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艳,郭本玉,陈翔春,张 晨,陈兴时
(1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上海 201822;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神经生理室,上海 200030)
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各种老年性精神疾病开始备受关注。由于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增多,老年抑郁症(senile depression,S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有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中,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为9.7%~10%[1]。因此,有必要对我国SD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对SD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而对严重患者及有自杀企图的患者,往往合并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治疗,由于MECT的安全性远高于传统的电抽搐治疗,禁忌证相对较少,因而广泛应用于精神科临床。
非匹性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和 P300是目前最常用的2种研究大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诱发电位[1]。P300是测定注意、记忆、感觉、学习、推理等高级心理活动的电生理指标[1]。MMN是一种内源性成份[2],主要反映大脑对刺激物理特征发生改变时进行的认知加工,尤其是听觉皮质及皮质的听觉联合区对刺激的自动加工,为近年来研究之热点。为探讨SD患者MECT治疗前后的MMN和P300变化,故进行本研究。
入选来自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的SD患者38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64.3±6.4)岁;平均病程为(4.3±3.3)年;Hamilton抑郁评定量表评分为(24.2±3.8)分。患者经2名高年资医师确诊,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心境障碍、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3],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和痴呆患者。
在2012年1月—2012年10月间,另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职工或社区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共45名,男24名,女21名;平均年龄为(63.9±5.9)岁。入组时均身体健康,无智能缺陷、酒精和药物滥用史或精神疾病家族史。
1.2.1 试验参数 MMN和P300测试均采用oddball范式,由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记录。记录电极置头皮中央点(Cz)部位,前额正中央接地,两耳垂置参考电极。各受试者于上午8:00~12:00参加试验。试验时要求受试者放松、闭目并集中注意力等待刺激的出现。标准刺激为500 Hz、80 dB的纯音,出现概率为0.8;偏差刺激为2 000 Hz、85 dB的纯音,出现概率为0.2。刺激间隔(ISI)固定在1 s。一轮试验中2种刺激出现的总数为200次。第1轮试验不要求受试者默记偏差刺激,为MMN测试;第2轮试验要求受试者默记偏差刺激出现的次数,为P300测试。试验前统一指导语,试验时固定操作人员。脑电活动伪迹由仪器自动排除。
1.2.2 测量指标和分析指标 测量MMN和P300的潜伏期(即刺激开始到各成份最大波幅值点横轴的直线距离,单位ms)和波幅(即基线到波峰的垂直距离,单位μV)。由偏差刺激诱发的认知电位(CP)减去标准刺激诱发的CP,将得到的波形中位于潜伏期100~200 ms范围内的最大负相波确认为MMN。由偏差刺激诱发的CP波形中,将位于潜伏期250~450 ms范围内的最大正相波确认为P3b(为P300主成份)。分别测定MMN和P300的峰潜伏期和基线-峰波幅。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用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用配对t检验进行治疗前后差异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正常对照者相比,SD患者的MMN潜伏期延迟、波幅下降;在P300靶刺激方面,SD患者的潜伏期P3延迟、波幅下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8例SD患者在MECT之前接受MMN和P300检查(治疗前),在做完12次MECT治疗后再次接受MMN和P300检查(治疗后)。经MECT治疗,患者的MMN潜伏期N2和P300靶潜伏期P3均有所前移(P<0.05),但P300靶波幅P3明显下降(P<0.05)(见表2)。
表1 SD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MMN和P300主要指标比较[例,(±s)]
表1 SD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MMN和P300主要指标比较[例,(±s)]
P组别 n 300 MMN潜伏期(ms) 波幅(μV)靶潜伏期P3(ms) 靶波幅P3(μV)45 191.6 ±20.1 8.3 ±1.5 349.0 ±40.0 5.2 ±1.3 SD 患者 38 207.4 ±26.9 4.0 ±1.6 371.1 ±49.4 2.1 ±1.1 F 值 3.06 12.60 2.25 11.61 P值正常对照者<0.01 <0.01 <0.05 <0.01
表2 SD患者MECT治疗前后的MMN和P300比较[例,(±s)]
表2 SD患者MECT治疗前后的MMN和P300比较[例,(±s)]
P组别 n 300 MMN潜伏期N2(ms) 波幅P3(μV)靶潜伏期P3(ms) 靶波幅P3(μV)38 207.4 ±26.9 4.0 ±1.6 371.1 ±49.4 2.1 ±1.1治疗后 38 193.0 ±29.1 6.9 ±2.0 359.1 ±50.1 1.0 ±0.6 t值 2.24 6.98 1.05 5.40 P值治疗前<0.05 <0.01 >0.05 <0.0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为重要特征,伴有焦虑、激越、无价值感、自杀观念、精神运动性迟滞、各种躯体症状及生理机能障碍。据《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20年)》,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的最低估计为2%,其自杀率为10%~25%,且复发性率高,年复发率为30%,其中30%严重者需住院治疗。中国卫生部的十五精神卫生规划已将抑郁症作为三个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自杀将可能成为中国总疾病负担的首位。有报道,老年人的自杀率是普通居民的6倍,其中50%~70%是继发于抑郁症,故SD已成为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它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最受重视的成份之一。自从80年代Roth报道精神分裂症和SD患者有P300波幅降低以来,已有较多研究重复地发现SD患者P3波幅下降及潜伏期延迟,且研究经久不衰。我们复习了最近10年21篇较有影响的关于SD患者的P300的研究报道[1],大多采用听觉刺激,少数应用视觉,均得到 P300改变肯定结果[1,4-9]。P300反映受试者对刺激的接受、处理及反应等认知过程,是注意、感知、记忆、判断和思维的总和。该方法不受刺激的物理特性影响,其波幅和潜伏期能客观地反映受试者的认知能力[8]。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患者组的听觉P300靶潜伏期P3延迟、波幅下降,与上述报道基本吻合。而经过12次MECT治疗后,患者的P300靶潜伏期P3有所前移,但靶波幅P3明显下降。P3波潜伏期与刺激的思维评估过程相一致,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大脑对外进行信息加工这个认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SD患者P3波潜伏期延长,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注意力、记忆力缺陷及认知加工缓慢[1]。
MMN由Naatanen等于1978年首先报道,近年开始应用于精神疾病的研究[1]。与 P300相比,MMN无需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主动辨认伪差刺激,可反映受试者对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的自动识别过程,由于这一试验模式避免了受试者是否能配合试验这一因素,使其临床应用优势显现[1]。MMN反映刺激与刺激之间的异同,刺激偏离程度增大,MMN波幅增高、潜伏期缩短。Kathman于1995年报道抑郁症的MMN潜伏期后移及波幅降低[10],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提示SD存在刺激识别能力的损害。
近年有学者报道,经过MECT治疗后,随着症状缓解,MMN和P300及其他生理指标会发生变化[11]。本研究发现,经过MECT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MMN潜伏期N2和P靶潜伏期P3有所前移,表明认知功能有所恢复。P300波幅反映大脑信息加工时有效资源动员的程度,被认为是反映受试者认知功能最有价值的电生理指标。靶波幅P3治疗后仍明显下降,提示SD患者存在某些不可逆的认知损害。我们认为,MMN和P300联合应用可作为MECT治疗SD监测的有价值的指标。
[1]沈渔村主编.精神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87.
[2]陈兴时,张明岛.认知电位研究的新指标-非匹配负波[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8:229-231.
[3]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184-188.
[4]Vandoolaeghe E,Van Hunsel F,Nuyten D,et al.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in major depression:prolonged P300 latency and increased P200 amplitude[J].JAffect Disord,1998,48:105-113.
[5]Polich J,Herbst KL.P300 as a clinical assay:rationale,evaluation and findings[J].Int JPsychophysiol,2000,38:3-19.
[6]Olincy A,Martin L.Diminished suppress1ion of the P50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 bipolar disorder subjectswith a history of psychosis[J].Am JPsychiatry,2005,162:43-49.
[7]Neu P,Bajbouj M,Schilling A,et al.Cognitive function over the treatment course of depression in middle-aged patients:correlation with brain MRI signal hyperintensities[J].JPsychiatr Res,2005,39:129-135.
[8]Harmer CJ,Bhagwagar Z,Cowen PJ,et al.Acute administration of citalopram facilitates memory consolidat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J].Psychopharmacology(Berl),2002,163:106-110.
[9]Charles G,Hansenne M.P300 slow potential.Clinical interest in 3 mental diseases and neurobiology:a review[J].Encephale,1992,18:225-236.
[10]Kathmann N,Wagner M,Rendtorff N,et al.Delayed peak latency of themismatch negativity in schizophrenics and alcoholics[J].Biol Psychiatry,1995,37:754-757.
[11]刘青蕊主编.实用临床电生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