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方 舟
珊瑚哀歌
撰文/方 舟
珊瑚一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印度洋—太平洋的广泛海域内,都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珊瑚具有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地海岸线等重要作用,然而在近几十年,由于气候变暖、病毒和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的生存正受到严重的威胁。
最近,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两种病毒能够感染单细胞微藻,而这些单细胞微藻生活的环境恰恰是珊瑚生存的环境。珊瑚与这些藻类是以共生的形式存在的,病毒对单细胞微藻的感染,可能会“传染”给珊瑚,让珊瑚“得病”,进而引起珊瑚礁的白化,使珊瑚大面积死亡。
其实,藻类与珊瑚感染病毒,也不是新鲜事儿。珊瑚、藻类和病毒已经在海洋中进化了数百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们都经受住了自然的考验,病毒虽然一直对珊瑚和藻类产生着影响,但三方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都没有遭受灭绝的厄运。
目前,人类已经知道20多种病毒会影响珊瑚的生长,但一直不知道导致这些病毒影响珊瑚的根源是什么。
聚集在珊瑚周围的小热带鱼
随着人类不断地过度开发地球,气候变暖以及海洋污染,使珊瑚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疾病对珊瑚的影响便渐渐明显起来。科学家们发现,在过去的30~40年,加勒比海珊瑚的生长密度已经下降了大约80%,世界各海域的珊瑚数量也都在减少,世界范围内大约三分之一的珊瑚濒临灭绝。研究人员开始关注病毒如何影响珊瑚的生长,并试图证明病毒的感染是导致珊瑚死亡的重要原因。“我们对于病毒是如何影响珊瑚健康的,可能知道的并不多,”俄勒冈州立大学微生物研究人员阿德里安娜·科雷亚说,“如果病毒感染可能引起珊瑚白化,那么病毒可能是导致珊瑚死亡的重要原因,并且还会导致整个珊瑚礁数量的下降。这种病毒的潜在威胁直到现在才刚刚被发现。”
世界各海域的珊瑚都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加勒比海的珊瑚危在旦夕,它们除了等待科学家的研究进展,可能只能靠自身的恢复能力进行“自救”了。说起自救,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存在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珊瑚(包括澳大利亚的大堡礁),遭受损害后的恢复速度比加勒比海域珊瑚的要快。而究其原因,竟然又是海藻在中间“捣乱”的缘故。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珊瑚恢复速度更快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海域的海藻比加勒比海要少。海藻中的一些单细胞微藻对珊瑚的生长是有利的,但是很多其他海藻却是珊瑚生存环境的竞争者。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海洋环境给珊瑚提供了比海藻更为优越的生存条件。当海藻受影响生长得较慢时,珊瑚就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恢复能力;但如果珊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珊瑚就会把优势“让”给海藻。研究人员分析了1965-2010年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和加勒比海的珊瑚礁调查数据后发现,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海藻暴发式生长速度要比加勒比海慢4倍。
为什么这两片海域的海藻生长速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研究人员也是一头雾水。“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一个可能的理论解释就是加勒比海海水的含铁量较高,”一名研究人员表示,“千百年来,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尘穿过大西洋,不断地流入加勒比海,沙尘中含有铁元素,铁是藻类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有着更多的保护珊瑚礁的草食性鱼类,比如颊纹鼻鱼和鹦鹉鱼就把海藻当做美味食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有6个属70种的鹦鹉鱼,而加勒比海域却只有2个属13种的鹦鹉鱼。这也许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由此,研究人员也得出结论,一些保护珊瑚礁的措施比如控制人类对保护珊瑚礁鱼种的捕捞,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