简要介绍了一些词人马致远的生平及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紧接着开始带领同学逐字逐句的分析,细到每个字、词的释义、表现手法。整堂课基本上都是老师在仔细的给学生讲解,但是收效甚微,很少能听到学生的声音。对学生提问时仿佛都是无效问题,太简单的不能开动学生动脑筋,太难的学生又回答不上来。所以整堂课的气氛都显得十分沉闷,甚至有的学生一整堂课都在座位上发呆,一言不发。
透过以上的教学失败的例子,可以看出初中诗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1)教师在教学时重视诗歌中字、词的学习,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忽视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2)教学预设很呆板,一些老师在教学预设时仍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方法,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只知填鸭灌输,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而言,在课堂上没有新颖的点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老师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所以,不仅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而且校园古诗文化建设更是淡漠,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诗歌赏析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应该以老师精细的字词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古诗今用,赋予古诗现代的含义,对新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在讲解诗词的含义时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诗歌教学中能真正有所顿悟,从而享受到诗歌的无穷魅力。因此,笔者认为,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
2 提高诗歌阅读教学的措施
2.1 循序渐进,多种读法入诗境
读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读、再读和品读。初读的目标在于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的释义,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感情基调。再读就要读出诗的韵味,把握诗的节奏,这个环节可以通过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来完成,在声情并茂的示范下,积极调动学生的感官、听觉,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诗歌意境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的社会背景,更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品读意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独特的见解以及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反复的品读当中。
相对于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诗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诵读诗歌起到了更佳的效果。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诵读诗歌,增加文学积淀,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示范阅读的同时,重要的还要指导学生朗读,主要是对朗读技巧及节奏进行点拨,使学生知道怎样断句、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正确的诵读方式不仅可以解读诗情,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诗歌朗诵的能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课堂中各个环节的朗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诗歌的意境,由诗歌的意境情不自禁的吟诗作赋,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朗诵中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2.2 知人读诗
一些老师在诗歌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分析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遭遇,殊不知,诗歌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歌恰恰是诗人对其人生经历的一种顿悟。因此,我们在欣赏一首诗之前,我们要对诗人的生平有一个非常细致的了解。例如,我们读李清照的诗,她不同时期的诗所要表达的感情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她一生际遇的真实反映。李清照早年生活是很优裕的,我们可以从她的《如梦令》中可以看出,描写的是一个千金小姐闲适的生活。十八岁时她嫁给赵明诚,与丈夫一起从事学术研究,搜集整理金石书画,生活美满,我们可以从《一剪梅》、《醉花阴》看出来,描写的是爱情生活,表达的是对新婚丈夫的依恋相思之情。后期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国家被金人占领,丈夫赵明诚也死于逃亡途中,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心灰意冷,后来还有不到一百天的不幸婚姻。可以说李清照的后期生活是极其悲惨的,所以有了后来的《武陵春》。了解了李清照的生平之后,我们就很容易把握她不同时期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武陵春》中的“愁”既有国破家亡之愁,也有晚年独自一人孤苦伶仃之愁。
2.3 意境想象再现
诗歌的语言是极其精炼的,塑造的形象极具鲜明性。它特有的表现形式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感受空间。因此,在赏析诗歌时,老师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导学生将诗的意境在脑海里再现。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师可以在解读诗歌之前,给学生播放洞庭湖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洞庭湖波澜壮阔、烟雾缭绕的壮丽景象,从澎湃的湖水声中感受“波撼岳阳城”的磅礴气势,从“气蒸云梦泽”中感受如梦如幻的洞庭湖。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也来到这洞庭湖之前,你有哪些感受呢?学生纷纷举手,课堂气氛也逐渐踊跃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成功之处在于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把学生带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刻的解读诗情,而且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3 结语
总之,诗歌的教学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艺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钻研提高教学预设方案。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案例,分析了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还有待于今后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诗歌的教学仍然要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论何种教学预设都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庆军.诗歌教学三部曲[J].河池学院学报,1993(4).
[2] 韩梅.浅谈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3] 傅友禄.新课程标准下诗歌调节教学模式的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
[4] 孔燕.诗歌文本的召唤结构与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 杨晓芹.诗词教学中三维目标实施方案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6] 潘家明.回归诗性的阅读——兼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
[7] 陈建彪.汕尾红海湾区林伟华中学.谈新课标下初中诗歌教学的策略[N].汕尾日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