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雯
摘要: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都受到各界的关注,盈余信息质量在资本市场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在对盈余管理概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盈余管理通常所表现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从代理成本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最后提出若干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盈余管理;行为特征;代理成本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29-01
1 盈余管理概念及行为特征
1.1 盈余管理概念
历史有关盈余管理的相关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人为的对会计盈余进行操控。这种观点并没有对这种操控行为是否逾越了会计准则进行界定。第二种观点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好的说明,虽然也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对盈余的操控行为,但是这种操控是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进行的,是合法的行为。经过长时间激励的讨论及研究,目前对盈余管理概念的认定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此,盈余管理可以理解为:企业管理当局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1.2 盈余管理行为特征
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有关监管部门的相关条件,以达到融资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多上市公司在企图进行融资之前,均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使净资产收益率刚好能够满足有关监管部门的最低要求或略超一点。很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盈余管理行为与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等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盈余管理行为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但是由于上市公司是对其相关数据进行操控后才打到相关要求的,亦即某些不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也融到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可以说盈余管理行为所引发的某些经济后果会对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治理结构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等。治理结构从根本上影响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例如某些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其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便是企图占用公司资金,从而达到获取成本低廉资金的目的。再如,外部独立董事较少或者缺乏审计委员会这一内部监督机构的企业更容易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因为缺少相应的监督。另外,董事会规模、董事勤勉程度甚至董事会成员中女性成员的比例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第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受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更大。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大股东控股比例越大,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股权集中度也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应当大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2 代理成本与盈余管理行为
上市公司代理成本与盈余管理行为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代理成本主要由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部分组成。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
2.1 逆向选择与盈余管理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所谓“劣币驱逐良币”,亦称“格雷欣法则”,即成色较差的、质量不佳的“劣币”进入市场后,大家都倾向于将成色好、质量优良的“良币”保存起来,最后导致市场上充斥的都是“劣币”。这种情况在经济市场中也十分常见,有些经理能够通过盈余管理行为使上市公司业绩看起来很漂亮,得到委托人的赞赏,而不进行盈余管理的经理因为没有漂亮的业绩从而被排斥,久而久之他们便也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企业也是一样,通过盈余管理将报表包装得十分华丽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融资机会,并且能够融到比实际需求多得多的资金,而本身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由于没有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使得其报表看起来没有那些经过盈余管理包装后的报表好看,因此得不到融资机会,长久以来,大家便都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来包装报表,使得报表信息里充满杂质。
2.2 道德风险与盈余管理行为
道德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经理不努力工作或是进行利己的风险投资,而委托者又无法进行完全监督所产生的。股东往往都对经理有一定的激励措施,而要获得奖励,就要达到某些必备的业绩条件,如果经理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公司达到规定的业绩,那么他们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相关数据,使其达到激励要求。另外经理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情况下,经理若投资高风险项目,经理并不能分享项目成功产生的增量收益,然而如果失败,经理却面临着恶劣的职业声誉以及丧失职位等风险,因此,经理面对高风险性投资通常是望而却步的,比如推迟进入新市场、对新技术新产品持消极态度等。经理的这种风险规避行为会导致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加大,通过账面上的调控得到漂亮的业绩,而并不是真实的投资所带来的业绩。在另外某些特殊时期,例如在临近
退休时期,经理会变成风险偏好者,采取较为冒险的态度与会计政策,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获取大额的退休金。
3 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最根本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3.1 建立股东间相互制衡机制
在我国,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及历史背景,大股东往往与高级管理人员高度重合,或者说大股东往往能够控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人员,这样一来,便为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就更为恶劣,从而使得中小股东投资者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反而成为大股东的囊中之物。因此,应当采取措施遏制大股东与管理层合谋行为,鼓励上市公司引入多个控制主体,最终建立起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的机制,最大程度上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2 完善上市公司监管
很多成本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虽然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的信息对称,但是尽可能的对上市公司行为进行监督,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例如增加董事会中外部独立董事的数量,当然也存在外部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同流合污的情况,因此应当在引入这一政策时就充分考虑到独立董事的薪酬激励方案,应当与内部董事区别开来,还要考虑到外部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使外部独立董事有一定的发言权、话语权。另外,还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如审计委员会等,赋予这一内部审计机构内部监督的职责与权利,从公司内部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效率。除了从公司内部着手之外,还应当重视外部审计的监督,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并采取措施杜绝上市公司与其签约会计师事务所共同欺骗投资者的情况发生,从外部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内外监督双管齐下,以达到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上市公司报表信息质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总而言之,要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目标,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治理结构失衡等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给广大投资者一个较为干净的投资环境及值得信赖的报表信息,才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
[2]@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J].会计研究,2003,(1).
[3]@翟华云.审计委员会和盈余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6,(6).