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芙蓉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业指导工作也从宏观指导的思考和实践转变为微观上寻求多样性就业指导手段,以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顺应时势的发展需求,通过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引导根据个性差异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实现人、职匹配,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和谐统一。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通过分析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高校开展好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16-02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一)学校对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
部分院校还停留在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为毕业生宣讲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简历撰写、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等宏观的就业指导和为毕业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提高本校的就业率上,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塑造和潜能的开发,缺乏职业能力的测试和创新能力的引导,没有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不能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只是根据上级部门规定的关于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本校的就业方案,联系、接待以及安排企业到校招聘。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从事就业指导的专职教师并不多,主要是以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为主,这些工作人员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处理日常繁杂琐碎的事务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只能“临阵磨枪”,其授课方式大多也是采用灌输方式进行讲述,极少采用较灵活的授课方式,如讨论、调查、案例分析等授课形式来增强教学效果,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导致实际授课效果不明显,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不浓。另外,个性化就业指导还要求指导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懂得职业咨询技能,具备多方面的学识。如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和自卑情绪,就业指导教师应及时运用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给予心理疏导,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师因其工作限制,很少有精力到企业中体验,提高参与就业指导职业化水平。
(三)个性化就业指导者缺乏全程参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业指导开始走进中国当代高校,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2002年教育部再次重申各高校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尽管大部分高校能够根据上级的指示,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但并不让学生满意,因为职业规划基本停留在课本阶段,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仍存在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过程,心理发育特征,所学专业的特点,忽视了就业指导应以学生成才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全程教育过程。而个性化就业指导要求指导者能够与学生朝夕相处,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在职业规划和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
(四)教学双方对个性化就业指导认识有偏差
目前,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大多是针对一些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由于存在普遍性,很难解决学生个体在各类就业中的困惑,无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生涯咨询服务,不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个性、职业倾向以及进行职业定位。大学生自己也不懂得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来开展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临近毕业才考虑的事情。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改进的对策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以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与职业适应范围,有针对性地在就业方面给予辅导,以达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和谐统一。目前,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主要是设立个性化就业咨询室提供个性化生涯咨询服务。
(一)在宏观就业指导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
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难有来自专业方面的原因,但部分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就业的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各高校在重视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简历撰写、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等宏观上的指导时,应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指导。通过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逐一解决学生择业、就业的困惑和茫然,扫除学生在择业和就业中的盲点,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又能顺应社会要求的工作岗位。如对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可以针对大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从学生个性的塑造和潜能开发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朝着既定目标方向努力。
(二)提高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水平
要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高就业指导整体服务质量,各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建设一支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培训训练、到企业挂职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介入各类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为学生提供职业能力倾向分析,为学生设计大学生涯提供参考意见,就业心理辅导等。由于个性化就业指导需要指导师有丰富的职场知识背景,对人才敏锐的判断力,懂得职业咨询技能,持续地进行观察与总结,长时间保持与工作对象的沟通。这就要求工作者投入大量的精力,为此,高校应考虑把此项工作纳入工作量,对其工作质量进行量化考核并作为绩效评比的依据。
(三)引导和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参与就业指导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要建立一支专业性强又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指导队伍,显然不太符合现实,所以,各高职院校应该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想尽一切办法,引入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外围”力量,拓宽关心和支持就业工作的人员范围,通过全员化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引导和发动全校教职员工树立就业服务的意识,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学校、部门、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广大学科教师们在参与就业时,应起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作用。学校领导应身体力行贯彻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完善校党委领导下的就业全员化机制,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条件上保障”。成立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深入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根据毕业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可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与监控,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系统管理就业渠道,全面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新思路、新方法。班主任、辅导员们则应时刻关注着分管学生的就业动态,在工作中采取“一对一”的模式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广大学科的任课教师可以视所在专业的情况及特点通过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就业指导。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渗透,是体现个性化就业指导的范例,是其他就业指导方式无法代替的,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了解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特质结构,有利于学生毕业时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岗位,实现人、职匹配。
(四)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指导最终的目标是为学生的顺利择业、就业服务,因此职业指导师应该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点对点”地就业方面的引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意识地利用学校的社团、学生会等提升自己的管理、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利用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校的理论教学在实习实践基地得到进一步延伸,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实践技能基础。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对照个人实际情况,找出自己与理想职业之间的差距,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与自己理想职业匹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守忠,赵天武.论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2]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8,(10).
[3]韦毅嘉,廖莎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8).
[4]陆健,王颖,顾佳隽.高校班主任新论[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周巧云.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及改革的实施途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2010年《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案研究》(厦教办[2010]51号)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