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视新闻娱乐化

2012-04-25 14:48文丨焦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8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电视节目娱乐

文丨焦 蕾

美国电视新闻娱乐化

文丨焦 蕾

美国电视新闻是否也存在娱乐化的趋势,其表现和程度如何,其深层次的原因为何,笔者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美国; 新闻; 娱乐化

近年来,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一直为国内学者所诟病。其实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不独中国存在,在电视传播业高度发达的有“电视新闻发展领头羊”之称的美国也切实存在。笔者将探讨美国新闻娱乐化演变简史和突出表现,并且分析其原因。

由于本土远离战场,二战结束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在多个行业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二战中美国有六家电视台一直在播出节目,所以战争结束后美国新闻电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飞跃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美国电视新闻的娱乐化也正是从美国电视业开始迅猛发展的70年代末开始的。当时,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始尝试用谈话的方式说新闻,主持人常常伴随着音乐用方言说一些包含幽默、暴力等的新闻,即使对严肃新闻的处理,他们也往往以戏谑嘲讽的语气进行,更多强调新闻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和感官刺激。至此,电视新闻中潜在的娱乐和表演的因素开始逐渐压倒新闻因素。这一时期著名的娱乐新闻栏目有《杰拉尔多》、《小摩顿唐尼节目》、《一件时事》等。

随后,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很快,大型电视网也向它低头。1981年,CBS开始播出《今晚娱乐》,目的是“让新闻使人们开心”。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的制片人唐•休伊特主张“新闻节目必须兼具娱乐性”,他说:“只有找到有意思的人才行,当你要采访一位政治家,但他特别无趣,那就想办法找别人,你永远只找那些有意思的人。”更多的新闻被艺术和人为地包装,或者被个性化的解读,这也就使得新闻的客观性受到损害。

以新闻价值为标准讨论三者的重要性,当然以最后者为最差,但实际上受众对其却最感兴趣,关注度最高,而媒体也积极地去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报道最多的也是戴安娜王妃的王子。

研究机构曾对NBC的晚间新闻进行过研究,发现第二天《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报道的重要的新闻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前一天的NBC晚间新闻中并没有出现。把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凶杀、暴力、各种惨状的新闻报道——如明星、绯闻、争吵以及娱乐信息——用浓墨重彩的篇幅夺人耳目。例如,在某个夏日的WRC的晚间11点的新闻中,位于前五位的新闻分别是:离维吉尼亚几里远的小型飞机爆炸事件,有几人在此事件中丧生;之后是佛罗里达的鲨鱼袭击事件,也有人死亡;新泽西州的大火;几星期前发生的对当地一位75岁老妇人实施性侵犯的犯罪嫌疑人。

美国的各种电视新闻秀也很能说明问题。美国的受众更乐意听到各种新闻从各名嘴口中以滑稽戏谑幽默的语调叙述出来。各种新闻的娱乐内容逐渐渗透进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语,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早间新闻以及政治色彩浓厚的新闻报道中。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的继任者丹·拉瑟说过:“我们已变成好莱坞了,我们已经屈从于新闻的好莱坞化了——因为我们担心不是这样。我们化重要为琐碎仅仅为了掩饰我们的愚行,我们将最好的时段给了闲言碎语和奇闻。”美国电视新闻越来越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对于负面新闻不是揭露其背后的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为社会和政府敲响警钟,而是专注于其细节进行大肆炒作,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猎奇欲望。

当电视新闻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娱乐化的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上时,另外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和阐释新闻最基本的普世理念和人文关怀的严肃正统的新闻数量就会相应降低。辛普森案在美国的电视新闻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仅仅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美国各大电视网不惜动用直升机全程直播警察的追捕过程,这不仅代表了美国电视新闻摄制和传输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说明美国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已经成为主要趋势。

这种娱乐化的倾向,与美国媒体的“收视率导向”是分不开的。私营电视台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使得他们高度关注收视率,为了迎合最大多数的受众的兴趣和喜好,他们不惜牺牲新闻的选材、播出时段的分配乃至新闻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的立场。一味追求娱乐效果,不注重思想内涵,不愿意甚至拒绝加入主流思想意识,都属于过度娱乐化。

在国内同样也有着这样的趋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收视群体开始排斥那些内容浮夸、名字不同却形式相仿,带给观众与社会灰色心理的电视垃圾,希望能大兴荧屏清新之风,还观众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娱乐氛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电总局出台了这一《意见》,提出了要防止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若干“硬性指标”,对于这一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行政命令对于娱乐节目的限制。广电总局在《意见》中,压缩的是那些低俗、浅薄、雷同的娱乐节目的生存空间,这也是迎合了大多数观众的需求,代表了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况且,加强对卫视频道节目的管理,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加入道德元素,最终会有利于激发电视节目制作潜能,增加娱乐节目的亲和力和生命力,促进电视产业健康科学的发展。推己及彼,我们的电视新闻应该怎样做?

娱乐不仅是电视时代的主流,也是铅字时代的主流,只是其表象有所区别。在电视时代,人们因为拥有了可以直接欣赏视频的技术,可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所以比起通过阅读时的纸质材料而言,更喜欢电视呈现的即时画面,认为以此种途径接触信息更能得到快乐轻松的感觉,这确实是一种娱乐。但与此同时,不能否认,在铅字时代,比起口述范围的局限,信息的有限,能获取远距离的更宽泛的新思想的书籍之类的传播方式则会更吸引人,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接触信息更能得到快乐轻松的感觉,这也必然可以定义成一种娱乐。

实际上,如果大家把某一国的电视节目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再加以评判的话,我们对这个国家电视文化的思虑可能会更加客观,甚至多一些理性。比如,当观众收看某一个国家的各种电视节目,发现这个国家的电视节目中娱乐占据绝大比例,甚至相似的娱乐游戏,电视台都在层出不穷的老瓶装新酒。我们会认为,这个国家的电视文化品位和格调不高,那么这个国家的民众欣赏水平也不会处于较高的等级。甚至还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国家的电视行业只会跟风、模仿,把对方的东西照办不误,随意性的就拷贝复制什么节目,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观众的流失。

有一位法国思想家认为,如今的世界和从前相比变化巨大,19世纪那个时代的世界不仅是政治、工业的广阔舞台,也是各种电视元素生产的母体。这样的认识不完全正确,甚至还有一点偏颇,但是这句话同样也在某一方面撩开了后工业社会文化的面纱。这位思想家的理论的意义在于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商品如果仅仅消费,功能实用性,就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物质消费和为了物质获得而工作的虚无感。消费资本主义的活力在于它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就好比电视广告,实际上不是一种仅仅告知更多人有这样一种产品实用性的方式,它更注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理解商品的消费。这也可以算作美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文化原因。

[1] 李良荣. 新闻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陆生. 走进美国电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大庆油田文化集团有线电视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453)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电视节目娱乐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