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学外语的时候,有一课就是相互介绍,“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当时只是作为一课来学习,觉得很简单,并没有多想。
后来,这一课在生活中常常被用到,但回答时,也往往并不多想,只是客觀地回答:中国,北京。
直到有一天,我在英国的校园里漫步,忽然觉得说汉语的声音是那么入耳,听到有人在用汉语聊天时,就不由自主地冲上前去问:“你从哪里来?”我深切地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我是那么重要!
身处异域,无论生活是窘迫还是无忧,无论工作是紧张还是从容,乡音,都具一种磁力,帮我们建立一个特殊的朋友圈。
静下来细想,在这个朋友圈中,我们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因为我们具有共同的根。这种对根的认同,让我们感到亲切,感到温暖。
再后来,在和外国朋友交往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相互介绍,自己的出生地、爱吃的食物、爱看的节目、爱听的故事、喜欢的汽车,传统的风俗……通过这种分享,无论彼此国籍如何,我们既会找到共同经验,也会知道有什么故事可以给对方讲,有什么本事可能对对方有帮助……有温暖,有自信,有自豪,也有新收获。
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孩子的未来是属于整个世界的。无论孩子将来走得离我们是近还是远,他都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都要回答“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他会怎么答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简可繁。如果简答,那么得到的理解和认同就会少。如果他对自己,对自己的根文化了解得多,他能给出的答案也就丰富,他的朋友圈会大,他的机会也更多。
当我们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时,在陪伴孩子走出这最初的几步时,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了。
其实,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在帮孩子认识自己:我们叫他的名字,帮他描述自己的感受,饿了?渴了?开心了……渐渐地,我们还会帮他认识周边的人:爸爸喜欢吃辣的,姥姥爱种花,邻家的茜茜姐会跳舞……再后来,我们会和他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家族,我们的节日,我们周边的美景,我们的历史……
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有哪些传统,有哪些意愿,也就是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根,才能更明确自己要到哪里去,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在本期特别策划《国际化育儿的N种方式》中,我们向大家展现了在地球村时代多种多样的养育方式。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但无论最终我们采用的是哪种方式,请都不要忘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