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
很多人都经历过患病就医,如果为你打针的护士和善温柔,尽管她并不漂亮,但你感到打针并不疼痛。如果你是带着孩子看病,更能体会到同样是打针或抽血,为何孩子面对那些态度和蔼的医生和护士会不哭,这就是和善的力量。
最近,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系的助理教授库尔特·格雷等人进行的几项有关联的研究再次揭示了和善的多种作用。和善或友善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而且能让人愉快,甚至能让食物变得更为香甜可口。
三项试验
格雷等研究人员招募了一些志愿者来进行三项试验。第一项是对疼痛感觉的试验。
研究人员把志愿者随机分成三组,二人一组,让其中一人在安全的情况下电击另外一人。不过,研究人员对三分之一的受试者透露,同伴是无意电击他们;而对另三分之一受电击的人透露同伴是有意电击他们;还对最后三分之一的人透露说,虽然同伴是有意电击他们,但目的是为了帮他们赢钱。
结果表明,认为同伴是出于无心(善意)的第一组的人感到的疼痛明显轻于其他两组人。
第二项是对愉快的试验。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坐在电子按摩垫椅上接受按摩,但是启动按摩垫椅分别由电脑和参与试验的志愿者来完成。无论是由电脑还是由人来启动按摩,按摩过程都相同。当然,研究人员传递给被按摩者的信息是,由人来启动开关的是具有善意的同伴。尽管电脑启动按摩椅的过程比人操作更为平稳和有效率,但是所有接受按摩的人表示,由志愿者启动按摩椅开关后的按摩更让他们感觉舒服。
第三项是对食物美味的试验。研究人员分发给每位志愿者一包相同的糖果,上面贴有字条。一半糖果包的字条上写着:这是我专门为你买的糖果,希望它能让你开心。但另一半糖果包上写的是:无所谓,这是我随便买的。结果,凡是接受了写有“这是我专门为你买的”糖果包的人,都认为这包糖果的味道特别好。而品尝另一包糖果的人则感到糖果的味道一般。
原因和解释
尽管格雷等人的研究得出了善意会减轻人的疼痛,让人更愉快,甚至能让食物变得更为甜美的结论,但是并没有揭示其中的原因。当然,这种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心理的,一种是生物的。
过去的研究表明,人体某一部位受伤或受到击打后,人体内分泌和循环系统会立刻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产生疼痛信号。这些释放出来具有疼痛作用的化学物质就称为疼痛物质,主要有:P物质、前列腺素和迟延奇诺素。其中,迟延奇诺素是由胰蛋白作用于血浆球蛋白释放出来的一种物质,含有9种氨基酸,在已知的疼痛物质中作用最为强烈。P物质、前列腺素和迟延奇诺素等会刺激神经末梢,使疼痛信号从受伤部位传向大脑痛觉中心,让人感到疼痛。当然,前列腺素也能加速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
另一方面,人们感到愉悦是因为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正面刺激,如工作获得成果、完成学业、升职、饱食和运动后等,在这些时候大脑和内泌系统会分泌一些愉快物质,如内啡肽、血清素和多巴胺等,刺激人的大脑,产生兴奋和欣快感。
那么,人们善意的行动是增加了人的快乐物质的分泌而让人感到愉快,还是因为减少了疼痛物质的分泌而降低了对痛觉中心的刺激而减少了疼痛呢?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获得答案。
不过,格雷等人的研究提供了解释善意让人愉快的一种新角度,这类似于图灵试验,但是也主要是一种人类心灵感知上的因素。
人工智能的始祖阿兰·图灵认为,要辨别人和机器可以进行一种测试。测试人与被测试人(也许是人,也许是一台装有无所不知的软件的电脑)是分开的,测试人只能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人提任何问题。在测试完成后,如果测试人能够正确地分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就说明被测试者没有通过图灵测试。相反,如果测试人没有分出受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如果这个被测试者是机器,则这台机器就具有人类智能。但是,迄今,还没有一台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
在格雷等人的研究中,由人来操作的按摩会比由机器来操作的按摩会让人产生更强烈的舒服或愉悦感,这说明,人接受同伴的心理感应可能与图灵试验的原理有相似性。但是,这到底是人类的第六感觉(直觉),还是有其他原因,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解答。
尽管如此,善意早就渗透和应用到生活和商业中。例如,食品企业总是把产品与慈祥的老婆婆或微笑的母亲联系起来,因为这能增加消费者的愉悦感,也就能让他们慷慨地掏腰包。而这一点也能应用到生活中,例如夫妻关系,如果能随时表达自己对配偶的善意和爱意,就有可能维持更长的婚姻关系。
善意治病,恶意致病
在生活中,如果表现出更多的善意还可能治病,尤其是心理疾病,例如,治疗抑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里弗赛德分校心理学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积极行为和善意,如帮人买食品或写感谢的小纸条等,是治疗抑郁的有效方法。
然而,也有人认为,对他人友善、表达谢意、乐观思考、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主动帮助人等等,对一般人而言是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有时,这种行为正如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样,只会让人高兴几分钟或10多分钟,所以善意行为的作用不应夸大。
但是,研究人员认为,对普通人可能不值一提的善意言行,对抑郁病人就大不一样。一些人之所以患抑郁是因为他们的正面情绪很少,感到有意义和有价值东西不多。正因为如此,就需要鼓励抑郁患者获得多一些正面情绪。而要获得正面情绪,对他人表示善意和主动帮助他人就是一种最普通和最有效的方法。
而且,善意的言行做起来简单,成本也很低,但效果却很好。现在,全球约有1亿人受抑郁困扰,相当多的人靠服用药物,如百忧解来缓解病情。但是,如果能让抑郁患者接受善意言行的行为疗法,就会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为,抑郁的主要特点是缺少积极情感,感觉空虚、无助。但是,如果让抑郁患者帮助他人或对人亲切和善,就会受到对方的回报和感谢。例如,抑郁患者对伴侣和同事投之以木瓜,后者感到前者的友善行为后,会报之以琼琚。这就会让抑郁患者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积极情绪的作用,感到生活有意义,从而抗御抑郁。
与善意相反,恶意或敌意却能导致人们生病或恶化疾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谢利·泰勒等人招募122名志愿者参与一项试验,观察他们的免疫系统如何随情绪的变化而改变。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连续8天在日记中记录下所有与竞争相关的事情。同时研究人员检测他们唾液中导致炎症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显示,日记中较多记载与朋友或家庭成员发生冲突或工作中竞争性大的志愿者,唾液中促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更高。
此外,完成最后一篇日记几天后,志愿者参加25分钟压力测试,包括完成心算题目和在陌生人面前演讲。唾液检测结果同样显示,先前较多记录消极社交活动的研究对象体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较高。这项研究也表明,运动等与休闲相关的竞争与志愿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没有明显关联,而与工作有关的竞争以及确保至少吸引一名异性注意的压力与志愿者体内较高的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有关联。
这个结果与过去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即促炎症细胞因子在人感受到社会压力时会增加。同时,如果一个人较长时间陷于负面情绪中,就可能诱发与炎症相关的疾病或使炎症恶化,如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抑郁症和某些类型的癌症,或使这些疾病的症状加重。
善意的来源
一个人是否对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善意,既是后天养成(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果及社会环境的产物,也同样具有先天因素。前者已经有很多研究结果予以证实,例如在充满爱心的家庭长大的人对他人和社会所怀有的友好和善意就比那些在充满暴力家庭长大的人更多。但是,一个人对他人友好和充满善意是否也有生物遗传因素呢?现在一项新的研究对这一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亚历山大·科根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有特定基因的人比没有这类基因的人更友善、更关心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陌生人能很快区分一个人是否对人更友善。研究人员请23对夫妇和一些志愿者参加一项试验,研究人员知道这些夫妇的催产素受体基因类型,但是被邀请在试验中作为观察者的志愿者并不知道这些夫妇的基因类型。
研究人员要求夫妇中的一人向另一人讲述自己人生中一段苦难的时光,同时要求观察者观察倾听者20秒,以判断哪些倾听者更具有同情心和更友善。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观察者能说出哪些倾听者更为友善,而哪些倾听者不太友善。事实表明,在观察者认为“最不受信任的”人中,10人中有9人的基因型为AG型或AA型,而观察者认为是“最亲社会的”人中,10人中有6人拥有GG型基因。
研究人员解释说,催产素被称为爱的激素,因为人们在恋爱和做爱时这种激素分泌较多,在这种激素的刺激下,一个人能产生同情心和其他亲社会行为,而且能增强恋爱者之间的情感和亲密关系。但是,催产素基因有不同的类型。研究人员发现,人的催产素受体基因的DNA序列有GG、AG或AA等几种基因型。通过这个试验发现,一般情况下,有两个G等位基因的人被认为更有同情心、更让人信任,也更慈爱。
另一方面,拥有催产素基因AG或AA型的人对他人的关爱和友善心却没有GG型基因的人更强烈。拥有AG或AA型基因的人自己也承认,他们对对方的困境的感受没那么深入,对为人父母的身份也没那么敏感,比较孤独和冷漠。这也证实了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这类基因型的人罹患孤独症的风险可能更高。
因此,要让人们充满善意和爱心,既要从孩子的教育做起和建设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也需要从遗传方面找到原因并加以改进。因为,这项研究也证明,即便是细微的遗传变异也可能会对人们的善意行为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旁人也会清楚地注意到这些行为上的差异。
【责任编辑】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