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
语文课是重要的基础工具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阅读的教学在这四者之中又占有突出的地位。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上,教师要有“点石成金”之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有坡度地拾级而上,抓住关键字、词、句品读文本,品读语言,既要潜心训练学生咬文嚼字之功,又要唤起想象,引发联想,倾听作者的心声,步入文章意境,获得情感,感悟情趣。
一、品一词而悟真情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当然还有学生和文本对话。品读词语是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最佳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中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专家多层筛选而选入的,每一篇都是匠心独具,每一篇课文中的词语都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品读,让学生品一词而悟深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妈妈的手》是以人手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写妈妈的手,通过文字向读者传递对妈妈的情感,把妈妈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作者多次把母亲情感放大,以第五自然段为例,作者在讲述母亲善良与慷慨的同时写道:“眼神里、话音里满是怜悯和愧意——仿佛她不能更多地帮助是个罪过。”“罪过”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过失、过错;一种是表示有愧、于心不安的谦辞。无论是哪一种,对于母亲而言,都是不应该有的,因为她已经伸出了充满善意的援手,那“罪过”之情从何而产生?作者要通过这样的描述向读者传达怎样的情感?一个词语引发的是学生与文本更深入的一次交流,正是这一次的深入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了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的爱是博大的、无私的,她不单单给予了亲人,还给予了许多陌生人。一个普通妇女在思想上给懵懂孩子以“爱”的启迪,作者能不引以为骄傲和自豪吗?
文字是情感的依托,品读就是去探寻藏在其中的深情实感,有了关键词语的透彻理解作基础,犹如溪流汇聚,何愁汪洋不成。抓住关键词,情感也会深入到学生意识的深处,无论理性还是感性方面,学生都有所得。
二、酌一字而领精髓
每一篇精彩的文章都有它不同于一般的独到之处,尤其是古诗词,用极其精炼的文字承载着深刻的内涵,塑造着生动的形象。《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在数量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品读仍以理解诗意为主,高年级提出了感悟意境的较高要求。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以小学高年段的水平来看,“兴、观、群、怨”是做不到的,但在积累资料的基础上领悟古诗意境还是没有难度的。
课文《最后的姿势》叙述的是在“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用双臂成功救护了四名学生,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文中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位伟大而又平凡的教师的盛赞和崇敬。如何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层层深入地领悟课文主旨,从而受到心灵的洗礼呢?要点是抓住一个“爱”字,就能牵起整篇文章的情感。品读“爱”,还要与词语的品读密切联系起来,逐级分层地分析,谭老师的爱具体表现在他的动作上。第五自然段中“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孩子”的“撑”字,第七自然段中“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趴”字,第八自然段中“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的“扑”字。同样是张开双臂的动作,作者却用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动词定格了这最后的姿势:“扑”字体现了谭老师的奋不顾身,“撑”字体现了谭老师的无谓豪壮,“趴”字体现了谭老师的忠于职守。抓住了这三个动词,就提炼了课文的纲领,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就能体会到那份博大而无私的永恒的师爱。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标准“要在发展儿童语言的工作当中”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让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品德的陶冶”的目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抓住这些关键字眼,引领学生细嚼慢品,反复体味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中,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让学生通过咀嚼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内心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点一句而活通篇
我们知道,每一堂课都有重点,或为理解内容,或为体会感情,或为领悟哲理。但不论是内容、感情还是哲理,都要表现在以词语为单位的一句句话中。倾筐容易,画龙点睛很难,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似乎更应该寻找画龙点睛的良方。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纽带。许多老师上公开课都喜欢选这篇课文,为这篇课文质朴的语言和质朴的情感所打动。“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是第一部分感受姥姥心灵手巧的中心句。第二部分是感悟祖孙情,围绕三幅剪纸图展开的,这一幅幅剪纸凝聚着姥姥对“我”浓浓的情感,其中心句是“什么样的孩子要拴呢”“用什么才能拴得住呢”等,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当做动物来写,以此来表达“我”的顽皮和对姥姥的浓浓爱意。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受到教育,抓住关键字组织教学,展开学习交流,不但理解了语文,还教给了学生良好的写作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促使学生能够向“反三”的目标进发。
字词句品读教学不是孤立的,应当与课文教学融为一体,与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渗透人文性和工具性,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更永久地感受到感悟词语品读的重要作用,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活力的学科,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捕捉文本中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的精妙之处,语言文字运用经典之处,巧用点石成金的法术,引导学生品读字词句,品悟意情趣,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