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文 陈国绪
【摘要】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基于此,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的方向性、民族性、开放性、创新性和经济性,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发展机遇挑战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如何正确面对起伏跌宕的全球化大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思考民族文化的命运及定位,提出富有实践价值的回应策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成为当前我们需要着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的机遇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两点:一方面突破了过去闭关自守的状态,使中国文化更进一步走向世界,加强了与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人类公共的文化资源和财富。一方面加剧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矛盾与冲突,对中国文化产生碰撞和冲击。
全球化有助于提供优越的文化发展环境。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交流空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间的联系空前加强,加速了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跨国文化交流突破了时空限制、地域疆界和价值观念差异,为各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和发展机会。世界各国先进文化荟萃交流,使得中国民族文化可以广泛吸收和利用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促进了我国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在扬弃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繁荣。
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充分吸收、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有助于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提升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在多元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中,我们能充分借鉴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重要制度文化资源,扬弃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全球化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全球化不仅为中国文化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各种现代传播媒介,宣传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尤其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成果,扩大其本土价值及全球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全球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创新。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形成了以儒家为主的大一统思想,其本质首先是一种强调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思想,进而是一种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思想,其特征表现出保守性、消极性、稳固性、自在性,社会发展缺乏活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体现出现代工业文明的科学、民主、自由、尊严、公正等具有普适价值的现代观念和创新精神,正在积极影响改变着传统文化中消极、腐朽的成分,通过深刻、根本的文化转型和重建,科学创新、独立自主、民主法治的现代公民意识得到塑造,促进中国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加快了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步伐。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①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实力和信息网络传播优势,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向全球范围内扩张渗透,试图建立并推广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观,把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一切文化的尺度和标准。在这种背景下,从饮食、服饰、建筑、节日、习俗、仪式甚至语言文字诸方面都存在被同化的危险,有可能引发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导致输入国文化体系、整体价值观受到破坏和动摇,形成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全球化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国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传播手段输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人对西方文明产生的盲目崇拜,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产生动摇和怀疑,甚至发生重大转变。西方国家正是借助这种隐形文化侵略手段广泛而频繁地对社会主义中国民众进行精神洗脑,长此以往,必将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全球化对文化产业的挑战。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目前从总体上看,市场主体尚未形成规模,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无论是生产能力、市场整合能力,还是国际市场竞争力都处于弱势。西方国家凭借其技术和经济优势,对我国进行文化产品倾销,挤压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存空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西方文化企业、文化产品的涌入,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的方向性、民族性、开放性、创新性与经济性。
坚持文化的方向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发展仍然是有阶级性、有意识形态分野的,坚持文化多元发展和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思潮,才能在多样性中求同存异,才能有力抵制各种错误理论、腐朽思想的侵蚀。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坚持民族文化特色,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與伟大成就,可以积极对外扩展我国的影响力。正如奎格利所言,如果一种文明不能有效地抵制另一种文明的入侵,如果一种文明不是积极主动地捍卫自己的文明,而是向入侵者敞开大门,那么等待它的就只能是被这种入侵的文明所取代。②
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吸纳世界各民族文化优长。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只有以开放的心态,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积极同外部文化交流交融,博采众长,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当然,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吸纳那些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普遍价值和观念;而对于西方文化中的腐朽思想文化,则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在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优长的同时,也要“展示当代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文化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③。
坚持文化的创新性,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要“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使之充分体现时代新精神,与人类文明进程相适应。胡锦涛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⑤
坚持文化的经济性,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也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安全。今后一个时期,要对文化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文化产业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贯彻“创新主体、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实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从而逐步扩大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占用率,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竞争中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和作用。
(作者分别为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天津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政工师;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②[美]奎格利:《文明的演变:历史分析导论》,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61年,第158~160页。
③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6日。
④⑤《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35~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