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谐城管”到“爱心淮阴”

2012-04-29 00:44:03方华明
人民论坛 2012年9期
关键词:淮阴淮安城管

方华明

四年前,也是这个时间,各地人大代表赴京参加“两会”,而全国40多个城市的代表则齐聚淮安,目的是参观学习淮安城市管理先进经验——“和谐城管”。淮安“和谐城管”的魅力何在?看了这样一组数据便会恍然大悟:当有的城市忙着取缔占道经营、驱赶摊贩时,淮安设立100多个街头便民摊点、600多个修车点,投入3000多辆人力三轮车,解决了2万多人就业……当年,淮安城管摘得了“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淮安把城管动力从满足领导的面子,切换到满足民生诉求上,使城管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因子,为全国城市提供了一个经验范本。”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副秘书长罗亚蒙如是说。

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是淮安“和谐城管”的核心理念,这正是源于当时淮安市城管掌门人、现任淮阴区委书记刘学军浓厚的民生情怀。

“爱心淮阴”的核心理念:“温暖穷人论”与“人民幸福观”

人民论坛:刘书记,您能否给我们具体阐述一下“爱心淮阴”的核心理念以及产生的过程?

刘学军:淮阴是母爱之都,是一代兵仙韩信和华夏贤母漂母的家乡。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漂母是一位普通村妇,以漂洗丝絮为业,与韩信无亲无故,但在韩信少年孤苦无助时却慷慨分食与他。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备下千金回乡报答漂母,可漂母已经去世,于是韩信命令十万大军堆出一座世界罕见的东方母爱金字塔,留下了“一饭千金”的千古佳话。无名无姓的漂母成为华夏母爱、博爱无私的文化符号,成为淮阴爱心文化之起源。

新时期,在党中央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指引下,我们大力传承历史文脉,融合时代发展元素,弘扬新时期具有淮阴特色的爱心文化,把“爱心淮阴”建设作为淮阴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和生动实践。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干部的评价指数、群众的幸福指数、社会的文明指数得到明显提升,努力把淮阴建设成为东方母爱圣地、爱心文化宝地、惠民富民福地、跨越发展高地。

人民论坛:听说您到淮阴上任不久,就提出了让人津津乐道的“温暖穷人论”?

刘学军: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生活贫困的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2008年我到淮阴区履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往农村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后来,经我们反复研究,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作出了“淮阴可以有穷人,但绝不允许有得不到党和政府温暖的穷人”的这句政治承诺。除了每年按照上级要求开展访贫问苦活动之外,我们还搭建多种平台,让机关干部下基层,多一些与贫困老百姓接触的机会,体会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2011年元月,淮阴区在全区机关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了“结千家亲、暖万人心”主题活动。活动期间,全区2402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困难群众家中实行一对一结亲,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今,“结千家亲、暖万人心”活动在淮阴已经常态化。此外,我们还成立了爱心淮阴救助协会,设立总体规模为2000万元的“爱心淮阴慈善救助金”,用于政府保障渠道之外救助特困群体。

人民论坛:您在全区十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上还提过 “人民幸福观”吧?这也是您在提前建成全面小康新淮阴征程中的工作目标吗?

刘学军:“人民幸福观”就是“让淮阴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这是我们对“淮阴可以有穷人,但绝不允许有得不到党和政府温暖的穷人”理念的升华,也是我们全区广大干群持之以恒追求的奋斗目标。我们在2011年6月召开的区委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2014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比全省提前1年,比全国提前6年。在2011年底召开的区委十一届二次全委会上,我们又根据淮阴实际情况,提出小康目标再提前,力争在2013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将大力实施“工业淮阴、生态淮阴、开放淮阴、爱心淮阴、创新淮阴、阳光淮阴”六大战略,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外向化、成果普惠化、社会文明化、管理透明化”六大进程,努力让淮阴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爱心淮阴”的战略: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人民论坛:有爱民之心,还应该有惠民之力。能否具体谈一下您的“民生比例说”?

刘学军:连续四年淮阴新增财力中实际用于民生的部分达到75%,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抓项目,抓经济,抓发展,有钱才能好办事,办更多的好事。

以往乡镇不强,群众不富始终制约着淮阴区快速发展步伐。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我们不是靠热情,不是口头上的关心,而是实打实。2008年6月,我到淮阴的第三个月,就在全区上下启动了“脱贫、破零、超千”三大攻坚工程。后来,我们又适时将三大攻坚工程提升为“富民壮村强乡镇”新三大攻坚工程。2010年底,近3万户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万元,乡镇财政收入全部超千万元。

人民论坛: “爱心淮阴”建设未来将如何推进?

刘学军:“爱心淮阴”目前已经成为淮阴的六大战略之一。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实现群众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继续将每年财政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让加快发展的过程成为惠泽群众的过程,让城乡居民切身感受到收入年年都有新提高,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一是让人民生活更富裕。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让弱势群体实现就业谋生、自主创业者发展壮大、干部群众收入逐年提高,确保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二是让社会事业更繁荣。大力弘扬爱心文化,努力形成干部感恩、群众互助、社会包容的和谐阳光心态,将“爱心淮阴”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品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围绕2013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坚持教育优先不动摇,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努力让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考上理想学校,考出家庭希望。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优化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村村通公交。三是让基本保障更有力。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覆盖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住房问题。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健全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协调机制,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发挥好“爱心淮阴”慈善救助金的作用,真正让弱者有所助。

采访感言:仁爱是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淮阴,仁爱之心演绎了更多含义。 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现,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一种行动,一种理念。诚如刘学军所说,“爱心淮阴”建设是一种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坚持常怀感恩之心,深怀爱民之心,倡导清廉之风,将“亲民、爱民、惠民”的理念深深镌刻在淮阴干部队伍的旗帜上;“爱心淮阴”建设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生实事,坚守和践行“淮阴可以有穷人,但绝不允许有得不到党和政府温暖的穷人”的政治承诺,让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民众;“爱心淮阴”建设是一种守土有方的发展责任,坚持以斗志的大激发、思想的大解放、形象的大提升,把“爱心淮阴”建设根植于跨越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争先崛起的行动中。

责编/徐艳红美编/石玉

猜你喜欢
淮阴淮安城管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0
城管执法的“民生温度”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一饭千金
梨园寻梦淮安缘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8
凝眸古城淮安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6
淮阴:母爱之都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48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46
淮阴:活跃着一支“老兵”调解队伍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32
城管递烟执法,无需批评却要检讨
背水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