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伟
摘要: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但是人们关于文化的理解、认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误识,而文化的发展、交往,又陷入到深刻的误区和误会之中,致使文化的本来面目被形形色色的魅力所遮蔽。追本溯源。文化魅力的产生是由文化自身的属人性、动态性、多样性:矛盾性等特质所决定的。祛除文化的魅力,让文化按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需要对文化的自觉。这是文化祛魅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文化:祛魅: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9-0081-04
人类对“文化”寄托了太多美妙的情感、愿望,但是面对这个词,现在又有十分复杂的心理,因为人类对文化存在太多的误解、曲解,有人就戏称“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来理解和对待文化呢?其实,正确的路径应该是真正地去了解文化本身的属性、发展的历程、未来的走向,而不应该想当然或别有用心地对文化进行人为地解释和操纵。任何一种文化都无外乎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存在,都有其科学性、合理性的一面,但也有其缺陷和不足,文化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化也并不是禁区,我们要理性对待文化本身,把不属于文化的魅力去掉。从而形成正确的、合理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观念。
一、文化“魅”力:重重迷雾的文化意向
文化曾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区域,人们对它的理解、认识处于蒙昧状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新的解读和发展,又给文化产生了新的魅力,这里不乏“神”魅、“愚”魅、“误”魅,从而将文化和人的发展引入新的误区。
(一)文化理解:众说纷纭的文化误解
学术界关于文化的研究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随着19世纪下半叶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兴起,文化问题才真正摆脱了“前科学”状态,尤其是1871年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的发表,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给出文化的概念,自此文化研究广泛传播开来,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进行界定,形成了一个众说纷纭的局面。人们从符号学的角度,把文化看成是符号的系统,从关系论的角度,把文化看成是人与自然双向适应的过程,从程序论和价值论立场出发。文化被概括为“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相统一”等等。尽管文化的概念数不胜数,但一直未形成一个公认的、确定性的概念,反而人们的分歧和争议越来越大。可见,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概念。人们关于文化的理解与解释,对于揭示文化的本来面目不无裨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从不同视野、层面出发的理解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狭隘性,有的理解甚至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引向误区。
(二)文化认识:形形色色的文化误识
文化与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而且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文化,人类就生活在文化之中,小到一言一行、风土人情,大到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提起文化,人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真有追问起来,到底什么是文化,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讲得清楚、说得明白的,事实上,越是人们常挂在口头上的概念,越是认为确定无疑、真正掌握的东西,往往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文化一度被看成是完美无缺的,是美好和光明的化身,然而,世界上并不存在尽善尽美的文化。文化一度被等同于文明,而实际上文化与文明存在本质的区别。文化一度被视为僵化不变的,其实,文化是不断演进的。文化一度被仅仅理解为一个名词,而事实是,文化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
(三)文化发展:愈陷愈深的文化误区
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是为了摆脱环境控制和实现自由而创造的,它自然应该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帮助人类摆脱环境控制和实现自由,但由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局限性。任何现存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其内在结构和功能都存在着不合理性,都存在着自我相关的某些矛盾、错误、缺陷和不足。人类创造了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却愈来愈可能成为束缚人类自身的桎梏,成为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存在。我们把文化的这种自我相关的不合理性和矛盾性称为文化悖论。尤其是,当今世界,文化的低俗、庸俗、媚俗现象甚嚣尘上,文化的商品化、舞台化愈演愈烈,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失相当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惨遭破坏,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人类文化,其发展都存在着严重的误区。
(四)文化交往:难解难分的文化误会
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文化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的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总是在同其他文化对立统一、冲突融合中展开,在接纳和吸收不同社会文明成果中实现。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是推动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通过相互的借鉴和学习,推动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但文化交往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不同文化间在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文化交往中,不同的文化类型如果不能超越各自传统和生活形式的基本价值的局限,从而对其他民族进行客观、公正地解读,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文化误会,进而产生文化隔阂,甚至导致文化冲突。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间的交往非常频繁,但文化中心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大量存在,民族歧视、种族歧视、文化歧视司空见惯,这些错误的文化理念严重阻碍人类文化的进步和繁荣。
二、文化“特”质:追根溯源的文化分析
文化魅力的产生有社会性、时代性、人为性的因素,但追根溯源,文化魅力是由文化自身的属性决定的。具体说来。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属性:
(一)从主体性的角度看,文化具有属人性
文化是一种属人的存在,属人性是文化的最根本的属性,它表征着人于文化的特殊地位,诠释着人之文化界定的“难言之隐”。一方面,人是在文化之中看文化。文化是人的现实的境遇,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更生活在文化环境之中。世界上不存在文化孤岛上的鲁滨逊,人无不是一定文化环境的存在。但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人能够对自身境遇进行认识、创造,从而改善人的生活的条件、方式,推动人不断地解放和发展。但这也不是说,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文化认识和文化创造,文化作为人的本体存在,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阈限,原有的文化传统、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审美旨趣无不对人发生效应。人之看文化,犹如身在庐山之人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另方面,给文化下定义就是定义人本身。文化就是人的对象性存在。文化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人与文化高度相关。内在一致。文化认识实质是对人本身的认识,文化发展是人本身的发展。定义文化实际上是在定义人类自身,而给人类下定义,谈何容易。人类的本质没有定论,人类的历史扑朔迷离。人类的未来不可预期。“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谜团,这就决定了文化的界定、理解、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工作,而形形色色的文化误识、文化误解在所难免。
(二)从历时态的角度看,文化具有动态性
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经产生,从来如此,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文化的现象变化多端,人们的饮食起居、文学艺术、工具器物、风俗习惯等文化表征,随着文化的传播、社会的变迁、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文化的本质同样处在生成、创造之中,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文化本质,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文化的意义也是不断创造和累积的,人类诞生之初,其文化创造力极为低下,文化成果也极少,那时的文化极其简单,文化层面也很薄弱,但是随着文化的创造与积累,文化的意义不断地累积到文化当中,使文化变得越来越丰厚,越来越复杂。由此可见,不同时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尤其是,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文化大变革的时期,伴随着文化的大众化、全球化、网络化,文化的交流愈加广泛和频繁,文化的领域不断拓展和更新,文化日益凸显为人类的生存方式,这就更加大了理解文化的难度。文化的动态性决定了文化必然是难以捉摸、难以把握的。
(三)从共时态的角度看,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文化,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文化,同一国家的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文化,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这样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发展经历、历史遭遇的不同,从而形成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文化。当然,文化多样性除源于客观条件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创造性,人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创造力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即使在同样的自然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下,人类可以进行多元的文化选择和多样的文化创造,“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无法抑制的表达……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压制和窒息它。”从文化本身的客观构成到文化主体的主观认同,文化的多样性可谓不可计数。文化的多样性存在使人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也给文化的认识和交往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四)从存在论的角度看,文化具有矛盾性
文化可以粗略地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文化中满足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和为人提供发展基础的部分,属于形而下的存在,主要包括物质器皿、生产工具、饮食服饰、交通器械等,物质文化最容易模仿和传播,因而其变化速度也最快;制度文化是文化中维持人类社会组织秩序的保障的部分,是介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存在,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大政方针、规章制度、礼仪习俗、程序典章等,制度文化具有权威性,往往不易发生变化:精神文化是文化中用来塑造人的身心、增进人的知识、提升人的境界的部分,属于形而上的存在,主要包括人的精神修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人格素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精神文化是最核心的层面,因而也最难发生变化。从文化的构成看,不难发现,文化是一个矛盾体,它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这就好像老子的“道”的概念:“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从而让人难以把握。
由上可见。文化是一个以人为本、历时态多变、共时态多样的特殊的矛盾体,此外,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进行分析和解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理论,这更加大了文化认识的迷惑性。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一句话:“我们走得太远了,已经忘记我们为何出发。”这尤其适合人类现在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其实文化离人并不远,并不那么抽象,抽象到让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都支支吾吾的地步。文化就是我们如何吃饭走路、穿衣戴帽,如何与人交往、安排生活,如何防暑、御寒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比如中国民俗中,立春要“啃春”、吃春饼,以此感受春天清新的气息。调节漫长的冬天给人带来的压抑的心情;“二月二,龙抬头”,这时候万物复苏,各种生物开始活动,人们在这天理发,北方的一些地区要吃猪头,以祈求新轮回的新气象:五月节踏青、采艾蒿、挂葫芦。是为了在春夏交际这一疾病多发季节,增强人的活动量,祈求人的身体健康;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劳动人民以这种休闲的方式缓解疲惫、劳累的身心,表达收获、团聚的喜悦之情;冬至吃饺子、吃肉,这是为了提高人的免疫力,增强人的体质,帮助人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尽管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盲目性,甚至带有迷信的色彩,但是它们无不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健康和幸福生活展开的。文化与人就是这样的切近,我们之所以说不清文化,是因为我们将它研磨得过于神圣、生僻、遥远,以至于“不食人间烟火”了。
三、文化“祛”魅:去伪存真的文化自觉
自在的进化与自为的优化,是文化进行发展和自我超越的主要途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凭借自身的内在的进化机制,在大浪淘沙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文化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的地方在于,其投入了人的目的、情感、理性,在人为的努力下,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优化的趋势。文化当中负面的存在以及形形色色的魅力,一方面通过自在的进化,进行一种优胜劣汰的新陈代谢,另一方面主要通过人为的优化,得到一种自觉的调试和清理。文化主体不断通过积极的努力推动文化从虚假、扭曲、邪恶中摆脱出来,走向真善美的路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意味,包遵信认为:“文化是人类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和创造。它展现的是真、善、美,是人的美好的心灵。文化的现代化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展翼向自由王国的飞翔。”在人的不断努力和改变之中,文化逐渐变得人性起来,逐渐走向进步和繁荣。与此同时,在一个充满和谐、希望、人性的文化空间,人类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安全和自我实现。
回眸茹毛饮血的蒙昧野蛮时代,追寻人类踏着荆棘淌着鲜血走过的文化足迹,审视当今人类面临的精神空虚、人际冲突、阶级对立、恐怖主义、生态危机之境遇。我们不难得出,人类的每一次文化跃迁都是通过人的能动性实现的。文化魅力的出现由人类文化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以及人自身的盲目性所决定。文化魅力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不可能完全克服和避免,也是人类必须努力克服、削弱、征服、改变的对象,人类文化的主体性正是在与形形色色的文化魅力的斗争中,在不断文化自觉开启的文化超越之中,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虽然文化彻底的和谐、完美只是存在于人类的理想之中。但人类愿意为此而不断努力奋斗。文化魅力也是一种异化。而这种异化的克服将伴随人类的前行。是每个时代的人们所承担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它关涉着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关涉到人们生活的幸福。
其实,文化并不神秘,文化就在人的身边。文化是人的秘密,也是一个民族、一个集体的精华,它是人的诗性的写意,是人的一切力量、智慧、欲望的创造性的展示。文化当中没有别的东西,有的只是人的本真的愿望、诉求。以及现实的力量和创造。因而,文化向人敞开的应该是人性,是人的全面性的需要。文化空间充斥着人性的光辉、理性的光芒,到处是人的情感、理性、愿望、诉求,透过文化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赤裸裸的人性。文化当中也充满着人性的温暖和关怀,它有着古老的先人的智思和勤劳,有着同类的奉献和创造。但是文化与人性并不总是高度一致,文化对人性的悖离,导致文化魅力和诸种文化异化的发生,而且一定时期、一定民族、一定信仰的文化也有它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它的一切的美好超越应有的限度,就会变得残酷、邪恶、偏狭起来。
然而,文化魅力遮蔽和扭曲人性,束缚和限制人的存在和发展。进而导致人和文化的相互的异化。只有通过文化的祛魅,才能克服形形色色的文化异化,让文化按照人性的轨迹发展。不过,文化祛魅没有现成的方法,更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文化祛魅只有通过主体自觉意识的形成,主动地对文化进行批判、反思。从而解开文化神秘性的面纱,还文化以本来面目,祛除文化中人为的妖魅、鬼魅,恢复文化中真正属人的形象,让文化更好地为人服务,让人能够更好地掌握文化。人类对文化的认识、理解,经历了一个从盲目到自觉的过程。伴随人的文化实践的深化和拓展,人的文化主体性不断提升,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日益提高。人类的文化命运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逐渐由被文化所塑造、左右到对文化进行主动的建设、管理和设计。文化祛魅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文化魅力从产生到祛除,文化从着魅到祛魅,反映人类对文化建设从盲目到自觉的过程。
文化自觉是通向文化本来面目的康庄大道。对文化认识不清,也就是对自我认识不清。那么生命就处于一种蒙昧的、无知的、荒谬的、混乱的状态。人类一方面通过对文化的科学性的研究,发现、掌握运用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对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的哲学性研究,发掘文化内在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地对人的认识和实践进行反思、批判、优化。人类正是通过实证性的科学研究以及思辨性的哲学研究,逐渐地直面文化本体,还原文化的本来面目,让一个真实、丰富、人性的文化呈现在人的面前。人类文化的自觉不是头脑发热、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人类深刻的文化思考、文化认识,以及精细的文化研究、文化实践。文化的魅力也不会自动消失,人类对文化认识的盲目性、文化自身的神秘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虚假性,必须依赖于人类的文化主体性的提升,以及有基于此的文化自觉的发挥。
文化自觉是人的觉醒、觉悟,是人的文化主体性的生成和确立。文化自觉应该包括对文化的实质、属性、特征、规律、环境、地位、意义、功能等的认识,基于文化哲学的视野,文化自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本体的自觉,就是对文化自身元素、结构、规律、属性等的掌握,以及对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走向等的自觉认识;文化主体的自觉,也就是对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全面自觉,包括对人的文化力量、文化使命、文化责任、文化理念、文化意识、文化理想、文化需要等的自觉理解;文化环境的自觉,也就是对人类所直接面对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心脑智力环境、国际环境等一切文化环境条件的自觉认识;文化意义的自觉,即是对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文化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自觉理解和认识。
文化自觉也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文化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反思和超越,不断地进行文化的交往和沟通,这样才能在改革与创新、比较和借鉴之中,走向日益完善的道路。但是。对文化的认识,要受到所属时代的、人类自我认识程度的以及本民族文化的阈限和遮蔽。所以说,对文化的自觉不是在每个时代都有其可能性的,然而,今天人类所处的时代,为文化的自觉即文化魅力的超越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期,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人类社会开始由民族史进入到了世界史,人类文化的全方位的碰撞和接触,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文化景观,为文化的科学研究、哲学思考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全球化的视域下,文化的公共性将进一步拓展,文化不仅仅向本民族的人展开,更要向世界人民开放;文化的私密性将进一步减弱,但这种减弱是以文化的传播、扩展为补充、弥补的。在文化的相互了解、学习、借鉴过程中,人们的文化认识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人类的文化实践将进一步升华和拓展,人类文明的脚步将进一步稳健和加快。
文化自觉并非仅是思想的任务,更是一项实践的课题。文化自觉是满怀实践意图的,一切真正意义上理性的文化创造都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实际上。文化魅力不是文化的本色,而是由人的实践上理性的缺失,以及认识上的盲目造成的。在文化自觉远离人类实践的情况下。人对文化处在一种不自知、不自觉的混沌、盲目的状态,文化的演进受盲目的进化规律所左右,必然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这极其不利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而文化自觉打开了人类理性文化实践的大门,让文化不断地走向超越,摆脱各种魅力的困扰,进而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而,文化自觉虽然不是文化祛魅的终结,但确是文化祛魅的开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人类的文化调试、文化批判、文化管理、文化创新、文化优化,以及一切的文化认识和创造都是文化祛魅的手段和途径。是人类通达理想文化状态的必由之路。
总而言之,形形色色的文化魅力遮蔽了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本来面目和正常轨迹,给文化主体带来诸多限制和束缚,这也是文化异化的存在昭示和现实表征。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魅力并非不可认识,也不是无法战胜,通过文化分析不难看出,文化魅力是由文化自身的属性以及人在文化上的盲目无知造成的。要想摆脱这股异己的力量,必须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去实现文化的自觉,从而不断加强对文化的理解、认识和掌控,不断提高文化主体认识、创造、管理文化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文化才能拨云见日、返朴归真,迎来自由自觉的文化发展新阶段。
责任编辑文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