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中国的传媒体制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和转型。少数媒体越来越看重经济利益,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在一定程度上被市场规范所牵引,甚至做出不顾新闻职业规范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本文以2011年11月《南方都市报》“联防队员入室施暴强奸案”的报道失当为例,揭示了市场新闻业与新闻职业伦理之间的矛盾,并试图给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关键词】市场新闻业新闻职业伦理集体偷窥
一、事件回顾
2011年10月22日夜,深圳市宝安区河东社区,王娟(化名)被深圳宝安区联防队员杨喜利几乎是当着其丈夫杨武(化名)的面施暴并强奸。11月8日,南方都市报以《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为标题,在要闻A7版的位置,用半个版面,以图文并发的方式率先详细揭露了案发经过和细节,并把杨武自责的话以直接引语方式用大号、加粗、加黑字放在醒目位置。此事见报后,经过网络发酵和微博转载,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在媒体的错误引导下,受害人杨武代替施暴者成为了舆论指责的首要对象,他甚至被贴上了“史上最窝囊丈夫”的标签。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看到,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家庭的不幸,为信息化时代的大众传媒提供了一场丰盛的“报道盛宴”。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和引起轰动,媒体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事件中本该引起整个社会尤其是管理部门深思的新闻点,争相上演了一场对案件受害人进行新闻暴力的“群殴”。媒体为何如此本末倒置?是什么让媒体在报道中忽略了最起码的尊重和人文关怀?笔者认为,这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屈从于市场规范,为达成“逐利”目的而违背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的一个体现。
二、市场新闻业理论
市场新闻业是新闻产业化后,学术界对其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首要经营目标的运营方式的概括,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市场新闻业理论系统。其中较早对新闻业为市场服务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的,是美国新闻传播学者约翰·H·麦克马纳斯的《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一书。在书中,作者提出了独特的市场新闻业理论模式,认为一个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媒介企业,必须同时在受众市场、新闻来源市场、广告市场和投资市场上采取行动,展开竞争。由此形成了两种内部规范:新闻规范要求新闻要向社会公众提供关于环境变动的尽可能多的信息,使其知情,进而做出合理决策,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与之相反,商业规范认为只有市场才能准确反映出社会需要,新闻工作者只需寻找市场需求并尽量满足它。麦克马纳斯运用了美国传统学派的经典研究方法,使用大量论据证明了当两种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市场逻辑常常压制了新闻逻辑,为了维护媒介的衣食父母以及媒介自身的利益,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得不被牺牲掉了,人们可能无法再获知对周围环境真实、可靠的信息。
在我国,新闻媒介属于国有或公有机构,不涉及投资市场的运作,新闻业的市场化程度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新闻业避免了市场化带来的影响。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业经过几次转型,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下,已经充分融入了市场,完全实现了自负盈亏并且成为“创利大户”。广州是中国大陆媒体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这次对深圳联防队员入室施暴强奸案的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市场逻辑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
事实上,“联防队员强奸案”折射出了很多现实、严酷的社会问题,比如杨喜利作为一名联防队员何以如此猖獗?有过犯罪记录的他又为何能够被联防队录用成为治安管理人员?造成受害人丈夫杨武如此软弱怯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而媒体却对这些关键问题一带而过甚至避而不谈,只是一味地把目光锁定在“妻子受辱”与“丈夫旁观”的强烈冲突上,而这些无非是为了夺人眼球,提高发行量,获得经济利益。在新闻规范与商业规范的交锋中,商业规范轻松获胜,媒体轻易跨越了职业伦理道德的底线,为受众提供了一场丰盛的“集体偷窥”大餐。
三、大众传媒与集体偷窥
“集体偷窥”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近年来却越来越多地与大众媒介联系在一起。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人类似乎进入了“偷窥时代”,大众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偷窥者”。集体偷窥的匿名性,将偷窥的代价降到了最低,原先伴随着个体偷窥的罪恶感也随之消失,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休闲”的价值。
同时,也有研究证明,媒介更钟情于对受害女性的窥视,媒体凭借男性话语霸权,自然而然地迎合在社会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男性群体的欲望,以隐晦的方式不停地追逐、展示、放大与两性相关的女性的痛苦和屈辱。对于媒体来说,“联防队员施暴强奸案”同时满足以上两点标准。首先,受害女性的悲惨遭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迎合男性群体的窥视欲望,其中包含的暴力、色情因素完全符合媒体吸引受众眼球的标准;其次,受害人丈夫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出人意料的“懦弱”和“窝囊”,更让无数人在“集体偷窥”的同时感受到了优越感和消遣的乐趣。
对于“偷窥”是否应该归咎于大众传媒的职业道德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有需求才有供给,偷窥源于人类的本能需要,而媒体充其量只是释放偷窥欲望的“所罗门之瓶”;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不负责任的媒体推卸责任的说辞,偷窥总是不道德的。然而不论如何,事实就是只要媒介发布类似的新闻报道,很少有人能够按耐住好奇心不去围观。比如刊登刘嘉玲被虐裸照的《东周刊》,在谴责与唾沫中遭遇停刊整顿之前,当期《东周刊》早已被抢购一空,套用一家香港报纸的形容,公众是在“边骂边看,边看边骂”。正因为如此,多数媒体往往选择放弃职业道德,屈从于市场规范。
当然,正如麦克玛纳斯在其著作《市场新闻业 公民自行小心》中指出的,新闻部门内部形成的两种规范——新闻规范和市场规范,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背道而驰的,有些新闻事件既符合新闻规范,同时也能吸引注意力,当然会被媒体选择并加以报道。但是在多数的情况下,当一个新闻事件不能在新闻逻辑与市场逻辑上取得平衡点的时候,市场逻辑往往战胜了新闻逻辑,新闻职业伦理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市场新闻业与新闻职业伦理之悖
《新闻记者》杂志曾邀请专家对全球81个国家(地区)、7个国际组织的新闻职业伦理准则做过一些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保护个人隐私”是新闻报道中一项重要的原则,不可随便逾越。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职业规范对此都很明确,除了公众人物之外,对各种各样的报道对象,媒体均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他们的隐私。2011年7月10日,由于记者非法窃听数千人电话的丑闻被揭发,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发行了160多年的《世界新闻报》寿终正寝,宣告停刊。其根源就在于新闻价值观的扭曲,新闻职业伦理的缺失。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同样规定:“维护采访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不揭个人隐私,不诽谤他人。”做不到这点,就很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
在对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杨武夫妻两度遭受侮辱。第一次,是联防队员无情地对受害人的施暴;另一次,则是媒体报道失当,对受害人造成的新闻暴力。这一事件后来引发了社会各界包括媒体自身对新闻职业伦理的思考和反省,对及时调整新闻媒体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偏离正规航向大有裨益。但也有人担心,只要新闻报道背后的市场驱动因素仍然存在,市场逻辑与职业伦理的博弈就会继续进行下去。
五、坚守职业伦理拒做偷窥之事
1、正确处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大众传媒开始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使媒体走出了过去唯宣传、唯教育的误区,这的确是媒体功能的一种回归。但是不是所有的需求媒体都要满足呢?白岩松曾经说过:“人都有恶的一面,我们的人性中都有喜欢看八卦看丑闻看色情的一面。可我们要为此提供这样的节目吗?”大众传媒有经营、宣传、公益性和公共性四大目标。集体偷窥无非是想创造“相当于一个小国的年总产值”,但这只实现了第一个目标,其他目标却很难得以实现。媒体应该严格遵守自身的职业伦理规范,有选择地满足受众的正当需要。换句话说,媒体应该引领受众而不是迎合受众。
2、提高媒体自身的专业素养
首先应该加大硬新闻的比重。每一个受众都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物的公众,因此,媒体应该作为其实现这一权力的平台而不是通过提供感官上的刺激转移公众的注意力。
此外,媒体还需加强深度报道的能力。当“联防队员施暴强奸”等事件发生时,媒体要做的不是引领公众进行集体偷窥,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挖掘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革除弊政。
总之,大众传播不能以产业化经营为借口,以满足受众需要的名义,而置新闻职业伦理于不顾。媒体在适应市场化需求的同时,更要时刻不忘坚守职业伦理道德,努力在市场与新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公众利益和新闻规范为生存发展之根本,充分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引导受众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
当然,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要让媒体放弃追逐利润,尚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机制。这还有赖于广大新闻传播研究者、媒体管理者和从业者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①约翰·H·麦克马纳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新华出版社,2004
②汪静筠,《没有隐私的年代——社会集体偷窥现象浅析》[J].《社科纵横》,2010(3)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④刘关,《新闻娱乐化背后的媒体受众观》,http://www.cctv.com/tvguide/
tvcomment/special/C11876/20040622/101383.Shtml
⑤李良荣、张春华,《诊断中国传媒娱乐化》[J].《新闻界》,2007(6)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汪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