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鸿
我在纽约读书的一年里,总会抽点时间出来,在这座神奇的城市里四处走走看看。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恬静安逸的温暖小道,甚至破旧败坏的阴暗角落,都常常会令我感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恍惚。我以前来过么?
略一思考,便哑然失笑。不是吗?我曾目睹金刚攀上帝国大厦的尖顶,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被《后天》里的海啸淹没,《老友记》里的瑞秋穿过中央公园意气风发地向我走来,《欲望城市》里的米兰达和史蒂夫在布鲁克林大桥上重新相拥……这一切场景此刻都如此平静,仿佛轻声对我说一声“嘘”,要我安静走过,替他们保守那些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秘密。
在《绯闻女孩》中经常出现的中央公园坐落在曼哈顿的中央,从空中看去,就像繁华都市中一大块闪闪发亮的碧绿翡翠。它曾经是我失落时流连的地方,可是,从树木斑斓的秋天到白雪皑皑的冬季,我却始终没有走遍过一次,它实在太大了。那些由观光马车发出的轻快蹄声,街头艺人演奏的悠扬乐声,船桨划开水面的哗啦响声,都同时在我脑中回响着。
《华尔街》是一部经典的商战电影,我曾在纽约电影学院的小教室里看到过它的海报。2010年,斯通又导演了《华尔街2》,它有一个副标题叫做“金钱永不眠”,故事充满了贪婪与凶险。当我真正身处华尔街时,诧异它竟是如此细窄的一条小路,路太狭,楼太高,走在其间常有大厦向人倾倒而来的错觉。昏沉间拍下了这张照片,后来才发现这竟是动辄搅乱世界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那抹黄色灯光好歹给这条冰冷残酷的小路带来一些虚假的暖意。
曾经有段时间在纽约成为“暴走族”,经常花大量的时间徒步走过大街小巷。那天从30街开始,沿着第五大道向上走,来到50街以南时已华灯初上,才发现身处繁华的商圈。四周,行人络绎不绝,各大奢侈品名店透出尊崇华贵的气息,每一座橱窗都精美得摄人魂魄。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每天早上都会来到第五大道上的蒂凡尼橱窗前,一边吃着手中的面包,一边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在高贵的珠宝店里享受轻松的早餐。第五大道如此灼灼而优雅,总能令人轻易地充满向往而甘愿沉醉其中。
无论是谁,都会对《金刚》的最后场景记忆犹新:金刚爬到帝国大厦顶端,被战斗机攻击,身受重伤,摔落地面而死。我在某一天下午半是闲荡半是寻找地摸索到帝国大厦脚下,犹豫一番后决定翘了晚上的课,上到大厦顶层去。在世贸双子塔消失之后,建成于1931年的帝国大厦便再次成为目前纽约的第一高楼。我的相机太小,无法拍出它巍峨的全貌,但是当我登上观景■望台时,看到纽约繁星似的灯光以我为中心,向着四面八方蔓延,这画面使我震撼不已。脑子里反反复复只有一个念头:这就是纽约啊!
自由女神,她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实在太高了。在《海上钢琴师》中,船行将泊岸时,船上的人们看到自由女神便激动地高喊:“美国!”
我想到去游览自由女神,是隔着哈德逊河远远地看到逆光在太阳里的她,便萌生了“去看看吧”的想法。坐渡轮过去要接受很严格的安检,船上风极大,在凌乱飞舞的发缕间,我看到河面上静静矗立的雕像。她离我越来越近,由侧面转到正面,然而第一次如此接近地看到她淡青色的脸孔时,我竟没有一点激动,也没有任何感慨,她此刻就这么近地在我的面前,我只需静静看着就行了。
纽约公共图书馆位于第五大道上,因为总是匆匆而过,常常会忽略这座高高在上的宫殿。我有一个从未去过美国的朋友,一直心心念念希望能进一次纽约公共图书馆;而我身处纽约一年,却一次也没有进去过——生活总是这样奇妙。偶然一次等待红灯时,身边的友人提醒我,你应该拍张照的。是啊,这座在《蜘蛛侠》《纽约大逃亡》等各大电影里都出现的殿堂,《后天》里恐慌绝望的人们的避难所,好歹我来到过它的脚下。
电影《教父》使得人们对布鲁克林区的印象停留在贫穷和犯罪上面,事实上它只是一个相比较曼哈顿而言多了几分乡土气息的可爱地区。打算从新泽西搬家时,我与我的室友跑去布鲁克林看房。这张照片拍摄于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附近,我们在网站上找到了这家房主的招租信息,坐地铁寻过去,最终因为房间条件不符合要求而失望告退。沿着寂静的小路往回走时,才发现成排的赤褐色砂石房子在落日的余晖下着实美貌,不禁为不能住在这里而心生遗憾。
我与这座一次又一次出现在电影《美国往事》中的布鲁克林大桥,似乎有着一段擦肩而过的孽缘。搬家到布鲁克林区后,每次去曼哈顿总是坐地铁从曼哈顿桥上经过,我总是透过车窗看向对面的布鲁克林桥,心想着回国前无论如何一定要亲自走到那座桥上去,幻想着自己站在中间的人行道上,沐浴着斜阳与微风,看着两岸的瑰丽景象。可是,几乎天天都能见到的大桥,几乎天天都发心愿要走一次的大桥,最终我却一步也没有踏上,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值得纪念的照片。偶然看到了这张邮票,一下子回忆起了属于我的美国往事。直到现在,我还能回想起我每天早晚两次跨过哈德逊河时,车窗外的它沉浸在朝晖中、隐没在夜色里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