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林
一旦政治体制存在有规则有责任之名但无规则无责任之实的情况,不仅导致政治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出现运行不畅、流于空转的危险,而且导致降低执政党和政府合法性的危险。因此,即使现实生活中书记“暗访”的绩效很显著,也不能成为一种常态
近日,媒体报道了广东徐闻县县委书记钟力将暗访当作一种工作手段,比如扮菜贩督察警风,探窝点打击私彩,暗访网吧救少年,扮的哥了解治安,并针对暗访中发现的情况,相继推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举措,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作为县委书记,能一扫官僚作风,身先士卒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更把科学决策建立在坚实的民情民意民心的基础之上,确实难能可贵。而且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和工作方法,提升了机关的工作绩效,密切了干群关系,巩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在肯定之余,不免让人也心生一些疑惑,甚至让人产生一种时空错位之感,仿佛又回到了前现代政治时代,即皇帝靠明察暗访,或者排遣钦差大臣巡视,纠正官员鱼肉百姓的惯常做法。
深究“暗访”书记背后的时空错位之惑,有三个非常值得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因素:首先,当代中国理性官僚制体系的运作频现与现代政治基本原则相悖的“潜规则”。现代政治是建立在规则和责任这一基本原则之上的,即严格的金字塔式官僚制结构与理性化规则、官僚制结构体系中官员对上级负责与官员队伍对民众负责,也就是说,现代政治强调通过制度化的规则体系和赏罚分明的问责体系,推动既有理性官僚制体系与官员队伍自觉地按照规则行事,自觉地向老百姓负责。一旦政治体制存在有规则有责任之名但无规则无责任之实的情况,不仅导致政治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出现运行不畅、流于空转的危险,而且导致降低执政党和政府合法性的危险。因此,即使现实生活中书记“暗访”的绩效很显著,也不能成为一种常态,而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当然,这种补充手段非常必要,这是因为现代政治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遭遇到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理性官僚制体系内部的官员有一种日趋脱离代议机关以及社会大众监督与控制的趋势,出现了一种自我维护、自我运转的“铁幕”特性,进而呈现出不管民众死活而自我感觉良好的封闭化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自上而下和自外而内的明察暗访式有效监督手段就有其独特价值。在当代中国,这种“暗访”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我们还是要把眼光和重点放在完善既有理性官僚制的规则体系与问责体系之上,这才是正道。
其次,当代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多达五个层级的管理链条,以及盛行多年而难以得到有效改变的以GDP崇拜为中心的政绩观,必然导致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人为遮蔽、扭曲与异化等失真现象的加剧,“报喜不报忧”的邀功和遮丑心态可以通过“民谚”得到部分印证。本来理性官僚制体系就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上下信息不对称、内外信息不对称,而这种失真的信息传递机制与暗箱操作的信息披露机制经过彼此长期的强化,催生了上级决策机关和民众无法真正掌握实际情况的可能,其结果又助长了“暗访式”、“卧底式”考察与巡视的强大威力。有鉴于此,借助于微博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大推进机关信息流程再造进程,是矫正理性官僚制体系中信息传输与披露频现失真的有效良方。
此外,理性官僚制体系存在的自我封闭与信息传递失真的现象,一旦遭遇现实决策过程中的长官意志,会直接导致决策偏离社会大众需求、偏离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倾向,恰恰这种“决策时乱拍脑袋、许诺时乱拍胸脯、出了问题时拍屁股”的“三拍干部”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我们除了要深入检讨这种干部能够被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的原因和机制外,还需要把重点放在建构科学的决策体制之上,同时始终坚持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大旗,一切决策工作以民情民意民心为依归,真正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从而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李逸浩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