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伟 唐世刚
【摘要】马克思深入揭示了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个人主体性的发挥与现代社会的生成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个人主体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既要促进个人主体的生成发展,又要超越西方历史上曾经演绎过的狭隘的个人主体性,形成中国式的、与他者和谐共生共进的新型个人主体。
【关键词】马克思个人主体论中国现代化新型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理论长期被忽视。马克思理论宝库中的个人主体论思想,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个人主体论的主要思想
“个人主体论”主张个人应该在与客体和他者的相互关系中摆脱依附性,确立主体地位,形成独立人格;个人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即个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及他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马克思这一个人主体论思想蕴含于其社会历史理论之中,他深入揭示了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个人主体性的发挥与现代社会的生成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个人主体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而个人主体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一方面,市场经济为个人主体生成和个人主体性发挥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个人主体的确立和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即在市场(商品)经济中不存在主奴之间的依附关系,只存在交换者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是不同交换者之间形成主体性自由平等关系的根本原因。这种“主体性自由与平等”关系指的是:其中每个人都是以主体的身份与对方发生关系,每个人都处于自主的活动状态。可见,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个体都是具有自己权利的自由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从交换行为本身出发,每一个个人,都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交换主体,在自愿交易过程中确立了个人的自主和自由;交易中,双方都不使用暴力;双方都把自己当作手段,或者说当作提供服务的人,只不过是当作使自己成为自我目的、使自己占支配地位和主宰地位的手段;同时,交易方的另一个人也被承认并且被理解为同样是实现其自己利益的人。因此,交易的双方都知道: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各方的独立之中,共同利益其实就是各自利益的平等交换。①个体成为独立主体的前提是其拥有自己的产权。马克思说:交换过程中的各主体表现为商品的所有者,劳动和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权构成基本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就不可能通过流通而实行第二级的占有。个体只有通过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才能在流通中占有他人劳动,个人只有作为交换价值的所有者才能成为流通的主体。②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为了使作为商品的物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结果是这样的,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动,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③可见,市场交换行为是基于产权的等价交换。总之,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而交换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承认交换双方基于产权的主体性地位,否则就没有市场经济。
个人主体生成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发展三阶段和社会发展三形态的理论,深刻揭示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联。④第一,在前现代社会,共同体压迫个人是一种常态,这缘于个人依附于共同体,个体只是共同体的一个消极的组成部分,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个人主体尚未发育形成。第二,在现代社会,个人摆脱了对共同体的依附和其他人身束缚,具有了独立性,个人主体终于破土而出,发育形成。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社会发展的这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对这一阶段进行了深入批判,即现代性批判,这种批判其实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批判。在这一阶段,个人形式上取得了主体地位,但实质上个人处于被自己的创造物奴役和压迫的异化状态(即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引者注),而且不同个体之间的发展失衡,并导致剧烈的冲突,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现代性危机。第三,到了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一方面,每个人都获得了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自由个性获得了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形成和谐的主体间关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时,个体之间、个体与共同体(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辩证性才充分显示出来。
马克思个人主体论对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启发意义
从马克思个人主体论中可以领悟到:个人摆脱血缘共同体的束缚和其他人身依附,个人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是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个人主体的生成发展与现代社会的生成发展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形成互相促进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本身就包括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个人主体的生成、独立人格的确立乃至自由个性的形成。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批判中可以获得重要警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缺陷是十分严重的,它导致了严重的异化和个体间的剧烈冲突。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中国必须吸取教训,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走出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一种新的健康和谐现代化模式。具体而言,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我们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改变贬抑和窒息个人主体性的文化价值和制度安排,构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微观活力。另一方面,要化解个人主体性片面发挥造成的问题。个人的主体地位一旦确立或初步确立,其发挥出来的主体性就有片面膨胀的危险,个体藐视客体(自然)和他者(他人、集体、社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发生严重冲突,这是西方現代化过程中曾经演绎过的现代性危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个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个人主体性得到张扬,但各种冲突、矛盾和悖论纷纷出现,尤其是强势的社会主体(如资本的所有者和操作者)往往肆意挤压弱势的社会主体和侵害社会整体利益,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马克思个人主体论和现代化思想启发我们:今天的中国,一方面要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个人本位主义的弊病,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为此,在推进现代化工程和发育个人主体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要自觉辩证地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既要警惕个人主体性畸形发挥,防止个人主体论滑向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防止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剧烈冲突;又要“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 ⑤防止用“虚幻的集体”贬抑个体。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个体与集体的辩证统一,走出一条健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当以马克思个人主体论和历史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对待西方后现代主义反主体性思潮。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流行和渲染,人们对“主体性”、“发展”、“现代化”、“个人价值”、“个人主体性”等现代社会的主要概念、价值和基本元素发生了怀疑,甚至追随后现代主义的偏激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实行全盘否定。发育个人主体和发挥个人主体性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大历史任务。一味追随西方反主体性理论,则可能走向否定个人主体本身而不是否定某一类型的个人主体的错误道路。正如龙柏林指出的:“如果以主体性黄昏为理由来否定个人主体性的发展,只可能是回到无视个人主体地位的人的依赖阶段,再次错过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历史良机。” ⑥
西方后现代主义也给我们重要警示: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不能重复西方的老路,即先任由主体性片面发展,到造成严重的危机之后再有一个反主体性阶段和主体间性转向,而是应在现代化启动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要避免那种“占有性”的、狭隘的个人主体,必须超越西方个人主体发展之路,必须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实践中的自觉:着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与他者(其他个体、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共进的中国式个人主体。这种新型个人主体才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内容,是超越西方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重要途径。
(作者均为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模式的哲学研究”和重庆三峡学院资助项目“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0XZX001,10ZZ-015)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62~463页。
③ [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1页。
⑤[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⑥龙柏林:《个人交往主体性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