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婷 郝焱
“基金一哥”王亚伟激流勇退,宣告公募基金业一个时代的终结。缔造传奇的,除个人能力,或许还有“华夏模式”。
“王亚伟辞职了。”4月29日凌晨,华夏基金管理公司(下称华夏基金)总经理、党委书记范勇宏证实了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辞职之事。
这被网友评论为“霸王别基”。
“基金一哥”王亚伟的“霸道”,首先体现在业绩。他是业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打破优异业绩难以持久这一“冠军魔咒”的基金经理。2006年以来,不管牛市还是熊市,与其他公募基金相比,相对收益遥遥领先。从2005年12月31日起管理华夏大盘至今,其累计收益率高达1174.84%,而同期上证综指的累计收益率仅为106.47%。
业绩10倍于指数,让圈内圈外的人,更愿意称其为“伟哥”。但各种非议时刻与之相伴,因押宝重组股做到超乎常人理解的命中率,有人质疑其内幕交易;因华夏同门基金与其管理的产品有反向操作情况,也有人质疑华夏基金其他产品给王亚伟“抬轿子”。
但王亚伟的业绩到底是如何做出来?或许,这将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但不可否认的是,纯粹从业绩角度来看,王亚伟在华夏基金14年锻造了一段他人难以复制的传奇。“伟哥”的离去,也宣告中国基金业的王亚伟时代结束了,但另一个时代,还远远没有开启。
初出茅庐即一炮打响
1989年,马鞍山人王亚伟以安徽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大学时代,王亚伟就开始研究投资,“我记得大四那年就开始买《中国证券报》,那是1993年,该报刚创办,一周只有两期,我还到编辑部买了合订本”。大学毕业后,王进入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工作。
一年后的1995年,王亚伟加入当时全国最大的营业部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任研究部经理。其前任,正是2000年在《上海证券报》举办的“南北夺擂”月度夺擂比赛中,创造连续10个月第一、累计收益率2050%奇迹的赵笑云。
“当时,我们没有把工作停留在简单地做股评方面,而是试图从企业基本面来挖掘投资机会。”王亚伟回顾道。
而如今的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正是当时的华夏东四营业部总经理。
在华夏东四营业部韬光养晦了3年后,王亚伟于1998年4月跟随范勇宏创立华夏基金,并开始担任基金兴华的基金经理助理。
不知是基金经理还是王亚伟的主意,他们从1998年就开始潜伏网络股,似乎提前预知了两年后席卷全球的网络科技股泡沫。基金兴华重仓持有上海梅林(600073),市值超过1亿元,是该股唯一的机构股东。而其他封闭式基金则在数量有限的几个蓝筹股中抱团。
此后,或许王亚伟意识到对网络股的潜伏有些过早,他在1999年接任基金经理后,一季度便清空了上海梅林,错过了该股在二季度5·19行情中60%的涨幅。
但发现卖错了,入行不久的王亚伟,立即认错,在1999年四季度反身杀回上海梅林,成功捕获了该股在2000年1月网络股行情中单月200%涨幅的主升浪。
当时年仅28岁的王亚伟,一战成名。当年年底,该基金盈利达33.17%。
到了2000年二季度,王亚伟重仓的网络科技股开始调整,而以钢铁、石油、电力为代表的国企股在业绩大幅增长的预期下取代网络股成为推动股指稳步攀升的中坚力量。
但王亚伟调仓并不及时,这也影响了基金兴华当年的排名。“在这一阶段,兴华基金未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热点转换所带来的投资机会,部分原因是对网络股和科技股调整的幅度和时间跨度认识不足,还因为实施大额现金分红对组合的灵活调整造成了一定困难。”王亚伟坦言。
受此影响,基金兴华在2000年并未跑赢指数,但由于身处大牛市,仍然盈利49.32%。当年沪深股市在非常宽松的政策面、资金面和宏观环境的配合下,走出了贯穿全年的牛市行情,上证和深证综合指数全年分别上涨51.73%和58.07%。
当其他人为行情疯狂之时,王亚伟却看到了风险,其在年报中称:“应该看到,随着股指的持续上扬,市场积聚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需引起重视。一方面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水平落后于股价的涨幅,另一方面违规现象的增多也动摇了股市健康发展的基础。”
由于已经预判到了市场的风险,在2001年初,王亚伟即大幅减持了科技股,开始分散投资,增加了组合的流动性。最终,在2001年股市由牛转熊、沪深综合指数平均下跌22.88%的情况下,基金兴华仅小幅亏损3.84%,在33只封闭式基金中排名第一。
初出茅庐的王亚伟,在掌管基金兴华的两年后,一炮打响。
三年低迷
信心爆棚的王亚伟,于2002年接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但却神奇不再。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他交出了一张无法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02年亏损-3.09%,2003年盈利13.09%,2004年盈利3.91%。
经过2002年的亏损后,在2003年初,王亚伟制定了如下投资策略:加大股票仓位,加大股票集中度,重视行业配置。
应该说,这一策略是有前瞻性的,但证券市场实际变化剧烈,尤其是股价结构性调整的幅度是王亚伟所没有预料到的。
“尤其是二季度非典疫情肆虐时期,出于规避短期风险的考虑做出了降低股票仓位的决定,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可以实现短期大量卖出的只有大盘蓝筹股,所以在减仓过程中我们卖出了后期涨幅较大的优质大盘股,而保留了一部分流动性较差的非主流板块,并买入了一些医药股。”王亚伟回顾道。
随着蓝筹股的崛起,价值投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市场走势严重分化。2003年A股二级市场股价的表现与行业和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上涨最多的行业是石化、电力、钢铁、汽车等景气度高的行业。
除了卖出蓝筹股,王亚伟还犯了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原谅的错误——2003年四季度,在亏损超过30%时清空了贵州茅台(600519)。
在刚刚担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时,王亚伟就将上市仅半年的贵州茅台列为自己的第一大重仓股。在贵州茅台2002年年报中,华夏成长持有200万股,为第一大流通股东。当时的贵州茅台尚未表现出高成长性。
但在苦苦坚守贵州茅台近两年后,仍然亏损超过30%,令王亚伟失去耐心。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其清仓后,贵州茅台便展开长达10年的慢牛行情,股价从当时的20多元,一直上涨到现在的1000元上方(复权价)。
从那以后,数百只公募、私募基金陆续参与其中,而王亚伟始终没有勇气再度买回。
2003年年底,全年实现小幅盈利的王亚伟到广州召开投资策略报告会,对中国联通的年度业绩预测高达每股1元,令听者一片哗然。而他也确实知行合一,重仓中国联通。
他同时声称,在经济起飞阶段,航空公司就犹如印钞机。因为他刚刚从台湾考察回来,台湾中华航空的高管们向他描绘了当年航空公
司无比辉煌的历史。
在公司的安排下,他在全国多个城市发表了坚定看多市场的言论。
但在其坚定看多做多的同时,2004年的市场却并没有按照他设想的路线运行,反而在持续下跌。尽管如此,华夏成长仍然取得盈利3.91%的成绩,跑赢了指数。
管理华夏成长三年间,业绩持续低迷的王亚伟开始淡出公众视线。2005年,他卸任基金经理后,参加了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进修班到美国学习。
归来后,他又去过一次广州,但性情大变。据一位资深基金记者回顾:“问他任何一个问题,不再有滔滔不绝,不再有长篇大论,只是面无表情一味简短地回答,所有的问题通常只有不超过3个字的回应。”
回顾王亚伟掌管华夏成长的3年可以发现,他常常能提前买到后来的大牛股,但往往因熬不住而过早卖出。像大多数散户一样,王亚伟刚一卖出,这些牛股便立即启动,掀起波澜壮阔的大行情。
12年封神
从美国回来之后,痛定思痛的王亚伟变得沉默寡言,也不再是华夏团队中的宣讲主力。
2005年底,范勇宏再次起用王亚伟,让其出任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神话自此开始上演。
2006年,在上证综指涨幅达到了130%的情况下,华夏大盘以154.49%的业绩在118只基金中排名第12位。
2007年,该基金气势如虹,以226%的净值增长率高居国内各类型基金之首,比第二名高出35个百分点,其净值增长率是同期上证综指涨幅的2.33倍。一时间,华夏大盘和其掌管者王亚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2008年,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大盘暴跌超过70%,个股跌幅更是惨不忍睹。但华夏大盘净值仅下跌34.88%,排名第二。这一业绩最终确认了王亚伟的王者地位。
在2008年的投资策略报告会上,这个江湖霸主表示:“在巴菲特大手笔投资比亚迪的情况下,我们跟着这样有智慧的人加大对股票类资产的配置应该不会犯太大的错误吧。”
而在刚刚经历暴涨暴跌后的2009年,王亚伟和银华核心价值优选的陆文俊,为大家上演了一出巅峰对决。
在最后几个交易日的对决中,银华核心价值优选和华夏大盘共同持仓的广汇股份和中恒集团双双莫名暴跌。而王亚伟的一些独门股则开始大涨。在最后5个交易日中,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后,王亚伟扭转了5%的劣势,最终以微弱优势夺冠。
由于自2006年以来,王亚伟的业绩始终稳定在前列,其声望和对市场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2009年9月,在无锡召开的一个新能源论坛上,王亚伟接受记者群访时说了句“看好核能”,等到周一开市时,多只核电股直接涨停,更有甚者,部分强势核电股连续几日涨停。
在2010年度基金排名的收官战中,轮到王亚伟被逆转了。银河行业优选的美女基金经理陈欣最后一刻超车王亚伟,成为亚军。孙建波则以领先第二名7个百分点的优势成为新科冠军。
在2011年三季度,王亚伟离职前不久,其重仓股莫名暴跌,排名也跌到100名附近。这种异常现象十分罕见。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市场传闻一券商老总去上交所一个领导的办公室时,发现该领导办公室内墙上挂满了王亚伟的重仓股。而该领导是由证监会调到上交所的。由此可见,监管层对王亚伟是重点关注的。这个传言出来后,大家普遍认为监管层要对王亚伟下手,那阵子机构不敢碰王亚伟的股票,有他股票的都在抛。所以导致王亚伟重仓股莫名暴跌。”
但像过去的很多年一样,王亚伟重仓股在四季度开始发力,最终,华夏策略排名第11位,华夏大盘排名第26位。
连续将业绩稳定在前列,让王亚伟成为毫无争议的股神,不但是华夏基金的招牌,甚至有人认为,其离职后,中国基金业的王亚伟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知情人士透露,王亚伟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一面旗帜后,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平时主要只跟其妻通电话,基本不与他人通话。甚至,华夏基金的同事和王亚伟能够深度接触的也不多,“在一次华夏基金公司的年会上,向王亚伟敬酒的同事排到100多个人,场面非常壮观”。
“制造”神话
是什么成就了王亚伟?是能力?抑或是其他因素?这始终是个谜。
关于王亚伟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市场人士首先质疑的是王亚伟押宝重组股的高命中率。
为了自证清白,王亚伟不得不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在2009年王亚伟唯一的一次公开回应媒体质疑时表示:“我关注重组股,是因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任的。但我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我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但是,即使仔细研究公开信息了,也做了合理推测了,投资重组股的成功概率可能也只有60%,那又该怎么办?我还有第三点:组合投资。举例来说,在我的投资组合里,精心挑选了20只潜在的重组股,如果未来一年有60%成功实施重组的话,平均每个月就会有一只,从该分布上就是如此。”
一位机构人士透露,曾有朋友拿到王亚伟下单记录,看过的圈内人疑惑而佩服。“外界的争议和怀疑甚至污蔑可以理解,但如果你想进步,还是认真研究和思考其投资和操作。他在组合投资上的造诣,我眼界之内无人可比。”
“有多位牛人靠重仓某热门行业或大牛股而在当期取得巨大业绩甚至连续2年。但伟哥业绩取得是靠分散持股实现的,很少超百分之三单一股。这在技术上就叫分散风险,但依然业绩可观。就算背后有研究或内幕信息支持,依然了不起。”该人士继续解释。
除此之外,市场还普遍质疑华夏其他基金给王亚伟“抬轿子”。
这种质疑不无道理,树立起招牌和代言人后,基民误以为华夏基金就是王亚伟,这让华夏的产品很好卖。
博韬创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张岳称,这个品牌是个传奇,但这种造神运动仅仅是一种营销模式。对于一个中型规模以上的基金公司来说,打造一个“鸡头”太容易了。
到底是王亚伟成就了华夏基金,还是华夏基金成就了王亚伟?或许,二者本身就是互相成就。
而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是,他的传奇注定无法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