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银平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最近一名北大硕士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没能挣大钱当大官,对不起父母。该毕业生在帖文中称自己找了份月薪8000多元、年底会有奖金的工作,未来还会有许多上升空间,但父亲在亲戚面前夸下海口,称其可年赚上百万,并认为北大毕业的学生应该去当市长、省长。该帖引起北大学生以及网友的强烈共鸣,不少名校毕业的学生也纷纷跟帖响应。
这种“高度期待”,在我国的学生家长中很有代表性。这是根深蒂固的“人上人”思维: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出人头地、博取功名、高人一等、金榜提名、光宗耀祖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居民各项生活动力中,“望子成龙”居九大生活动力之首。这更证明了“人上人”思维流毒之广。
一个健康的社会,成才的价值观应该是多元的,教育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的。有积极的教育投入意识当然好,但如果在孩子身上注入过多的“功名期待”,将“高回报”当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非要成龙、成凤、当大官、挣大钱才算是成功,而将最基本的素质提高、人格养成都淡化了,这就走入了极端而变得病态了。
“人上人”思维该转向了!不要忘了,能考上名校仅仅是“分数高手”,而大成功或者大富大贵者,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不是单一的“高分”就能得到的。要取得巨大的成功,还有个人机遇、协调能力、情商发展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因素。再说了,芸芸众生中,高手如云,天外有天,能攀至金字塔顶端的毕竟少之又少,如果家长不切实际,不遵循、不承认社会多元化的规律,只会给自己徒增苦恼,更会对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不切实际的“人上人”思维忽略了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和对平等的关注。现在不少家庭中亲子关系不和谐,代际矛盾冲突不断,就与这种过分高攀、拔苗助长的观念有莫大关系。更可怕的是,“人上人”思维还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过分的攀比和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积压过多的负面情绪往往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据调查报道,目前青少年正成为心理疾病多发群体,比如天津市曾对全市约160万青少年做过调查,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的检出率为13%至16%;因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到医院就诊的20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比1995年增长了约7倍。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分追求功利,使得许多孩子成为“心理残缺者”和“瘸腿发展者”,甚至在人格发展、道德发展方面出现失衡。
因此,家长还是要多一些平常心,社会舆论也应该宣扬多元的“成才观”。教育发展不能以功利化的当大官、赚大钱等作为终极目标,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劳动观念、快乐拼搏的职业精神和慈善博爱的公共品质等。孩子只要能凭借自己的劳动创造,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这就是教育的成功。正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
写到这里,又想起了流传颇广的台湾作家刘继荣的女儿的话:“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种淡定从容、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宽松自然的“人中人”思维,才值得家长学习,更是教育发展应追求的意义和价值。
(责编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