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磊,李辰光
摘要: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给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逃避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挑战就是政府如何把握好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调控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80-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宏观调控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宏观管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它首先在发达国家掀起,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国。根据以往经验,本研究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政府宏观调控的客体分为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两个方面。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主要措施包括: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教育中介机构、教育评估、财政拨款、信息服务以及教育行政六个维度。
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政府宏观调控现状
(一)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现状
目前主要内容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现在以下几点:1.政府通过调控实现了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规模的绝对控制;2.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以及布局结构都受控于政府的调控;3.目前政府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调控职能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太多的控制不利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主要措施的宏观调控现状
目前主要措施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政府通过制定包括招生政策、就业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以期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等实现绝对调控;第二、目前针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中介机构还没有出现,或者说这种组织的雏形散见于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的部分事业单位中,这些组织大多是赢利性组织,且蕴含在普通高等教育序列之内;第三、政府财政拨款是目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第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评估影响着政府的调控,而调控又反作用于教育评估;第五、针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信息服务非常缺乏,大多处于半官方的地位,很难发布准确的调控信息;第六、政府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调控的行政手段比普通高等教育强。
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规模调控科学性不够。自高校扩招以来,短期内学生人数的增加可以降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经济效率,刺激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可是,随着在校生人数的持续增加以及民族院校的不断扩张,必然会出现相对的教育资源紧缺,致使教育质量下滑,引发严重的就业危机,进而导致教育经济效益的下降而削弱教育经济效率,最终出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规模不经济的现象,甚至出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退步的恶果。
2.教育结构调控不均衡。长期以来,政府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力度过分集中于教育科类结构和地区布局结构上,而忽略了教育层次结构的宏观调控,已经明显地出现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严重不均衡的现象。首先,各教育层次间所占比率差异太大,容易造成不同教育层次间的人才断层现象;其次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过于刚性,导致本可以上更高教育层次的少数民族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学习,致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年龄较汉族学生普遍偏大,影响就业竞争力。
3.过分强调教育质量的硬件调控,忽视软件调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调控主要集中于制定优惠的招生政策、支持民族院校持续扩张以及加强和鼓励民族院校的综合性大学建设,原则上同意他们采取“合并”或“新建”的方式实现学校的持续扩张。这种带有明显政策倾向的调控促进了包括在校生规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硬件质量的快速发展。但是,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却放任不管或出现调控失调。
(二)主要措施的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1.政策内容结构调控严重失衡,政策执行监管不力。长期以来,政府制定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只关注招生工作,而忽视了包括学生培训、心理辅导、社会实践、就业管理等一系列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利益相关的内容。政策内容结构的调控过分单一,导致许多教育行政机构唯“招生工作”是从,而很少过问其他教育关节的工作。此外,仅有的招生政策在具体的执行环节中还存在严重的监管不力现象。往往受“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理解偏差”以及“高校曲解政策”等因素长期存在的影响,致使部分招生政策在颁布后无人问津,具体的落实情况如何,执行效果怎样,几乎无人检查。
2.财政投入不足,财政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管。近年来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已明显快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教育投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是,主要依靠财政性教育投资发展的民族院校几乎拿不到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导致民族院校实际的财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此外,以往的财政性教育投资还表现出各地实际经费差距较大、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以往的教育财政性资金使用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很多民族院校资金违规使用现象屡见不鲜。
3.公益性教育中介机构不断减少,且服务内容简单。当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与市场接轨后,以往行政管理体制下的政府教育中介机构的“服务内容简单、管理模式落后、创新意识淡薄、竞争动力不足”等毛病暴露无遗,渐渐地,在市场的作用下,政府的公益性教育中介机构慢慢减少。虽然教育市场中已出现了许多多样化、效益化的教育中介机构,但是这些机构提供的教育消费太高,一般的少数民族家庭难以承担。
4.教育评估主体单一,评估工作开始出现流于形式的趋势。虽然相关的教育评估政策有明文规定,且政府也鼓励社会参与教育评估,但是,多年来政府仍旧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评估的唯一主体已成不争的事实。评估工作刚起步时,各民族院校为迎接检查、提高教学质量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都非常重视教育评估。随着评估的不断进行,人们发现:政府仍是教育评估的唯一主体,且学校是由政府创办的,评估方案、程序以及评估结果、成绩和评估等级都是由政府一手操办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评估是一种典型的运动式执法、暴风式检查,只要检查时“花些心思”应对即可,教育评估过后不会再有后续评估,开始慢慢出现流于形式的趋势。
5.教育信息服务内容单一,质量低劣。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信息服务的内容非常单一,基本都是招生政策,很少涉及培养、就业等内容。这些教育信息的发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公文的形式下发到各级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民族院校,再由他们向学生、家长、社会传达。鉴于官僚体制的弊病,信息递减的事情经常发生。另一种是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宏观的报道和宣传。电视媒体往往会考虑到收视率而不愿意发布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信息;平面媒体为了照顾广告商的利益,也不会全面系统地发布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信息;剩下的网络媒体大多采取“拷贝”的形式将部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信息向公众和社会发布,其质量无人监管,难以保证,时常出现所发布信息内容与原文大相径庭的事件。
6.官僚作风严重,行政效率极低。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一直沿用传统的行政模式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实施管理,也就是说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所有教育形式中市场化最低、最慢的一种。首先,受人事行政和官本位主义的影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行政机构臃肿、官僚作风盛行、行政效率极其低下,尤其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教育行政机构形同虚设,几乎无人上班;其次,受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行政机构惰性思想严重,上门办事的少数民族同胞经常要花很多时间、找很多部门,才能勉强把一件当面就能解决的教育事务办妥。受这种歪风的影响,一些民族地区还引发了社会冲突,有的甚至影响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可就算如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机构依旧恶习不改,照样我行我素,行政效率仍然难以提高,严重阻碍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行政的健康发展,也给国家形象,尤其是教育行政机构的形象带来莫大的损失。
四、对策及建议
(一)解决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存在问题的对策
第一,建立科学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规模宏观调控机制,形成合理的、操作性稳定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规模宏观调控体系。
第二,重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各种结构的均衡宏观调控,实现均衡发展。
第三,狠抓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共同协调发展。
(二)解决主要措施的宏观调控存在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多元化的宏观调控,防止政策内容结构失衡的发生,建立健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的科学监管机制。
第二,加大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注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非财政性投资的科学引导,建立合理的服务机制。
第三,合理增加公益性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介机构数量,不断扩大服务项目。
第四,通过立法,切实保障社会参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评估的权力,建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评估服务的长效机制。
第五,持续扩大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信息服务内容的宏观调控,努力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第六,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行政机构工作人员的正确思想认识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将行政效率和行政效益纳入行政工作人员薪酬考核体系中。
参考文献:
[1]马麒麟.中国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孙禺.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翼生.宏观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7-175.
作者简介:陶磊(1984-)男,彝族,云南孟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从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李辰光(1987-)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