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丽
【摘要】每两年举办一次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是一项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全国歌唱比赛,从1984年开办至今已举办了14届,按照惯例,今年应该举办第15届大赛。然而年初央视发布消息:青歌赛延期一年。官方解释主要是人才储备不足。笔者认为青歌赛赛事制度与评判方式尤其是“唱法”的划分限制了歌手的演唱,阻碍了歌手的发展,这是造成人才储备不足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青歌赛声乐唱法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按照惯例,今年应该举办第15届大赛。正当各地选手摩拳擦掌,全国观众翘首以待之时,央视发布消息:今年的青歌赛停办,第15届青歌赛延期一年。亿万观众一片哗然,广大音乐爱好者议论纷纷。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是一项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全国歌唱比赛,从1984年开始,到如今已经举办了14届。一批批优秀歌手由此脱颖而出,先后走出了关牧村、彭丽媛、阎维文、毛阿敏、宋祖英、蔡国庆、谭晶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著名歌唱家。虽然近些年的青歌赛饱受争议,但收视率较高,甚至达到同类节目当月或当日前几名。那么青歌赛为何要停办呢?官方解释主要原因是人才储备不足。
笔者认为青歌赛的赛事制度与评判方式尤其是“唱法”的划分限制了歌手的演唱,阻碍了歌手的发展,这是造成人才储备不足的真正原因。
一、“唱法”争议及解读
回想第十四届青歌赛,许多歌手演唱水平较高,表演精彩纷呈,现场专家点评到位,评论精彩,不仅给选手以专业指导,同时又普及了音乐知识,让观众也受益匪浅。然而大赛在受到强烈追捧的同时,也引起了网络上的一番争论,最热门的话题人物当数常思思。
在团体半决赛中民族组歌手常思思演唱了一首《玛依拉变奏曲》,演唱中加入了花腔。这种唱法引起了许多声乐爱好者的争议,争议焦点是“她属于什么唱法”。有人认为常思思的唱法和发声技巧明显借鉴甚至运用了太多的美声唱法,已经偏离了民族唱法的甜美清亮及特色的民族韵味;也有人认为“常思思的《玛依拉》花腔用得合理……很自如,这一点很不容易。”(李心草点评)。“……作品通常完成的很流畅,没有声音的忽高忽低,旋律也很青春活泼、朗朗上口。”(徐沛东点评)那么她到底属于什么唱法,能不能这样演唱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几种“唱法”的文化内涵、历史演变以及当今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重新审视和再思考,以便澄清和调整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观念。
1984年央视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比赛不分专业不分唱法,1986年第二届大赛采取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比赛形式。此后,每一届青歌赛及我国的各种声乐赛事皆以这三种唱法划分,“三种唱法”已约定俗成地被大众接受, 甚至成为专业院校的“专业术语”。
“Belcanto”(意大利文,原意是 “美好的歌唱”)源自16 世纪末的意大利,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发声方法科学,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气与声一致等为特点。随着歌剧艺术的发展该唱法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演唱体系,但在不同的时代,它的歌唱形式、风格、情绪、情感均有变化,歌唱方法也略有不同。20世纪二三十年代“Belcanto”传入我国,被翻译成“美声唱法”,成为中国语境下的西洋演唱方法,对我国声乐艺术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民族唱法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演唱方法,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广义上说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各族民歌以及新民歌等多种体裁形式等。但目前人们所接受的“民族唱法”一般是指民族声乐表演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并不包括民族戏曲等。它主要是以声音甜美、圆润为主要特征,讲究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气息灵活、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通俗唱法是指演绎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是我国20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通俗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个人内心情感,唱法上崇尚个性,不拘一格,经常运用轻声、气声、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声训练体系。因此,“通俗唱法”并不能作为一种唱法的界定,它指的不过是作品的流行特点。然而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俗文化的组成部分,通俗唱法已受到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
由此看来,这几种唱法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虽然它们在发声位置、声音共鸣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科学的方法,在呼吸支持、喉咙放松、咬字吐词、音域扩展及声音的灵活运用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很早就提出“科学的唱法”这一概念,并总结出“轻声、高位、深气息”等一些优秀的发声方法。笔者很是赞同,也认为不应该存在唱法之分的说法,正确的唱法只有一种即“科学的唱法”。所谓不同的唱法实质是不同演唱风格,是演唱者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而调节声音所产生的结果。
二、演唱方法的发展趋势
虽然我们认同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唱不同作品时都要用同一种声音。正确的理解是:“科学的唱法”只有一种,但是演唱风格可以多变,只要功夫高,就不存在唱法上的局限,歌者经过技术调整,声音完全可以做到多变,许多中外歌唱家已经为此做出了榜样,他们既可以演唱美声歌曲,又可以唱各地民歌,还可以演唱流行歌曲。
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又接受过西洋美声唱法训练。她的唱法就是以美声唱法为基础,把具有民族韵味的咬字、吐字建立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上,既继承了传统民歌的演唱风格,又极大拓展了民族唱法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她的高音比传统演唱方法更通畅、更集中,声音更有金属般的穿透力,音域也更为宽广。
歌唱家吴碧霞的演唱风格也是集民族与美声唱法为一体,并且将二者结合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公认为是声乐唱法跨界的典范。她演唱的中国作品韵味浓郁、声音自然、特色鲜明,演唱的外国作品甜美圆润、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展示了一个抒情花腔女高音的完美技艺,被业界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在吴碧霞看来,不同演唱方法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关键的是如何开拓思维,努力做到“唱什么像什么”。很好地将美声和民族唱法糅合在一起的歌唱家还有殷秀梅、阎维文、王宏伟、王丽达等,他们的演唱声音松弛又贯通,旋律与行腔既华丽优美,又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深受广大听众欢迎。
近年来,一批民歌新秀如谭晶、陈思思、刘媛媛等开始将民歌通俗化表演,掀起了一股新民歌热潮。而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更是将新民歌发扬光大,让中国民乐长久地回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悉尼歌剧院的演唱厅内。
谭晶作为当今中国歌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唱法上更是大胆探索,融美声、民族与通俗三者之美,她的音质清丽纯正,音色明亮高亢,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用汉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蒙古语演唱了16首风格迥异的歌曲,把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民族与流行相贯通,形成了简约、大气的演唱风格,被专家和观众誉为“天籁之音”。
大陆第一位签约民歌手陈思思曾在台北举办“美丽之路”个人演唱会。这是中国内地歌手第一次在台湾举行个人演唱会,因此,受到了两岸媒体及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演唱会上,陈思思演唱了成名之作《情哥哥去南方》及《美丽之路》、《你让我感动》等具有浓郁民歌风味的歌曲,同时,又与嘉宾成龙、齐豫、林志炫等同台演唱了《恍然如梦》、《忘不了》等通俗歌曲,尤其是台语歌《爱拚才会赢》,更是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此外,国内许多优秀的通俗唱法歌手如毛阿敏、韦唯、孙楠等同样接受了民族唱法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和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又吸纳了港台与欧美通俗唱法中表情达意的独特方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演唱特色。
以上实践证明,各种“唱法”的相互融合是必然趋势。民族唱法美声化、美声唱法民族化,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是我国声乐表演发展的方向。
三、声乐舞台提倡百花齐放
“三种唱法”提出初期,的确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性的张扬,人们对声乐艺术欣赏的要求更高了,约定成俗的“三种唱法”划分模式束缚了人们对声乐艺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认识与表现,导致声乐艺术片面化。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三种唱法”的局限性,开始努力突破其束缚。例如《断桥遗梦》原本是赵季平先生为一位民族歌手量身打造的,但在上一届大赛中有位美声组歌手大胆地演绎了这首歌曲,她的演唱更加荡气回肠,使人震撼,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事实说明只要是真正好的作品、优美的演唱,自然会受到听众的喜爱。所谓“唱法”,实际上就是歌唱技法,它应该是为作品风格服务的,因此不同的作品风格就应该用不同的歌唱技法去表现,演唱者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一种唱法里,而应该掌握多种技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使歌声更加自如、优美动听,这才是新时代每一位歌唱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声乐舞台不能千人一面。面对观众对常思思的争议,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说,“我们应该对年轻参赛选手更宽容和肯定一些。”笔者认为,这种“宽容”不仅是对选手个人,更应是对演唱方法的宽容。只有宽容地对待各种方式的演唱,我们的舞台才能“百花齐放”。套用一位伟人的一句名言:管他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老百姓喜欢就是好唱法。
总之,不论什么唱法,歌唱技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笔者建议,青歌赛应以作品来划分声乐比赛。同时我们也期待央视能为第十五届青歌赛拿出一个创新方案,给歌手更为自由广阔的个性演唱空间。□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成果之一,项目批号:SK2012A011】
(作者: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