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古陶瓷的旧貌特征,并通过分析仿古瓷的做旧技术,为仿古砖的新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陶瓷;仿古瓷;做旧;仿古砖;新产品研发
1 前言
随着陶瓷装饰用喷墨打印技术的推广,使得人们对陶瓷砖新产品图案及设计的模仿越来越容易,陶瓷砖同质化现象可能日趋严重。陶瓷砖生产企业在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不仅要考虑新产品的装饰效果、差异化程度,而且需要考虑被模仿的可能性和技术壁垒的高低。
仿古砖通常指釉面以哑光为主,色调以黄色、咖啡色、暗红色、土色、灰色、灰黑色等为主的有釉砖。欧洲人习惯称仿古砖为“Rustic”,特定指上釉瓷质砖。“Rustic”译成中文为:乡村风味的、质朴的、粗犷的、粗面的,因此,这也表示仿古砖的色彩和外貌着重体现的是重归大自然的风格。由于仿古砖蕴藏文化底蕴、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装饰手法,使其成为欧美市场的瓷砖主流产品,尤其是仿古砖引入中国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
在19世纪,甚至20世纪之前,中国的制瓷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成为这些国家争相研究和模仿的对象。古陶瓷是一种会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增值的财富,其中的珍贵品种更是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2]。为了满足普通人欣赏古陶瓷的需求,陶瓷的仿古做旧在中国陶瓷史上古已有之。其实早在明代中后期,即成化、正德以后,后代仿前代就已在景德镇官、民窑中逐渐形成规模。清康、雍、乾三朝、晚清道光、光绪直至民国官窑和民窑仿古一直方兴未艾,但只是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形式的延续。利用仿古瓷作伪以假充真,只是近百年的事[3,4]。古陶瓷做旧,就是利用各种手段使新烧制好的陶瓷或者是近代烧制的陶瓷具有“岁月感”、“沧桑感”。仿古瓷的做旧技术可以通过消化、吸收、改进,应用到仿古砖新产品的研发中。本文通过介绍古陶瓷的旧貌特征,分析仿古瓷的做旧技术,为仿古砖的新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2 古陶瓷旧貌的特征[5-7]
古陶瓷的旧貌分两类,一类是“生坑”,即出土品;一类是“熟坑”,即传世品。
2.1釉表光泽火气褪尽
古陶瓷器因年深日久而“火光”下降,釉面温润柔和。
2.2水锈
长期埋在地下的陶瓷,其表面多粘附着一些灰白色、铁红色或铜绿色的沉积物,多显水痕形状,俗称水锈。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盐类物质、氧化铁或碳酸铜等。
2.3土蚀或土锈
由于受到地下水及酸、碱、盐等物质的长期侵蚀,陶瓷器物的表面、彩绘层或胎体的表面或局部失亮,这种现象就是土蚀。有些泥土变得坚硬板结,牢固地粘结在器物表面,凝固成不同形状的土疤,这种土疤便是土锈。
2.4“蛤蜊光”
低温铅釉和含铅釉上彩受外界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的脱玻化现象,会在其表面形成碳酸铅和硅酸盐类膜状物。这种透明无色膜状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增厚,其外观形状类似于天然云母。当他们达到一定厚度时,会对光线产生干涉作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蛤蜊光”。
2.5“银锈”
产生“蛤蜊光”的透明无色膜状物进一步增厚时,对光线的干涉作用也不断增强,以至于会有一层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出现,这就是“银釉”。它的层次多少不一,多则二三十层,少则八九层,每层厚度约3μm,用刀轻轻刮几下,就可以刮去。银釉不同于器物上的其他污垢,一般不予清除。
2.6剥釉
剥釉即釉面剥落,最易发生在那些胎釉结合不牢的品种上。如:汉绿釉、唐三彩、磁州窑器等等。自然的釉面剥落是由里向外发生的,首先是釉与胎之间产生自然分离后才有可能剥落。自然剥釉有两大特征,一是剥釉后的露胎处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凹凸现象;二是剥落后的釉面边缘与胎骨之间相互垂直。
2.7浸色与污染
浸色是向釉的开片内浸染特有的颜色,如仿哥窑釉的“金丝铁线”。污染是将器物表面浸染上陈旧的黄褐颜色。
3 古陶瓷的做旧手段[2,5,8]
3.1光泽处理
3.1.1物理光泽处理法
(1) 压光法
压光法多用于无釉陶器表面的上光。具体方法是:先用热吹风机或烘箱把着色部位加热到60~70℃,涂上一层石蜡或川蜡。首先把蜡涂在布上;再用布摩擦着色或仿釉部位;然后用坚硬光滑的工具(如玉碾子、玛瑙碾子)在其表面擀压,直至出现理想光泽;最后再用绸布擦拭。这种办法会留下细微的痕迹,细心观察便能发现。最近几年,又新采用一种高细砂来打磨,做旧的仿古釉面需在高倍放大镜下才可发现。
(2) 抛光法
抛光法使用得最多,分手工抛光和机械抛光两种。手工抛光是用绸布蘸取磨膏,在仿釉表面柔抛处打,然后用汽油和乙醇分别清洗抛光部位,必要时可再上点石蜡或川蜡,并用绸布进行抛打。用这种方法抛打出的光泽比较柔润。另外,还可以用技工打磨机和高速涡轮牙钻机进行抛光,这多用于明清瓷器的修复。机械抛光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提高抛光质量,抛出来的光有较好的釉质感觉。顺着太阳光线,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古陶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陶瓷则无这一现象。
(3) 罩光法
罩光法是在仿釉涂层表面喷涂一层上光涂料,目前比较好的上光材料是热固型丙烯酸上光漆,涂层透明无色光亮。喷涂后要烘干固化,固化后的涂层可用抛光膏打磨,效果会更理想。采用这种方法加工过的瓷器表面,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加工时留下的有规律的运动轨迹。
(4) 手磨法
手磨法是瓷器出窑后,以汗手盘磨数月,直至消去刺眼“火光”。但此种手法耗时费工,且须仔细周到,现已不多见。
(5) 水磨法
水磨法是将器物放在不断流动的水下,用流动的水摩擦釉面,消去“火光”。
(6) 油磨法
油磨法是先用浆砣轻轻擦磨,复用牛皮胶舵沾油磨之以消除细痕,使釉面平滑润泽。
(7) 涂抹油渍法
涂抹油渍法就是将厨房中油烟机里面的油渍,用海绵蘸取,涂抹在陶瓷表面,一个小时之后再擦干净,重复操作数次可以使陶瓷釉面哑光,而且没有磨损的痕迹,此办法成本非常低廉。
3.1.2化学腐蚀法
(1) 酸浸法
因为陶瓷的釉为硅酸盐,形成光泽美丽的透明玻璃感釉面,用醋酸、氢氟酸、硝酸、草酸等能与硅酸盐起反应的酸液浸泡瓷器就能造成釉面腐蚀,使釉面黯淡,出现混浊感,从而消去“火光”。有的不浸泡,直接用沾酸的抹布反复擦釉面,也能达到效果。此种手法弊病在于酸对釉面腐蚀过于强烈,使釉色失透,光泽过于黯淡,甚至呈乳浊状,与自然形成的“蛤蜊光”有天壤之别。在高倍放大镜下可显现出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2) 混合浸法
混合浸法是将几种溶液混合在一起使用,例如,用醋酸浸后再用茶叶水、草木灰水等浸泡。这样不仅能消去“火光”,还能浸出各种各样的污渍,让人误以为是长期使用所至。釉陶和吸水率较高的瓷器经乙酸处理后,其残留物极易被胎体吸收。用热水浇洗器物表面,就会散发出辛酸气味。
(3) 氧化法
用强氧化剂高锰酸钾使釉面氧化,除表面呈微微红色外,其余特征与酸浸法处理后一致。用水将器物冲洗干净,过多使用高锰酸钾,会使水呈紫色。有时用手指醮点水一摸,手指也会被染成紫褐色。
(4) 消光剂消光法
消光剂消光法是在配置的釉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氧化锌、氧化锆等消光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只要发现器物釉中的某些金属氧化物含量超出正常值,就可断定它是现代仿品。
(5) 土埋法
土埋法就是将新瓷埋入细泥,经过数天取出用干布擦去,如此往复数次后可见釉面有发黄的老色。
(6) 高压蒸煮法
高压蒸煮法就是用茶水加少许碱把瓷器久煮去掉浮光。近几年则是将新仿品放到高压锅内蒸煮,也可达到釉面失光做旧的目的。
3.2制作水锈
明清以后的瓷器上很少有水锈,作水锈的主要对象是距今年代较远的出土陶瓷器。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3.2.1铺撒法
用毛笔蘸取适量稀释的硝基清漆,在需要做水锈的部位薄薄地涂一层(如水锈显流挂状,可把料液蘸得饱和一些形成留痕),未完全干时,将滑石粉或其他体质颜料粉末铺撒在上面,干燥后把浮粉清除干净即可。在做水锈时,也可以适当加入其他颜料或撒上一点黄土,与土锈同时进行。虽然表面很像,但用刀具一刮,便知真伪。
3.2.2复分解法
在需要做水锈的部位涂上一层硅酸钠水溶液,待涂层干燥后,用5%的稀盐酸在涂层表面刷一遍;硅酸钠遇盐酸后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白色盐类物质,最后用清水冲洗以下作锈部位,除去没有反应的化学物质和多余的盐分即可。
3.3制作土锈
3.3.1土埋法
将仿制的陶器埋入地下水丰富的黄土中,埋数月后,取出晾干,反复数次,便可生成土锈。埋在古陶烧制旧址或古墓中,则效果尤佳。此种手法弊病在于,土锈生成时日尚浅,与陶器结合不紧密,用指甲或刀刃轻刮就会脱落,而真土锈决不会有如此现象。
3.3.2加热法
将陶器烤热,再将取自古陶旧址或古墓的土掺以白矾,趁热反复涂抹,直到颜色与出土无异为止。此种手法的弊病也存在结合不紧密现象。另外,若以加碱开水冲洗,土锈会全部脱落。
3.3.3涂泥法
将泥土放到特制的中药中煮20h,然后将得到的泥浆涂抹在陶瓷表面。经过这种处理的土锈与出土土锈极为相似,且与陶瓷紧密结合,即使用利刃刮削,也不易脱落。
3.3.4胶泥法
先将陶瓷玻璃胶和泥土混合搅拌成粘稠状,涂抹在陶瓷表面,然后将燃烧的报纸加热、扑打陶瓷表面。所制成的土锈与陶器紧密结合,而且黑色的纸灰会深入泥土中,更显岁月的痕迹。因为有玻璃胶的存在,遇高温会发出玻璃胶燃烧的气味。
3.3.5上色法
首先在陶器表面先涂刷两遍虫胶漆,然后以虫胶漆调矿物颜料浸泡陶器作成底色;最后表面施白芨汁作土锈。此种手法作出的陶器遇热水,作伪痕迹便一览无遗。至于补修器、拼接器,其接缝处土锈不会与原物凝结为一,细加辨别,不难看穿。
3.4制作“蛤蜊光”
可以使用先进的真空镀膜法制作“蛤蜊光”,类似于光学眼镜片上的金属镀层,只要将两种不同性质的金属交替镀在釉面上,当镀膜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出现漂亮的“蛤蜊光”。或者用“电光水”制作“蛤蜊光”,它比真空镀膜法更简便易行。因为人造“蛤蜊光”的电阻值与天然“蛤蜊光”的电阻值是不同的,可使用表面电阻仪器来鉴别。
3.5制作“银釉”
3.5.1复分解法
做“银釉”,可以采用复分解法,并结合喷涂、刷漆等着色法,综合加工而成。其方法是:在器壁需要做银釉的部位,先涂上一层加有适当云母粉的硅酸钠溶液,再涂稀盐酸,硅酸钠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后,会产生一层带有云母光泽的盐类物质,然后用清水冲洗一下。按上述方法反复做2~3次,使附着物逐渐加厚。如果感觉涂层表面的金属光泽强度还不足,可制取少量微粒银粉,加在稀释的醇酸清漆中制成涂料,在“银釉”表面再涂一道,可提高涂层的金属光泽。
3.5.2涂料法
使用指甲油和白色涂料可以制作“银釉”。鉴别时可向上擦一点水,真正“银釉”遇水后会自然退色,露出釉质的本来颜色,涂料做的“银釉”则不会退色。
3.6制作“剥釉”
采用人工手段用钢或电动刻刀强行将釉面剥离胎骨也是人们常用的做旧方法。自然剥釉由里向外发生的,首先是釉与胎之间产生自然分离后才有可能剥落,而人工剥釉的作用力是由外向里,釉与胎之间并未产生分离现象。人工剥釉的特征有:一是剥釉处的露胎部位,表面凹凸不平,有许多麻坑;二是剥落后的釉面边缘与胎骨之间呈梯形,下窄上宽.如果釉质较厚,在显微镜下观察釉面边缘,还会发现有类似玻璃受硬物冲击破裂后所产生的波浪形贝壳纹[6]。
3.7浸色与污染
3.7.1浸墨法
即用墨汁浸染釉面,并使之进入开片的缝隙中,然后再将表面墨汁用水清洗干净,产生“铁线”效果。目前,用浸墨法制作的“铁线”,色泽单调缺少变化,与古代真品“铁线”存在一定差别,容易鉴别。
3.7.2高锰酸钾浸染法
先将器物浸泡在天然树脂中,经过数天饱透后取出,用水清除表面浮胶,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染。高锰酸钾与天然树脂相互作用、会在器物表面形成黄褐色污垢。如果釉面有开片,其缝隙可呈现黄褐色“金丝”效果。做旧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器物,釉面的气泡和开片中往往会有高锰酸钾残留物存在。用显微镜观察器物釉面,如果气泡和开片中有紫红色物质,即为高锰酸钾残留物。用棉签蘸取草酸溶液,轻轻涂于黄褐色旧渍或“金丝”上,如果颜色迅速退去,即为高锰酸钾浸染的旧貌。
3.7.3沥青溶液做旧法
首先将沥青溶解于汽油中,然后将沥青溶液涂于器物表面,待汽油挥发后,再用去污粉等清洁剂将多余的沥青清除掉。此方法多用于仿造传世品的旧貌。可用棉签沾取120#溶剂汽油涂抹污渍,如果污渍被立刻溶解,即是沥青溶液做旧。用沥青溶液加工出的“旧貌”,色泽单一,缺少层次感,有时还有刷涂痕迹。
4 对仿古砖新产品研发的借鉴意义
古陶瓷釉表具有光泽火气褪尽、水锈、土蚀或土锈、“蛤蜊光”、“银锈”、剥轴、浸色与污染等旧貌特征,而光泽处理、制作水锈、制作土锈、制作“蛤蜊光”、制作“银釉”、制作“剥釉”等仿古瓷做旧技术本质上是通过模仿而得到胎体、釉彩的“岁月感”、“沧桑感”的装饰效果。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消化、吸收、改进,应用到仿古砖的新产品研发中,可能创造出比凹凸模具、喷墨打印、干法施釉更加逼真的装饰效果和更高的技术壁垒。
与此同时,仿古瓷的制作不仅要考虑到胎体、釉彩的“岁月感”、“沧桑感”,而且要考虑到器型、纹饰以及历史文化。仿古砖也需要考虑到不同设计主题,如现代简约风格、自然风格、田园风格、欧式风格、中式风格等,以及这些主题与产品图案设计、颜色组合、局部的仿真、材质、纹理、光泽、触觉等因素相互协调的情况。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仿古砖新产品的设计也需要考虑不同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行为、消费需求、社会人文情怀、环保意识以及精神追求等要素。
参考文献
[1] 俞康泰,李雯.仿古砖浅论[J].陶瓷,2008,(10):55-57.
[2] 龚德才,何伟俊.古陶瓷常见作伪手法及鉴别[J].东南文化,2000,
(04): 103-105.
[3] 罗学正.“谈虎色变”的仿古瓷[J].艺术市场,2005,(07):62-63.
[4] 黄萍. 关于仿古瓷的几个热门话题——与罗学正教授对话[J].
古玩,2006,56-57.
[5] 奚三彩,欧阳摩一等.陶瓷砖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6] 毛晓沪.解读古陶瓷旧貌[J].收藏家,2003,(06):59-66.
[7] 毛晓沪.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J].收藏家,1994,(06): 47-50.
[8] 李伟君.仿古瓷与古瓷的鉴别[J].中国检验检疫,1994,47.
The Aging Method of Ancient Ceramic and its Reference to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f Rustic Tile
HU Jun
(National Center of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for Ceramic, Sanitary and Plumbing Fixture, Foshan 52822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eramic.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faking methods and aging methods of ancient ceramic, this paper provided reference to research and develops new products of rustic.
Key words: ancient ceramic; imitation of ancient ceramic; aging method; rustic til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