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嘉宾演讲摘要

2012-04-27 01:53袁会
传媒 2012年9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

陈韬文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刘冰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副主任

张国良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

话题一:新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媒介定位

陈韬文:传播学范式的转移——对数字化和全球化影响的反省

西方传播学认为,信息的传播是通过信道由信源编码、受者解码、受者反馈再到信源编码的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而在数字化媒体深入发展的当下,传播的过程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第一,信源和受众的边界趋向模糊。传者既是受者,受者也是传者。第二,信源和受众之间的反馈加快,从延时到及时,速度越来越快。第三,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渠道不断混合、日益丰富。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以及传播模式并未发生改变。传播过程的变化不是传播过程的改变,而是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的变化;不是产生了新的传播的要素,而是改变了信源、渠道、受众、反馈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在人际传播层面还是组织传播层面,不论是在社会、国家传播层面还是全球传播层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新媒体影响下全球传播中权力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去中心化不断增强;第二,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在文化帝国主义影响下,文化有单一化趋向,但是文化的混杂性则是更主要的方面;第三,国界依然存在,然而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刘冰:人即传媒——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平台

孟波 新浪网副总编辑

胡彬 天涯社区和海南在线总编辑

童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现状,SNS社交网站将互联网平等性发挥到极致,通过对传统媒体、Web2.0和SNS的对比可知,Web2.0时代,把关人作用减弱,传播门槛降低,传授关系颠覆,草根阶层获得更充分的传播能力,同时信息过滤机制缺失,造成互联网信息过载,而到了SNS社交因素融入后,形成了一种新的过滤机制,也就是以用户的社交网络为基础筛选信息。由于SNS提供了高效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社交化”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元素,并融入到各种互联网应用中。SNS的出现使“六度分割”理论出现了变化,互联网的出现正史无前例地破除物理距离,随着Facebook的出现,用户之间的平均距离缩短到4.74人,而在一些地方甚至更低。

微博是网络新媒体特性的极致发展,微博有三方面特征:一是碎片化,碎片内容使写作门槛进一步降低,碎片时间和微博篇幅短小、内容简单等特点,降低了微博的阅读门槛;二是互动性强,具有评论、转发、群主等多种功能;三是轻便、简单,它的形式简单,功能强大,用户体验良好。例如姚晨的微博就说明了单个微博名人的传播力可以媲美传统媒体。

张国良:多种声音,两个世界——中国舆论生态观察

为了了解媒介现实与受众现实之间的关联,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对媒介议题、媒介倾向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媒介素养”为主题,面向一般大众,以上海市民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具体了解三个问题:第一,媒体使用与媒体素养情况;第二,对新媒体的认知、评价与感受;第三,新媒体使用对媒体素养的影响。

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研究方法,把样本分为两组,一组为基本学历组,另一组为较高学历组。首先,对他们实施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分析。紧接着再通过小组访谈,进行定性分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媒体显著改变了受访者的媒体使用习惯与生活形态,他们已离不开网络。第二,虽然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传统媒体,但他们仍对传统媒体中的电视较为信赖。第三,在新闻渠道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年龄较大的女性主要收看电视新闻,而年龄较小的男性更多阅读网络新闻。第四,在媒体素养方面,新媒体使受访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知识面更宽广,但依然存在刻板现象、将新闻等同于现实、对媒体参与不够、相信权威等问题。第五,在新媒体感受与评价方面,受访者对新媒体的评价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第六,总体而言,新媒体带给人们更便利的生活、更丰富的信息,并提供个人对大众发声的渠道,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基本媒体素养,较高学历组的媒体素养分数总体高于基本学历组,但并不显著,也许,新媒体使用有助于缩减教育程度造成的差距。

孟波:社交媒体对媒体传播的影响

受众对于微博存在十大质疑,包括谣言、负面情绪、碎片化、认证身份虚假、盈利模式、粘性不足、管理过分严格、社交性差、用户关系薄弱、获取信息的成本高等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将受众对于微博的质疑一一消解。新媒体对时效性和空间性的追求已经进入了全时性和全域性的阶段,同时,由于许多突发事件都是由网友最先报道,新媒体也显示出全速传播的特点。此外,新媒体由于其视听一体的优势成为全媒体和全渠道的代名词。最后,在受众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新媒体也已经形成全互动、去中心化、去议程设置化的传播,受众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商业网站的发展完全是在商业体制下进行的,并且具有敏感、快捷的特点。同时,对于时下微博运营中的种种问题,媒体发展过程中的错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为错误找原因,让未来的新媒体向着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呈现新媒体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谢海光 上海市网宣办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祝建华 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系教授

谢耘耕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话题二:新媒体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胡彬:天涯——无处不在的相逢

天涯社区网站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健康、有社会价值、又有一定商业价值的网络社交平台。当前,网络媒体在反腐倡廉、提高言论自由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但同时也带来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等负面影响,因此,网络社区必须要有一定的自我净化功能,防止社会混乱,但是光靠自净功能无法完全避免网络的混乱和负面效应,必须要有相应的合理的网络管制措施才能使其回归理性。

韩国率先实行的网络实名制只是一种尝试,还没有绝对成功。网络实名对流量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天涯自从推出所有新注册用户必须通过手机认证的举措后,使得流量由原先的7万~8万下降到5万~6万。但是,秩序比流量更加重要。

童兵:关于当前新闻宣传若干问题的六个思考

第一,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要成为主流媒体,需要四个条件,即关注重大问题、发挥重大影响、具备权威地位、有党政机关的支撑,只有真正做到了这四点,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

第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在协调两个舆论场方面要处理好四对关系,即导向和市场的关系、对上和对下的关系、对里和对外报道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只有处理好了这四对关系,才能协调好两个舆论场。当前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尊重、重视民间舆论场。

第三,民意表达与舆论引导。表达权是公民政治权力的集中展示,应当积极推进公共表达权建设。首先应该进行立法,其次应该加强对表达权的司法保护。当下舆论引导具有主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渠道复杂化、无序化的特点。每个人都是舆论主体,舆论表达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应充分地满足群众的表达权力,有机、有利、恰当地引导舆论。

第四,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的生命。按照国际惯例,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信息的公开要以法律为保障,目前我国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纪代法、以罚代法的情况。现阶段信息还存在很多不安全的方面,这种不安全主要是指泄露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被侵权的情况。

第五,流言阻止与知情有度。流言是舆论畸态的表现,只有在透明的社会生活中,流言才不会产生。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考量,公民的知情权应考虑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仅如此,每个人必须在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遵守民主程序的前提下享有知情权。

第六,眼观六路与慎思慎文。一个新闻传播者必须眼观六路耳闻八方,更需要慎思慎独慎文,分析又分析,比较又比较,思考又思考。

谢海光:微博时代处理危机公共事件的原则

耿志民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

胡智锋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长《现代传播》主编

秦朔 上海文广集团副总裁《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做到新闻的快速且真实是处理危机公共事件的首要原则。快报事实、填报原因、重报态度、依法处置是快速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点。在报纸时代,媒介的传播周期是24小时,而在微博时代,则是1小时。可见,传播周期是和传媒介质的生产周期有关的。在保证“快速”的同时,需要做到两个“真”——事实真和舆情真。

关于危机公共事件的处理,第二条原则是“公开”。即公开信息,透明事实,理清要素,准确说明。谣言的形成和传播遵循“谣言传播公式”,谣言的不确定程度和其不确定性所持续的时间是造成谣言传播的主要因素,只要做到其中的任何一个为零就可以打断谣言的传播。

所谓善治,就是以民为本,这也是处理危机公共事件的第三条原则——“亲民”。

祝建华:数据驱动新闻——大数据时代的传媒核心竞争力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Web2.0技术的运用,来自草根、政府、商人和各种社会组织等信源的信息不断涌现,大众如何从信息海洋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新兴的新闻数据挖掘工具——数据驱动新闻(DDJ)也就应运而生。数据驱动新闻是用来分析和过滤海量新闻数据的工具,它通过对数据进行整合,从而挖掘新闻。针对数据驱动新闻的来龙去脉问题,新闻经历了1980年开始的精确新闻,1990年开始的电脑辅助的新闻,2000年开始数据库新闻,直到2010年开始的数据驱动新闻。2020年人们是否会经历大数据新闻时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谢耘耕: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通过“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由报纸等传统的纸面媒体和带有很强的传统媒体特性的网络新闻首曝的事件,对于推动公共政策的影响较大,影响的层面也较高;而由论坛社区、微博、博客等新媒体方式推动公共政策议程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小,且影响大多停留在形成人大或政协提案、修改当前公共政策等层面。

可见由于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更容易对决策层造成影响,许多事件由传统媒体曝光后能够更快地到达决策层,引起决策者的重视。而网络议题从集结、形成,到最终形成趋同性的公众议程,也离不开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许多网络议题正是通过传统媒体的转载或重新包装后,转变成新闻媒体议程,并最终推动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或调整。

网络舆情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因子包括事件类型和是否有第三方参与。不同的事件类型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度不同。研究发现社会民生类、时事政治类舆情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这一方面反映了民众参与讨论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许多公共政策的出台,不再是决策者关起门来的传统决策模式,而是向民众释放决策的“气球”,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讨论中来。

虽然网络民意并不等同于现实民意,但作为部分民意的特殊体现,其对于我国公共管理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提升公共事务的信息公开程度,增强政府发布信息的可信度,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其次,要加强对新媒体传播媒介的认识和运用,建立一套与网络民意互动的新机制,广泛尊重民意、吸纳民意,寻找执政目标与网络民意之间的契合点,以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姚军毅 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党委副书记

陈保平 《新民晚报》总编辑

刘庆生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片人

话题三:传媒专业主义的多元化呈现

耿志民:真相背后的故事

媒体在面对公众对真相的需求时,良知和立场将引导传媒人的行为。“良知”就是做人要诚实、要守信、要仗义。新闻调查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满足受众的期待,当事件发生的时候,受众希望新闻调查给予详细的调查取证,以及真实的呈现,这时,媒体可能会失语。但是,但凡媒体能做到的事情,不应该说假话,不能编造事实,不能扭曲细节。关于“立场”,不同的媒体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立场,所以会出现“立场大于事实”“预设立场”的现象。一件事情发生后,记者可能会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这个判断会自然地受立场的影响,用这个判断去曲解可能得到的事实,就会出现细节的扭曲和事实的遮蔽,这就是很多虚假的东西产生的起点和过程,所以,说绝对一点,记者是一个没有立场的职业,唯一的立场就是为真实性负责。

记者所生产的最高产品,就是提供真相,而提供真相,就需要记者的良知,需要记者的无立场。

胡智锋: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三大命题

民生新闻既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理念的“践行者”,又是推动中国电视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先行者”;既是缓解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平衡器”,又是促进地方电视媒体壮大发展的“助推器”。它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未来的民生新闻需往以下三个趋势发展:第一,回归民生本质;第二,彰显主流气质;第三,提升专业素质。

这要求未来民生新闻要在六个方面努力:一是拓展报道领域;二是细化功能诉求,提升服务功能和突出情感元素;三是强化议程设置,条理清晰地对新闻进行拆分组合;四是强化观点评论,实现新闻资源多次开发、多元观点碰撞;五是创新报道的样态,突出直播的概念,拓展新闻生产主体,精确把握民意;六是整合内容资源,实现日常栏目资源共享共用,注意特别活动的采访、报道和组织协作。

秦朔: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脉络及数字化转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财经类媒体的发展脉络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报道服务于整个国家中心的转变,提供指导性报道;90年代后期进入第二阶段,财经媒体的方向一种是以企业市场化开拓为内容,另一种则是随着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而兴起的证券类报纸;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不仅仅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也推进了中国财经媒体进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时我国又出现了一批至今仍非常有影响的财经类的媒体,这构成了近10年主导性的格局;第四个阶段,则是最近几年向多媒体、全媒体架构发展的专业化、数字化程度极高,包括金融信息服务领域的财经媒体。

从全球宏观来看,中国的财经媒体还没有世界级的媒体产生,但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显著,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瞩目,因此财经媒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会有相当多的财经媒体将会转型向信息服务领域探索。

洪浚浩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

胡锡进 《环球时报》总编辑

王宁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讲席教授

话题四: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

姚军毅:当代中国广电网络产业发展之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发展之际,我国的广电网络业就走上了产业发展道路,具体表现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微观组织企业化两个方面。而经过了这30年充满艰难和挑战,并进行了13年以“整合”为主题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中国的广电网络业依然处于三个转变过程中:从准市场主体运行走向市场主体运行、从分散粗放经营走向规模集约经营和从政府配置资源走向市场配置资源。特殊的制度安排使当代中国广电网络产业发展进程必须消化“四级办”遗产和排解“事企分”纠结两大难题,才能实现“企业成为运行主体、经营不受地域限制”的愿望。

陈保平: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媒体营销

通过对世界各国报业及报纸广告现状的分析,可见现今“欧美报业式微,亚洲南美回温”。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美国报纸广告收入连续第21个季度下降,而且在过去的三年内,还面临着大量报纸采编、经营人员被裁员的情况。与此同时,欧洲的情况略好,但衰退也实属必然。而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发展增长势头依旧,亚洲和南美尤为突出。在这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的时代,全球报业复苏的希望在于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从2009年起,印度已经以每天1.1亿份每天的份额超越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报业市场,其后依次为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

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存在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同时繁荣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崛起;另一方面,是报纸等传统媒体发行量稳定增长。以中国为例,传统报业未来的发展主要会集中于二三线城市,同时,沿海较发达城市的报业演变情况可能更接近欧美。

再从中国报业生态的广告收入来看:报纸增长好于杂志,报纸中时政新闻增长最好,而杂志中旅游休闲类增长最好;报刊广告版数首次下滑,厚报厚刊时代即将终结;2011年报刊广告的金九银十没有昨日重新,增长起伏较大;2011年报纸广告行业较为集中,房地产广告贡献增加最大,对报纸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不难发现,在平稳增长的背后,中国传统报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刘庆生: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具备核心竞争力。一档好的节目应当具有正能量,能对观众产生正面效果。作为电视媒体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有,一是要抓重点,针对新闻内容的重点,抓住被采访者话里的重点。二是分析的能力,在有关信息、海量信息、干扰信息中分析梳理出与新闻事实相关的信息。三是梳理的能力,相比分析的微观性,梳理则更加宏观,对于新闻事件走向的梳理最为重要。四是学习的能力,做新闻是面对各行各业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及你所不熟悉的内容,学习能力则非常重要。五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做记者就是与人打交道,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与人交流的能力会让你认知社会、融入社会,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苏钥机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刘春 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网总编辑

陆小华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

话题五:世界中的中国——从本土传播到国际视野

洪浚浩:对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偏见

美国是强调实证研究的国家,大量研究数据已经证明,大部分美国媒体的日常报道都是负面的,这已经没有争议。这是根源于不同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媒体理念、文化传统大不同的媒体生态。美国媒体并不是对中国一贯采取妖魔化的手段。

美国媒体报道盟友英国时,同样也十分刻薄和消极,经常“开涮”英国。而对日本的报道,也是一样。美国与加拿大同属一个阵营,经济关系密切,但美国媒体对加拿大的报道也并不十分积极,比如称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的加拿大适合做美国的“停车场”。中国学界对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态度本身就存在一种偏见,不太能理解西方媒体总是倾向于负面报道,因为在西方,媒体和政治的主要任务是不一样的,政治倾向于稳定社会,媒体倾向于发现问题。二者的根本任务就是冲突的。造成刻板印象的原因复杂,研究者有必要了解存在的误区,更加有效地构建国际和谐社会。

胡锡进:世界中的中国和中国媒体

微博这种自媒体出现以后,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冲击、平台的更换,也是一种影响力的争夺,这种影响力最后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包括政治的形式来出现,会带来各种后果,当然也包括政治的后果。

微博已经在决定中国人关心什么和说什么,决定着传统媒体在关心什么和如何报道它,这是中国的一个阶段。但是微博上发布的信息真实性有待证实,微博能给人制造一种印象:中国的热点就是微博里呈现的那些。这引发越来越多人关注微博,包括政府官员。

一个国家的媒体形态和新闻政策,总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抛开这个大的框架,一味空谈新闻自由,用非常激进的方式对一切问题进行批判,无助于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不是社会的主流。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渐进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来推动中国的进步。中国太大,也太复杂,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无法理解中国的情况,社会整体进步依靠的是合力,而这种合力的形成,需要对中国的情况有准确的把握。

王宁:全球化与当代信息社会的文化传播

全球化在文化上的一个突出反应就是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崛起。在中国,大众文化有着深远的发展。一方面,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对产品的使用性上,更多的还体现在对产品的包装消费上,这种要求直接导致大量的大众文化产品也进入了消费市场。这无疑是产生于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对曾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精英文化及其产品的某种冲击和消解。

大众文化往往精芜并存,受众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辨析,因此对之消费和享用常常是盲目的。也许当他们在消费实践中有所体会后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不应该一味地指责消费大众的这样盲目性和追求时尚性,而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去对一些外表华丽内里空洞无物的“奢侈品”进行辨析,进而从总体上提升他们的欣赏趣味,使他们真正能够有选择地并且“审美地”享用这些文化产品。总之,对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应采取一种发展的、辩证的看法。

话题六:媒介社会的未来趋势

苏钥机:科技变天——美国报业新趋势

美国新闻业的五个新意念非常值得借鉴和分享。首先是“鉴赏模式”的出现。传统新闻工作者所做的是采访、写作和编辑,把自己取得的新闻资料发放给公众。时下编辑变成了“鉴赏者”,负责经常找寻、综合、组织以及过滤一些与本身新闻主题有关的讯息,让受众可以选择阅读,重点是经常更新。第二是“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前传媒业是“零和游戏”格局,现时透过互联网的带动,不同公司互相配合,在新环境下发挥互利共赢,打破了很多界限。第三是“社会化群体” 的结合。传媒的营运生存之道,在取得利润之前,先要组织一群受众,因此“社群建立”是必需的步骤。社区的目的在于令读者逗留更久,进而增加广告与订户的收入,所以新闻媒体有了新的专责职位,即鼓励受众参与。第四是“流动通讯”为先。数码科技发展迅速,已经超越桌上电脑范围,正在进军流动工具,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化的轻便设施。不论是传统的电台及报刊,还是网上的出版机构,优先发展的首先是流动平台。第五是“高科技企业文化”的树立。Google是这方面的典范,而Huffington Post是新兴网报的典型,其共同特征包括:创新、自发、开放、快速、共赢、年轻、非科层结构、高新技术等。

刘春:中国电视叙事的历史变迁

中国电视业的发展总共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年之前,电视只为一小部分人服务且没有任何编排的概念;1978年至198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国电视业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也是我国电视的启蒙阶段,电视业出现了很好的发展状态;1990年至2000年,随着人们的心态由浪漫转向现实,中国电视业也呈现出相应变化,走入第三个阶段;如今电视已经来到第四个阶段,即卫星电视时期,这是电视竞争相当激烈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进入了最美好也最黑暗的时代,电视形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格局:竞争激烈,但竞争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电视主要面临四大危机:一是事业单位的管理性质,降低了发展灵活性;二是高度垄断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电视业的发展;三是我国电视的发展空间单一,广告基本上是所有电视台的唯一收入;四是“四级办电视”,行政区划、市场份额分割,也阻碍了电视的长远发展。

今天,电视发展状况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实力有关,电视进入大制作的时代,这种大制作模式能够有助于电视在未来有所突破,在新的格局下有新发展。

陆小华:传媒的融合式变革——趋势与路径

在美国总统中,广播总统罗斯福、电视总统肯尼迪和互联网总统奥巴马,他们在不同媒体发展时代发挥了媒体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可见,媒体的影响力应被充分运用,其不仅仅作为一种媒体工具,更作为一种战略工具,一种管理工具。

新媒体带来了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关系导致媒体力量被泛化。新媒体的社会化也对商业模式的运作产生了影响。以购物为例,传统的消费欲望多来自于广告,而在新的社会关系中,可能来自于信任的朋友,然后通过SNS的购买通道实现。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分享式和关系链式的传播,更能起到推荐和强化的效应,使得社会关系在原有的“强关系”的基础上多了非认识和非交际的“弱关系”,形成一个“半熟社会”。

关于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的策略应对,应由内容为王走向内容服务为王。在2007-2011年间,美国270多家报纸倒闭,通过由摩尔定律、梅特卡夫法则和吉尔德定律的分析,最终的着眼点全都落在关于如何提升媒体服务性能的角度上。在目前,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所有的媒体对新闻都具有报道权,所以可验证的独家观点才显得尤为珍贵,所以媒体解释权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媒体的焦点问题。

(袁会整理,实习生蔡麒麟编辑)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
微博与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互动关系的探讨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当前传统媒体版权保护的难点及对策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浅析传统媒体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媒体PK新媒体,向新媒体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