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云骞
杜徐达,18岁,永康综合学校学生。今年四月,小杜跟朋友们一起,创建了可能是当地有史以来第一个纯民间的慈善团体——“永康综高爱心团”。
高中生,慈善,民间……这些关键词串起来,在记者的脑子里,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几乎是纯原创的“慈善机构”,又能闯出一条怎样的路呢?
“好吧,就算帮你个忙”
“爱心团”的点子其实来得相当偶然。一天晚上,杜徐达在湖南卫视的一档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9岁的小男孩,每天都要背一箩筐的炭到镇上卖,可一天下来,却只能赚到一块钱。杜徐达的眼眶当即就红了。"一元钱对于我们来说根本微不足道,却能让这个小孩过得不那么辛苦,我一定要帮他。可单靠我自己的力量实在太单薄了……" 从小就很有想法的杜徐达,决心把身边的“爱心资源”积攒起来,组建一个团队,一块儿来做点事。
他把目标首先对准了身边的同学。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几个朋友终于被杜徐达所打动,大家纷纷表示:“好吧,就算帮你个忙……”
3个,5个,10个……不少同学陆陆续续给杜徐达发来短信,表示愿意加入。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清楚杜徐达到底要做什么,但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新鲜、也很有“正义感”的组织,有什么理由不参加一下呢?
“就想成立一个团队,大家一起捐捐款,帮帮身边比较困难的同学,类似这样……走一步看一步吧。”杜徐达说。
随着队伍的一天天壮大,杜徐达开始在网上发帖,他希望让更多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也加入进来。出乎意料的是,没过几天,一个网友就通过银行转账向爱心团汇来了第一笔善款:10元钱。初战告捷,杜徐达非常开心。
“我请孩子们吃烤肉”
5月中旬的一天,在永康一个社区的活动室里,刚刚“满月”的永康综高爱心团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杜徐达带领团队的全体成员制定"团规",又组织"团员"集体宣誓。在一张A4纸上,记者看到了团队的一些规章制度——团内人员各司其职,调查小组负责扶助对象的核实,筹款小组负责善款的收取、登记和管理……
看着一帮头戴小红帽的团员们羞涩地站到一块儿合影,杜徐达忽然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很多。“是时候去完成我们团队的使命了!加油!”他在心里这么告诉自己。
很快,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正愁能在这个阶段做点什么事的时候,一个自称是永康某烧烤店老板的网友在QQ上发来了消息。打开对话框的那一刻,杜徐达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对方说,自己是做烧烤的,愿意资助30个孩子一顿‘爱心午餐。”
喜出望外的团员们赶紧忙活起来。5月底的一个周末,永康市福利院里,烤肉的香味弥漫在空气里,孩子们的脸上笑开了花。抢凳子、猜谜语、吹蜡烛……吃完饭,爱心团的成员们又陪着孩子们做起了游戏。
“以前都是学雷锋的时候,才想到去福利院帮忙打扫卫生什么的,这次的感觉不一样,反正,感觉特满足。临走时那帮孩子还拼命拉着我们,不让我们走。”杜徐达笑着告诉记者。
这也是爱心团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很快,当地的群众就从报纸上认识了杜徐达。“90后?真厉害!”“有点意思,是哪个学校的?”……没过多久,几个参与爱心午餐活动报道的记者也要求加入爱心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让杜徐达倍受鼓舞。
“爱心团可不是‘黑组织”
在那之后,永康综高爱心团又为永康当地的贫困家庭举行了几次义卖、义演……活动办得越来越热闹,小杜的周末日程被挤得满满的。这个清瘦的小伙子告诉我,他感觉身上的担子很重,但也“很充实”。
不过,小杜也有自己的纠结。爱心团自打诞生的那天起,似乎就面临着一个颇为尴尬的“身份困境”——既非官方注册的慈善机构,也不是高中校园里常见的、校方全力支持的学生社团——这样的一个“四不像”,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最先的质疑来自于学校。“你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呀?会不会影响学习的?”看着杜徐达和团队里的几个积极分子忙进忙出,老师们表示相当担忧。在临近高考的关键时刻,校长和老师们可不想自己的学生出什么状况。
更让小杜感觉“伤不起”的,还是社会上不少人对爱心团的不信任。甚至有人觉得,这根本就是一个“黑组织”。
“严格说起来,我们这个社团,身份确实有点尴尬的……但是没办法,现在能做到的,只能尽量让活动正规,做义卖义捐活动都会到有关部门去报批一下。”小杜告诉记者,既然做了,他们就一定会做到最好。毕竟,民间慈善在当地,甚至在国内,都少有先例可循。而正像小杜的家人说的那样,这个社会总需要有人往前走一步的。
“我特别能理解一些人的想法,毕竟,现在社会上虚伪、丑恶的事太多了,不过,这也证明我们做的事是有意义嘛。你看,一开始十个里有九个说我们是骗子,现在,大概只有五个了,进步很大!”
为了让爱心团在未来的行动中更有底气,杜徐达跟伙伴们想了很多办法——
首先,爱心团组建了自己的“安理会”。安理会由几个主力成员组成,所有的款项支出都需“安理会”5名成员的一半以上同意才行;其次,杜徐达还把“爱心团”的所有活动事项在贴吧中公开,做到了财务透明。他甚至还公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这样,他们要是不信任我,可以随时到我家来看。”大概,这就叫“身正不怕影子斜”吧。
只做真实的自己
“其实,我不是什么‘富二代,也不是职高生。”杜徐达尴尬地笑笑,“有些媒体,总喜欢写得夸张点!你懂的。”
这个率直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出于各种原因,当地一些报纸在写关于爱心团的报道时,总是不自觉地把杜徐达写成是一个颇有背景的“富二代”,或者是学业相对宽松的职高生。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还不满18周岁的男孩子会有条件来做“善事”。
杜徐达反感这样的做法。报纸上的杜徐达,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他解释道,自己跟朋友们组建爱心团的初衷挺简单的,“打小就有副热心肠吧,然后,也觉得这件事挺有意思,就想去尝试一下。”杜徐达说。
杜徐达的老爸是社区工作者,老妈则管理着一家小工厂。在爸妈眼里,小杜能干出今天这样的成绩并不奇怪。他一直很有想法,也很有闯劲。从初中开始,杜徐达就尝试过各种“打工”。餐厅洗盘子,夜市摆地摊,甚至,他还信誓旦旦地告诉过父母,很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淘宝店,做做生意。
“他们好像从来没教我该怎么做,一直鼓励我去尝试,只要我觉得对,就可以做。”
这让小杜早早学会了独立,而爱心团的创建,更是让他的家里人感到了由衷的骄傲。老爸老妈带头捐钱,满头银发的外婆也不止一次表示过对爱心团的支持。
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可伸出援手的人很少。这是爱心团存在的意义。“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让大家了解到自己的力量,战胜冷漠,关心别人,并慢慢让周围这个社会的风气变好一点。我想,这可能比我们捐几次款学几次雷锋,都更有价值。”
目前已是高三学生的杜徐达,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只要有可能,会一直做下去。”
小编的话:
从18岁的杜徐达身上,我能明显感受到一种“锐气”。这种锐气不仅来源于这个由他一手创建的“永康综高爱心团”,可能更来源于这个男孩从小到大所渐渐形成的自主意识——做自己喜欢的事,走自己喜欢的路。餐厅打工、做小生意,他都获得了成功,那么,“爱心团”,又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
可是,让小杜纠结的是,即便他已经付出了诸多努力,这个看起来很美的“爱心团”却一直遭受着身份的质疑。“黑组织”“非法募捐”……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么,这样的“草根”慈善组织,到底合不合法,到底可不可以面向社会公布“爱心账号”、募集“善款”?
记者采访了浙江慈善总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方告诉我,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律都没有规定自然人具有组织和发起募捐的主体资格。但同样,现行法规中也没有具体条款对个人募捐有禁止性的规定,而小杜的“爱心团”所发起的网络募捐活动,很大程度上还是互相信任基础上小范围地自发开展互助。换句话说,只要“爱心团”能够继续做到“财政透明”“流程公开”,还是能够继续做“好事”的。
当然,“更规范的做法是依托合法的募捐团体,如当地的慈善总会或青少年基金会等来开展具体的募捐活动。”这位工作人员补充道。
而小杜的家乡——永康团市委的一位老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则表示,小杜和他的伙伴们“精神可嘉”,只要把握好自身学习与开展慈善活动的时间安排,同时,学校和相关部门给予一定指导,可以继续做下去。
这下,小杜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