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每个时代都需要榜样,每个英雄和榜样都是那个民族和时代价值理想的现实模板,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好人典范,都承载着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价值准则,都是归拢世道人心的旗帜标杆。
善行与善政:善政是最大的善行
好人与善行相联系。要想让雷锋式的好人和善行越来越多,必然会涉及的问题是“什么人的善行最能够影响社会风气、引领社会普遍向善”。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固然需要“礼失而求诸野”,最大限度地调动普通群众提高道德素质。但是,明朝吕坤的《呻吟语·治道》告诫:“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君子道德的风向哪边吹,民众道德的草就向哪边倒,社会统治阶层的行为对被统治阶层具有强烈的教化作用,官德不彰,民风难淳。所以,“善政是最大的善行”。
善政,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始终是一个厚重无比的概念。禹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宋代名臣范仲淹说:“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善政就是给人民好处或造福于民的政治。“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所提倡的善政,应该是使人民的利益最大化的执政活动,其要义在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核心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在现实生活中,怀疑却已经成了一部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说: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正在不断损失,“地方政府的话越来越不被相信”。“信任危机”产生于利益冲突。由于少数党员干部官德败坏,一些群众在头脑中预设了对于基层干部和政府不信任的态度,自然会削弱我国社会的道德动员能力。在学习雷锋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善政是最大的善行”,可以极大地振奋人心,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占领道德高地。
好榜样与好观念:遵循人性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引导社会普遍向善
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我们必须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榜样传播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全国各地以培育典型、宣传典型作为社会动员的手段,宣传报道规模宏大,形成上下找好人、学好人、做好人的浩大声势。但我国的榜样教育出现了高投入和高期望值与低“产出”、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根源在于我们树立的榜样没有能够很好地承载人民群众在新时期的价值理想,公众认为先进榜样安贫乐道的舆论导向与时代现实脱节。普通公众理解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奋斗过上好日子。“老是让好人吃亏的体制就不是好体制”。与权力阶层、资本阶层和知识阶层的天然影响力和强势话语权相比,草根榜样在艰难生存中的良心坚守感天动地,但社会影响力又有局限性。
好人与好制度:怎样才能让雷锋式的好人越来越多
弘扬雷锋精神,无疑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各地所树立的好人典型。因此,我们绕不开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雷锋式的好人越来越多”。让道德榜样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特殊走向普遍,宣传好人与建设好制度哪个更有力度?多年来,各级宣传部门下大功夫树立了一批好人典型,有力地宣传了我国主流社会的价值导向。但是,人民群众期望我们把道德建设的重点放在建立引人向善的社会机制,以法律和政策的善良性保护好人,提升人性。宣传好人与建设好制度在理念、途径和具体操作方法上具有较大差异,需要扎扎实实地下一番功夫。
用法律和政策说明道德榜样具有可效仿性和可复制性。国家制定法律和政策的过程实质上是分配和调整利益关系的过程,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原则和标准在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划分利益格局的过程,也是宣示和传播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因为财富、机会和地位这些利益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和恒定的,有限的资源优先满足谁的需要,向谁倾斜,一个社会让谁得到实惠,都是在引导公民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建议由相关政府部门组织社会力量调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树立的著名典型及其家人的生活境况,针对他们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修订制度或调整政策,让这些以自己的牺牲和奉献论证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合理性和政权合法性的老典型生活有保障、有依靠、有尊严,让大家由衷羡慕,自觉向他们学习。
建议开展《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立法可行性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生社团2011年11月就广东佛山“小悦悦被碾轧事件”开展的社会调查中,很多人表示,“凭良心,每个人都想救助;看现实,很多人都心凉。”人们担心:救人如果被讹上了,官司缠身怎么办?伤残之后的治疗和生存怎么办?要以制度来保证好人有好报,不能让好人流血又流泪。完善见义勇为的后续社会保障制度,让为善行付出生命、健康和财产代价的人们没有后顾之忧。
建议立法鼓励“拾金得报”,给予捐助行为后续社会支持,以利传承美德。德国、瑞士等国家的民法典都规定了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当前我国社会,一方面是贫富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是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没有很好地回报社会,反而炫耀性地挥霍财富,加剧了社会心理失衡。这与我们的体制和机制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文为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度课题)
责编/杜凤娇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